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錢的事長大再學就好?美國「我的教室經濟」開啟孩子的財務教育

2025/05/23 蘇聽雨

示意圖。將理財教育納入課程,讓孩子在日常學習中自然接觸金錢觀與財務規劃的概念。 圖/美聯社
示意圖。將理財教育納入課程,讓孩子在日常學習中自然接觸金錢觀與財務規劃的概念。 圖/美聯社

共同作者/ 馴錢師財商研究中心謝怡君

(編按:〈「財務創傷」讓你擔心睡公園?如何讓心理在經濟戰爭中免於震盪〉一文探討到,未受系統性金錢財務教育學習「和金錢相處」的方式,容易導致忽略金錢與情緒、創傷、尊嚴之間的關係。本系列文章以美國非營利教育計畫「我的教育經濟」與家庭教育為起點,討論如何從學校、家庭開啟親子的財務與投資啟蒙,讓孩子從小從日常中學習金錢觀與財務規劃。)

談到零用錢,相信是多數人童年時小小的美夢,那代表著一份雀躍和夢想可能達成的契機。或許是一台心心念念的小汽車玩具、一包平常不敢買的糖果,或是一點點慢慢存下來,終於能送給媽媽一張母親節的卡片。對孩子而言,零用錢不只是錢,而是第一次擁有「自己決定要怎麼使用」的自由與喜悅。

不過,在財務教育上,許多父母其實心中是有掙扎的。雖然大家都希望孩子懂得理財、珍惜金錢,但一提到「談錢」,往往會聯想到現實、功利,甚至擔心孩子太早接觸金錢會變得勢利。部分父母也會因為自己從小缺乏理財經驗,而感到沒有信心、不知從何教起。還有些人認為,孩子的責任應該是好好讀書,

「錢的事長大再學就好」?

這些文化上的顧慮,讓理財教育往往被延後、被淡化。然而,越是避談金錢,孩子就越難在安全的環境中練習做選擇、承擔後果,也可能錯過學會責任與自我管理的寶貴機會。曾有位媽媽分享,孩子第一次用自己存下的零用錢買了一支鉛筆送她,還靦腆地說:「這是我自己買的喔!」那一刻,她才明白,金錢其實也能是愛與責任的起點。

台灣的多數家庭習慣以「保護」與「節儉」作為教養孩子的金錢態度,常常避免孩子「太早接觸用錢自由」,擔心他們會亂花、學壞,或陷入過度消費。但事實上,金錢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早開始練習金錢的管理與選擇,孩子越能在未來面對消費誘惑與財務責任時,更穩定、成熟、有自我主張。與其等到孩子長大才臨時補課,不如在他們還願意聽你說話、還在練習選擇的年紀,就溫和地種下「金錢就是選擇與責任」的種子。

透過額外任務換取小額酬勞,如協助做家務、捐贈物資,讓孩子體驗「付出—獲得」的循環。 圖/美聯社 
透過額外任務換取小額酬勞,如協助做家務、捐贈物資,讓孩子體驗「付出—獲得」的循環。 圖/美聯社 

許多家長可能會問:「到底什麼時候適合讓孩子開始管理零用錢呢?」我們建議國小中年級(約九歲)就可以開始透過一套簡單又可持續的零用錢制度幫助孩子逐步建立金錢觀。

在美國,許多家庭也有類似的零用錢管理方式。父母會用不同的策略給予孩子固定金額的零用錢——有些是固定發放,讓孩子學習如何安排與管理金錢,一起回顧哪些花費值得、哪些是可省下來的;也有些透過做家務來「賺」錢,幫助孩子理解努力與回報的關係,例如與家長一起洗車、刷廁所。

這兩種方式各有優點——固定給予能幫助建立金錢感,而勞動換取則強化責任感與行動力。然而,也有家長擔心,若一切都以金錢作為交換條件,孩子可能會逐漸將家庭互助視為一種「有價的工作」,而失去本來的情感連結。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許多家庭選擇兩者並用:基本的零用錢提供理財練習機會,額外的任務則培養主動與付出,並且讓孩子了解付出努力換取回報的真實感。在這樣的思維下,孩子對金錢的學習不再只是家庭內部的事——越來越多學校也開始將理財教育納入課程,讓孩子在日常學習中自然接觸金錢觀與財務規劃的概念。

▌學校怎麼帶領?美國教育計畫「我的教室經濟」

我的教室經濟」(My Classroom Economy,MCE) 是一項由美國知名投資公司 Vanguard 集團 在 2000 年發起的非營利教育計畫。起初,它的誕生並不是為了傳授高深的理財知識,而是出於一個簡單卻溫暖的想法:能不能讓孩子們透過模擬小小的「教室經濟社會」,在日常互動中,慢慢學會金錢的流動與價值?

於是以「從做中學」為核心的教學系統誕生了,至今已走進全美上千所學校,幫助無數學生在玩樂與實作中建立對金錢的基本認識與責任感,也逐步發展出儲蓄、規劃、消費、納稅與目標管理的能力,並培養更成熟的財務態度。 截至目前為止,這項計畫已擴展至超過美國30個州,涵蓋小學三年級到高中,每個班級都可以根據自身情況調整制度設計與執行頻率。

實際執行上,老師可以先從網站下載所需資源,依學生年齡與學習狀況設計制度強度,安排班級職位(如清潔員、點名員、銀行助理等),接著引導學生每週或每月領薪、繳租、記帳、儲蓄,並參與班級商店或拍賣活動。這不只是一套經濟模擬遊戲,它融合了角色扮演、自我管理與生活教育,幫助學生從日常小事中體會「錢」與「選擇」之間的關係。

示意圖。在MCE之下,許多學生多年後仍記得當年「有自己經濟掌控感」的校園生活經驗。 圖/路透社 
示意圖。在MCE之下,許多學生多年後仍記得當年「有自己經濟掌控感」的校園生活經驗。 圖/路透社 

當孩子們在「購物日」興奮地花出存了好幾週的「教室貨幣」,或在「財務反思日」討論自己的儲蓄決策時,我們會發現,真正的理財教育不只是學習數字,還要學會為自己負責。

許多支持教室經濟的教育者認為,這樣的設計不僅有趣,更是貼近生活的學習方式。孩子們透過模擬工作獲得報酬,就像長大後在社會中付出努力會獲得薪水。學會預算、儲蓄、支付租金,為自己設立消費目標,這些都是現實生活中極為重要的能力。

更棒的是,這不只與社會學習有關,也與數學課綱相互呼應,特別是在小學三年級階段,學習金錢與數值概念是重要的學習目標。對學生來說,能夠用自己「辛苦賺來」的模擬貨幣購買小物或換取特權,也是一種既真實又滿足的體驗。MCE創辦至今已25年,許多學生也已長大成人。曾在小學時期經歷MCE制度的學生Tessa(化名)於社群平台分享:

「我們在五年級期末進行六週『城市生活模擬』,各自擔任市長、郵差、銀行員,除了處理自己的財務與預算,也參與市議會、解決社會問題。整個過程充滿笑聲與學習。」

這樣的課堂氛圍更活潑,也讓許多學生多年後仍記得當年那段「有自己經濟掌控感」的校園生活經驗,成為童年最深刻的學習回憶。 雖然多數研究聚焦在MCE對小學到中學階段的影響,但有趣的後續調查顯示,參與過 MCE 的孩子長大後,在財務管理上有很不一樣的表現。

示意圖。財務教育不只與社會學習有關,也與數學課綱相互呼應。 圖/美聯社  
示意圖。財務教育不只與社會學習有關,也與數學課綱相互呼應。 圖/美聯社  

▌MCE的助益與疑慮

參加過 MCE 的學生展現出更強的財務意識與自信,成年後開設銀行帳戶的比例明顯高於沒有參與的同齡人。而且他們不僅更懂得管理預算和債務,還會主動進行長期儲蓄,對未來的財務規劃更有想法與行動力。可以想像,這些理財習慣如果從小養成,長大後會有多大的影響力。

更有趣的是,這些孩子長大後,跟家人討論財務的頻率也高出許多。研究顯示,他們更樂於與配偶或家人聊聊財務目標、預算安排,這種開誠布公的討論,不僅幫助家庭更好地進行決策,還能促進彼此的理解與信任。想像一下,當大家能夠坐下來輕鬆聊聊「怎麼花錢、怎麼存錢」,是不是感覺更有安全感?

另外,參與過 MCE的學生,在面對真正的經濟活動時顯得更加從容。例如,他們更早接觸信用卡管理、房屋貸款申請、甚至是退休儲蓄的規劃。這些早期的體驗,讓他們在面臨重大財務決策時更有信心,也更能掌握長期目標。不誇張地說,MCE 就像是替他們鋪好了一條穩健的理財之路,讓他們在面對人生的財務挑戰時,能更穩健且自信地前進。

然而,並不是所有教育者都認同教室經濟的做法。Judith(化名)是一位任教二年級的老師,她曾經在班上嘗試過類似的模擬經濟活動,不過她用獎勵休息時間、課堂午餐等方式來激勵孩子們。但她也發現,當孩子們過度將「工作」與「薪水」「報酬」畫上等號,可能會產生錯誤觀念:沒有工資就不需要負責任。Judith認為,學習本身應該有它的內在價值,而不只是為了獎勵。

高中老師Craig(化名)對這樣的制度有更多擔憂。他認為,若每一項學習或任務都被標上價錢,孩子們會逐漸將學習視為「交易」行為,而不是探索知識的旅程。他常常告訴學生:「如果你把學習當成交易,那麼從中的樂趣和意義就會一點一滴被消磨掉。」

一名孩子為自己購買文具。 圖/美聯社
一名孩子為自己購買文具。 圖/美聯社

還有一位國小特教老師Meredith(化名)觀察到,對於較容易出現行為挑戰的孩子,若模擬經濟的制度過度依賴罰款或扣分,這些學生反而更容易被排斥在學習之外,而非去參與。Meredith相信,學習應該是包容的,尤其是對於特別需要支持的孩子,更應該設計一套能讓他們有正向體驗的學習過程。

其實,從許多參與MCE的老師們的反饋中,我們可以聽到一個深刻的反思:當透過模擬經濟讓孩子體驗金錢運作與責任感時,是否也在無形中傳遞了一種「學習是為了換取獎勵」的訊息?是否會讓孩子們把學習與物質獎勵綁在一起,忽略了求知渴望、成長的滿足,還有完成事情的自我成就感?

話雖如此,MCE的設計其實是試圖超越單一外部獎勵的模式。在模擬經濟架構下,孩子們不僅僅為了賺取「教室幣」而努力,也透過角色扮演和真實的金錢管理情境,逐步學會深層的經濟概念——計劃、儲蓄、支出、預算調整、風險評估,甚至長期的目標設定。

MCE是課堂管理的工具,也讓學習變得「有感」。孩子們不再只是背誦理論或回答題目,而是真正「體驗」到金錢如何影響生活。他們在遊戲中犯錯、調整策略,逐步學會如何做出更聰明的決策。這種體驗式學習,讓他們在錯誤中成長,也在成功中獲得成就感。來自內在的學習動力,比起單純的外部獎勵,更能長久地激發對知識的好奇與追求。

MCE 的最大優勢在於,它不只是教孩子如何賺錢,更是讓他們理解金錢的意義、價值與背後的選擇。而這種對資源運用的理解,會一路影響到他們長大成人後的財務管理與人生規劃,更好地學會掌握自己的人生。

▌接續下篇:〈金錢是選擇與責任:烘培、種植到小型創業,美國親子共學的財商與投資啟蒙〉

透過生活化與遊戲化的方式,能夠引導孩子對「投資」有初步認識。 圖/美聯社 
透過生活化與遊戲化的方式,能夠引導孩子對「投資」有初步認識。 圖/美聯社 

推薦閱讀

金錢是選擇與責任:烘培、種植到小型創業,美國親子共學的財商與投資啟蒙

「財務創傷」讓你擔心睡公園?如何讓心理在經濟戰爭中免於震盪

蘇聽雨

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工作碩士,現為輔仁大學臨床心理研究所碩士生。研究與實務關注創傷知情照顧、精神疾患、親子互動與兒童情緒發展。長期行走於心理與社會邊界交錯的現場,致力於讓被忽視的聲音被聽見。相信語言不是萬靈丹,卻能成為一盞小燈、一塊墊腳石、一封跨越孤獨的信。文字風格介於臨床紀錄與深夜談話之間,有時像診間的沉默,有時像孩子的夢話,有時像一杯微苦但尚能暖胃的拿鐵咖啡。對於社會正義與系統性不平等有著熱切關懷,試圖用鍵盤和筆、幾句話、和一點點「不太安分的專業精神」,去鬆動這個世界習慣無視的角落。

作者文章

示意圖。將理財教育納入課程,讓孩子在日常學習中自然接觸金錢觀與財務規劃的概念。 ...

錢的事長大再學就好?美國「我的教室經濟」開啟孩子的財務教育

2025/05/23
許多兒童透過製作及販售學習理財,圖為美國密蘇里州堪薩斯市一名小女孩的檸檬水攤位。...

金錢是選擇與責任:烘培、種植到小型創業,美國親子共學的財商與投資啟蒙

2025/05/23
川普上任後的關稅政策造成經濟震盪,股市暴跌讓許多投資人哀叫「要去睡公園了」。圖為...

「財務創傷」讓你擔心睡公園?如何讓心理在經濟戰爭中免於震盪

2025/04/17
波蘭兒童之家的一群女孩與輔導員米拉.卡茨(Mira Katz)一起上體操課。 圖...

孩子的傷痛誰記得?二戰集中營倖存兒童如何重拾自我

2025/04/09

最新文章

示意圖。將理財教育納入課程,讓孩子在日常學習中自然接觸金錢觀與財務規劃的概念。 ...

錢的事長大再學就好?美國「我的教室經濟」開啟孩子的財務教育

2025/05/23
許多兒童透過製作及販售學習理財,圖為美國密蘇里州堪薩斯市一名小女孩的檸檬水攤位。...

金錢是選擇與責任:烘培、種植到小型創業,美國親子共學的財商與投資啟蒙

2025/05/23
左為匈牙利國家歌劇院,右為在該處演出的歌劇《瑪麗.斯圖亞特》。 圖/維基共享、O...

布達佩斯深度文化之旅(上):抽象與感官的兩種音樂體驗

2025/05/23
Salt餐廳的米餅料理M488。 攝影/張有朋

布達佩斯深度文化之旅(下):從美食與佳釀看匈牙利生活美學

2025/05/23
在頒獎台上身披南韓國旗的孫興慜。 圖/法新社

亞洲球王擺脫無冠魔咒:孫興慜贏得歐霸盃,打破熱刺的17年冠軍荒

2025/05/22
示意圖。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舉辦的「紅星照耀俄羅斯」展覽。共產主義即是極左的體現。...

左膠是如何煉成的:左派理論為何在追求「社會正義」的過程中變了調?

2025/05/2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