加勒比海:向風群島的香蕉故事
一望無際的香蕉園伴隨不絕於耳的雷鬼樂,構成東加勒比海南部、如星星點綴的前英屬「向風群島」各國(格瑞納達、聖露西亞、聖文森與葛瑞那丁、多明尼克)共同的風景。長久以來,香蕉出口養活了島國鄉村地區大多數的人口,讓島國過著穩定且富足的日子。
對比中南美洲的蕉農同行,沒有喜歡操弄政變、剝削農民的美國跨國水果公司。農民在自有的土地上耕種,照理說日子應該過得不錯。然而,向風群島種香蕉的人卻越來越少,外銷競爭力也逐漸衰退,大片香蕉園廢耕,社區開始放棄了這個曾幫助他們走入富足的作物。
以向風群島之一的多明尼克為例,香蕉產業自2002年1萬7千5百噸的出口量,驟降為2012年的2千3百噸,暴跌幅度高達八成六;聖文森與格瑞那丁的出口量更是從3萬7千噸逐年下降至1萬1千噸。但同時,全世界香蕉市場卻是景氣大熱,貿易進口總量從1千215萬噸,成長至1千625萬頓。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在全球香蕉市高度成長的同時,向風群島曾經繁榮的香蕉產業,為何只能一步步走入夕陽呢?
▎小農香蕉
故事可以從1950年代說起。
最早,向風群島是不種香蕉的,但在殖民母國——英國——的授意下,香蕉產業才開始在加勒比海生根。
由於二戰結束後,英國國內對於香蕉此一高營養價值水果的需求量開始增加。同時,財政狀況捉襟見肘的英國政府盤算著,若能由英屬殖民地輸入香蕉,還能通用英鎊交易,可以避免減少英國的外匯存底(從拉丁美洲進口的香蕉要用美元計價)。加上向風群島的位置是殖民地中相對接近英國本土的,於是在政府介入下,香蕉成了各莊園轉耕的首選,短時間內便成為外銷的大宗。
此時的香蕉業還是大莊園型態,各島超過一半的可耕地仍掌控在1%的地主手上。1970群島各國陸續獨立後,為了爭取基層支持,各島政府陸續展開了土地改革,將莊園所有權打散,以平均每單位5到10英畝左右的面積分給了在莊園裡工作的農民(類似台灣的耕者有其田),各國農業自此成了以小農為主。然而,此舉雖重整了財富分配,卻造成農業規模的零碎化,人力成本也隨之上升,拉低了向風群島香蕉的市場競爭力。
怎麼辦呢?這些平均大小不超過半個彰化縣的小小島國群,成本、產量都難以與拉丁美洲的同業相比——搞不好一個拉美莊園,產出就完敗你整個國家了。
這時,出現了一個逆轉蕉農危機的關鍵——那就是英國在1970年承諾,給予獨立後的向風群島各國,極高的關稅優惠與壟斷性的進口配額。
▎關稅優惠與進口配額
英國是吃錯藥嘛?為何大發慈悲的花大錢買這些小兄弟們的香蕉呢?這跟二戰後全球殖民地獨立的浪潮下,維持自身對前殖民地政經影響力,以及尋求穩定熱帶作物進口來源的盤算有關。
以香蕉為例,英國在香蕉進口上,優先向風群島購買香蕉,給予其免關稅的優惠;除非向風群島產量不足,否則其他盛產地區的香蕉幾乎銷不進來。即便成功進口,也因高關稅而在市場上占不到便宜。
對這些種什麼都不划算的島國而言,此一貿易壁壘簡直就是開外掛啊!迎風群島各國因為一紙協議,享受了將近20年的經濟榮景。那段時間,香蕉產業提供了多明尼克、聖露西亞與聖文森等國,將近國內一半的工作機會。光是在1992年,向風群島四國供應了英國70%以上的香蕉需求,總計有將近2萬4千名向風群島蕉農——這約佔各國43%到70%不等的總勞動力——在將近5萬2千英畝的土地上,養活自己與社區裡的大量同胞。
然而,迎風群島各國的香蕉利潤,靠的是英國刻意的排他政策才得以存在。一旦英國的關稅政策變了,島國香蕉榮景的末日也將到來。
▎優惠不再,香蕉就沒競爭力?
這個巨變終於在1993年,歐盟成立後出現。歐盟的共同市場政策,意味著各國關稅標準統一,成員之一的英國也被迫大舉開放中南美的進口配額,並減低關稅。
優勢被抵消的狀況下,向風群島的香蕉利潤如溜滑梯般掉落,掉到跨國公司都不願意玩了。1990年代中葉,長期壟斷東加勒比海香蕉出口的「英國水果公司」(Geest),把東加勒比海的香蕉收購權利出售給由東加勒比海四國(聖露西亞、聖文斯與格瑞那丁、格瑞納達、多明尼克)政府成立的香蕉收購商,也就是如今的Winfresh。Geest則保留經營唯一一條由聖露西亞經多明尼克往英國的香蕉貨輪航線。
被迫接下燙手山芋的各國政府,面臨到急迫的香蕉轉型危機。
2000年代初,Winfresh開始把香蕉產業跟英國的公平貿易品牌掛勾,透過認證制度,試圖讓東加勒比海的香蕉在公平貿易觀念盛行的英國,獲得消費者青睞。Winfresh與各島國政府成立了「國家公平貿易組織」(National Fair Trade Organisation, NFTO)的農民合作社,作為認證與履行公平貿易、並代表蕉農議價的代表組織。此外,加入公平貿易後,蕉農也得到收購商以保證最低收購價(Fair Trade Mininum Price, FTMP),以及部分收益回饋社區發展的承諾。
設立Winfresh與NFTO,也形成了國家主導的產業特性,這點在農藥的管理上明顯可見。
由於歐盟對農產品有嚴格的用藥規定,向風群島各國為了確保外銷的品質、以利穩定供貨,對於蕉農農藥的使用皆有強制性的規定。例如聖露西亞農業部要求蕉農「只能」向農業部買農藥,不得私自進口;且農藥採配給制,有多少英畝就只能買多少農藥。噴農藥的頻率與劑量,也受到全國各推廣區監察員的監控。而在聖文森與格瑞那丁,香蕉園噴藥的工作,更是由政府統一辦理。
▎從資材到產銷的國家壟斷
公平貿易看似穩住了香蕉產業的陣腳、保住蕉農生計,但是在資材的給予、農民組織的經營、到出口外銷,都被國家與國家背景的企業、農民合作社壟斷的情況下,卻也產生了一些問題。
2010年Thomas颶風侵襲各國,除了土石流、人畜傷亡等災情外,香蕉葉片皆大量受損,濕熱、加上當地蕉農耕種技術落後,使「香蕉葉斑病」在向風群島大爆發,次年香蕉出口量因此銳減。即便是倖存的香蕉,也因品質無法滿足出口標準,而無法銷售到英國。
治療葉斑病的農藥需求大增,但這些財政本就困窘的國家,卻沒有辦法短時間挪出大筆經費,買足全島農戶所需的防病農藥。這些島國後來擠出了有限的資金,透過Winfresh購藥,並委託最大的蕉農組織NFTO協助配售給島國的農民。
但農藥有限,部分島國發生NFTO在配售農藥時,優先配給會員農戶,間接排擠到其他蕉農權益。這也造成其他受災蕉農組織,難以從災害中復原。這樣的情況也促使部分蕉農在風災後轉投靠NFTO,該組織也在經過此次天然災害後,進一步擴大為在部分國家擁有將近90%蕉農的合作社。進一步降低了農民跟Winfresh的議價能力。
▎日漸褪色的公平貿易光環
除壟斷外,公平貿易這塊市場招牌也遭到挑戰。以前英國的超市裡,消費者的選擇是落在有公平貿易標章(東加勒比海香蕉)、跟沒有公平貿易標章(拉美香蕉)。然而在中南美洲也導入公平貿易的現在,消費者的選擇不再清晰:都是公平貿易,比起加勒比海香蕉,為什麼不買價錢只有三分之一的哥倫比亞香蕉呢?
包括迦納、厄瓜多、秘魯、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等國銷往英國的香蕉,目前都冠上了公平貿易的認證標章,向風群島的優勢蕩然無存。目前,向風群島香蕉在英國的市佔率,已經從1992年的70%下降到30%,來自中南美洲的香蕉則反向攀升,中美洲的哥斯大黎加甚至一舉佔有25%的英國市佔率,搖身一變,成為英國最大的香蕉進口國。
公平貿易的要素之一是保證最低收購價。在厄瓜多或哥倫比亞,公平貿易下的蕉農還有可能得到高於最低收購價的價錢的情況;然而東加勒比海的香蕉種植成本本已是全球最高,同時還得兼顧Winfresh的獲利,成本壓迫,使得東加勒比海香蕉只能以保證收購的底價價格賣出。
以聖露西亞為例,大約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蕉農有足夠且穩定的規模,與符合公平貿易外銷規範的種植園可以外銷香蕉;這三分之一裡,又有90%的農民加入公平貿易認證。然而,這些有外銷能力的蕉農裡,仍有超過20%的產品因為品質不符預期,使實際收購價更低於最低收購標準。
以淨利潤來看,整個香蕉產銷的過程裡,收購商Winfresh有將近5%的利潤,負責船運的Geest有將近8%,英國超市通路亦有5%,但蕉農則是趨近於0%——這意謂著蕉農在付出一切人事與資材成本後,收支只能勉強打平。如果政府取消農藥補貼(從補貼50%到噴藥收回國家自辦等方式都有),蕉農虧損的風險還更為險峻。
▎夕陽產業的退場兩難與轉型
從生產面臨的高種植成本,與不可承受的天然災害,到保護主義不再下,市場競爭力的缺乏。香蕉產業走到這個地步,讀者可能疑惑:「看來就是個沒救了的產業,為何還遲遲不放棄?不考慮轉換主力出口作物嗎?」
這是因為,香蕉產業關聯到的,是島國最弱勢,最無力承擔風險的一群人。
一個香蕉園不只養活蕉農一家,也提供著社區裡更弱勢的一群無業者,採收香蕉、打零工的工作機會。平均一個蕉農一週採收一次香蕉,可以雇上四到五個青壯年臨時工。例如格瑞納達這種青年失業率高達33.5%的國家,一份採收香蕉的微薄收入可以讓不少家戶維持基本的溫飽,減低社會動盪的不安因子。由此可見香蕉產業動見觀瞻,一旦崩垮,將是島國難以承擔之重。
關稅壁壘跟保護主義,乃至於晚近的公平貿易,對島國而言都只是短暫的解藥。也許暫時苟延殘喘,但終究無法解決島國農業在新自由主義、與全球化之下,面對其他地區低成本、血汗作物時,節節敗退的困局。
然而,所謂的「沒有價格競爭力」也讓人不禁思考:有價格競爭力的香蕉,是用多少的廉價勞力與血淚換來的?在一個還能有著自己土地的地方,產業當真得跟著市場邏輯一起賭下去嘛?
能不能走出另外的可能性,仍尚待嘗試。向風群島逐年上升的、每年近百萬靠岸人次的郵輪觀光業,是目前政府與蕉農嘗試切入的商機:假如每個觀光客消費二到四根在地香蕉的話,也是一筆數百萬根的消費量。此外,把香蕉種植園轉型成觀光農業的聲音,也在社區與農業推廣單位間傳出。至於成效如何,危機中的島國們,還需要時間嘗試各種答案。
▎參考資料:
- Winfresh Suspends Purchase of Bananas from Dominica, Jamaica Observer 2015
- Banana Market Review and Banana Statistics, UNFAO 2014
- The Race to Save the Caribbean’s Banana Industry, Inter Press Service 2014
- Report of Distribution of Value in the Windward Islands to the UK Supply Chains, UNFAO 2012
- IMF working paper: Caribbean Bananas: The Macroeconomic Impact of Trade Preference Erosion, IMF 2010
- Sustainability of the Windward Island Banana Industry through Agro-tourism, Caribbean Food Corps Society 2009
- Fair Trade Banana Impact Study, Fair-trade 2004
- Banana Exports from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The Market, the Evolving Policy Framework and Development Options, FAO 1998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