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人物誌】季茱莉:我會中文,幹嘛跟我講英文?

2016/11/25 轉角人物誌

<center><table width=
118巷覓食者 © 林齊晧
本來想說順著茱莉平常通勤的路線邊走邊聊,但一碰到面茱莉就大聲說:「啊!我帶你們去有名的118巷!」才發現,原來她七年來都在這裡穿梭覓食。

文/喬蘭雅

(上篇:《季茱莉:我是一顆法式奶黃包》)

來台灣七年,跟不同的室友分租科技大樓附近的頂樓加蓋,除了七年來從沒換過房子,每天固定的行程就是早上起床梳洗後,坐在和平東路上的巨林美而美吃台式鮪魚三明治佐起司蛋;早餐後,右轉走上復興南路,鑽進台大校區,進到一整天跟博論搏鬥的研究室。

茱莉(Julie Couderc)指指著名的118巷,嘴裡唸著學校附近的物價變好高、咖啡廳一家接一家的換,咖啡單價都不便宜,不過台灣人好像都很捧場,咖啡廳的密集度比歐洲還高,而且客人一坐就是一整天。

不是所有的西方人士都像外界刻板印象認知的,好像不管怎樣在台灣都頗「吃香」。除了頭兩年拿到獎學金,接下來五年茱莉四處打工,在餐廳當服務生、接研究案,也當法文家教,甚至還參一腳當過演員。錢,成了茱莉在台灣的一個重要的生活體驗,這大概也是為什麼在打工以外的日常,行程幾乎就是「家→美而美→研究室」,如此簡單吧。

但她想要抱怨的,倒也不是低薪或是物價攀升這種普遍台灣人已很有共鳴的無奈。

台灣人好像對錢都不會講清楚。

不管是去哪裡打工,雇主都不會在一開始明確告知工資多少,這種勞資雙方權利義務的界線,在一開始就是被模糊曖昧地處理。

茱莉在今年中回了一趟法國,一待就是四個月。來台六年第一次離開台灣這麼久,茱莉才赫然發現自己早就「台灣化」了,回到法國反而有種不習慣的感覺。

但這種對台灣感到習慣的感受,也不是全面性的。當聊到申請獎學金的時候,茱莉對台灣的抗議就像乳糖不耐開始躁動翻滾(題外話,茱莉對美而美的奶茶到沒什麼特別的興趣)。

 

來了七年,也只能申請到兩年的獎學金,儘管申請有評鑑標準放在那,但留學生在台灣無依無靠,沒有什麼特殊關係能在生活跟求學上被人拉一把——少了「關係」的人就算再符合標準也只能望塵莫及。這些評鑑的存在,有如做足了表面工夫,底下卻像粽子串,一拉,拉出一條牽著一條的「關係」。茱莉用了一個很令人玩味的說法描述了「申請獎學金撞牆」的感觸:

我沒有很喜歡中國[政府],但這點我覺得中國還不錯:它沒有要守規矩,就會明白地表現出沒有要守規矩,所以一開始也不會訂那麼多規定。可是台灣又要訂一大堆規定,但又沒要照著規定走。

對少數民族、族群問題與發展興趣濃厚的茱莉,待在中國的那兩年跑遍多個省份做田野,也大膽地挑戰了中共的界線,鑽研東突、圖博文化跟達賴喇嘛,當被問到怕不怕因為太敏感而進不去中國,茱莉只是豪邁的說:「反正目前也沒有要再去中國。中國很大,機會很多,但世界更大!」

畢竟是社科學出身的,每天與文字為伍,打工的方式因此多了「寫作」的選項。茱莉其實最想寫的東西,是她自己專攻的研究領域,只是她也很體貼,想到或許台灣讀者會希望看到更多法國的訊息、想知道法國人的觀點,所以儘管自己實在對足球無感,幾個月前被我們邀稿寫歐洲盃碰到法國大罷工的狀況時,她還是硬著頭皮接下了。

文字工作其實很血淚,更不用說每次來稿都是中文。但我們以為反正博士論文也是要用中文寫,應該只是多辛苦一點點,沒想到茱莉卻說,博士論文都是用英文寫的。當我們還在想說,大概就像現在國外很多研究所,不管當地使用的語言為何,都開放使用全世界算是通用的英文就讀時,茱莉的解釋卻出乎意料:

其實原本是用中文寫的,就覺得既然已經來台灣讀書了。但後來以前的一位德國教授說,「你用中文寫,雖然在台灣大家看得懂,但你帶回法國或是其他國家,大家卻看不懂」,所以之後就又改成英文了。

這麼說感覺頗無情跟殘酷的,也免不了想讓人抗議用中文寫就沒價值了嗎?中文錯了嗎?卻仍是個無奈。但講到語言,茱莉腦袋又冒出了很多問號:

還有啊,為什麼台灣人一見到外國人都想要直接講英文?

言談之中,可以感覺得出茱莉很想強調自己是會中文的,不管是日常生活、研究所研討會、論文或是在轉角的稿子,都是她紮紮實實融入台灣當地生活的證明。當初為了把論文從中文轉成英文,花費好些許時間,明明英語也就不是母語,但為了不同的目的跟需求,七年來在三個語言之間不停切換。

如果原本用中文寫的論文拿出去卻無法證明什麼,又拿不到獎學金,這求學過程會不會太悲催了?至少現在還有個能帶回去法國的論文吧(?!)所以聊了這麼久,我們也想知道博士班畢業後,茱莉到底要做什麼?

茱莉也沒有很清楚的答案。但她倒是蠻肯定自己應該不會回法國,最後,我們乾脆幫她想了一個工作機會,那就是去開一間美而美吧!

<center><table width=
對望 © 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攝影師:劉彥廷 
茱莉對少數族群文化相當感興趣,除了博士論文研究東突維吾爾人,也曾參與圖博文化運動。

季茱莉 Julie Couderc

法國人;愛吃美而美。法國蒙彼利埃第一大學法律系和第三大學外國語文系學士、文化學研究所華人世界組碩士,現為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候選人。專長領域為政治、文化和少數族群。譯著:《北圻回憶錄:清法戰爭與福爾摩沙》。

▎點入,看更多季茱莉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最新文章

《雅典學院》局部,中央的兩名角色分別為柏拉圖(左)與亞里斯多德(右)。 圖/維基...

拉斐爾《雅典學院》(上):文藝復興經典壁畫,凝結哲人們的奧秘

2024/11/01
《雅典學院》營造出來的氛圍,正是西方歷史上最傑出、知名的哲學家或科學家們,跨越時...

拉斐爾《雅典學院》(下):超越時空的理想世界,信仰與科學的古今對話

2024/11/01
2024 美國總統大選在即,本文以川普與賀錦麗在各自的黨代表大會接受提名、正式成...

AI 替你把關、還是隱藏立場?用美國大選測試 NotebookLM 語音摘要

2024/11/01
近日在台上映的泰國恐怖片《鬼禁地》,背景設定為曼谷穆斯林社區,正好是作者進行田野...

曼谷郊區的受詛咒之地?《鬼禁地》刻畫的泰國穆斯林社群歷史

2024/11/01
《鬼禁地》呈現許多曼谷穆斯林文化,但部分內容也被批評醜化穆斯林或是不符伊斯蘭教義...

伊斯蘭教沒有鬼?《鬼禁地》的曼谷穆斯林文化,與新舊派教義之爭

2024/11/01
巴哈作品是德意志音樂文化的象徵之一,但《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詮釋卻由西班牙大提琴...

失語的一代音樂家:20世紀德奧大提琴家,為什麼無法詮釋巴哈《組曲》?

2024/10/31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