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紅衣天使:緬甸折翼的助產士

2016/06/30 汪佳燕 Ann Wang

      

文字攝影.汪佳燕 Ann Wang

當我問Nayee Ziram在緬甸北方偏遠的普匋鎮(Putao),當了28年助產士有什麼感想時,得到的答案是兩個小時無止境的抱怨:

薪水少,衛生部支援又不夠,最重要的是工作量實在太大了!我有時候一個晚上要幫三個孕婦接生。

Nayee Ziram大聲抱怨。

作為普匋鎮一個人口五千、六個偏鄉村落境內唯一的助產士,54歲的Nayee Ziram連自己的家都搭建起了簡易的就診間;牆上貼滿孕產婦健康教育跟疫苗施打的簡介,角落則堆滿藥品、維他命、針管、手套等醫療用品。

但Nayee Ziram工作不只是接生。根據緬甸衛生部的規定,助產士的主要工作是孕產期保健,確保孕婦在產前、生產當下以及產後,都能獲得完善的護理;但助產士也必須肩負疫苗施打與追蹤、登革熱與肺結核等傳染病篩檢的工作,同時要宣導公共衛生觀念,如乾淨水源、垃圾不落地等。最後,村民個人衛生、性教育跟宣傳計畫生育等工作,也都涵括在內。

緬甸至今仍有70%的人居住在城市外的鄉村,而被稱為「紅衣天使」的助產士,是這些村民們最主要,時常也是唯一能夠接觸到的醫療人員。在擁有孕產婦與嬰兒高死亡率的緬甸,大家幾乎只能仰賴助產士的照護。

緬甸多年來名列全球孕產婦死亡率( maternal mortality rates )之首,但近年來死亡率有明顯降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1990年緬甸每十萬名產婦就有580位會因生產而死,該數據到了2013年時降至200人,但這個比例仍然比隔壁的泰國超出許多——泰國在2013年孕婦死亡率十萬分之26——而台灣則是十萬分之9

在緬甸,有76%的分娩是在家中進行,而90%的孕產婦死亡發生地點都在家裡,助產士的專業及重要性因此相當重要,但受限於衛生環境不佳誘發感染、缺乏醫療用品等,助產士所能提供的服務因此受到限制。

在醫療物資匱乏跟過量工作外,緬甸助產士還要面對很多先進國家不會碰到的挑戰,譬如:沒電、手機沒有訊號,或甚至在沒有鋪路、交通不便的情況下跋山涉水,才能到達孕婦的家。對於在普匋鎮土生土長的Nayee Ziram來說,泥濘的土路不是問題,但每天能不能湊到足夠的汽油錢去做家訪,一直都是個令人頭痛的問題。

做了一輩子的助產士,Nayee Ziram很想退休 ,但是她也常想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多數本地人根本不敢去縣立醫院,因為又遠又貴,賬單還可能讓務農的本地人賠上畢生的積蓄。另外,縣立醫院多是歧視少數民族的緬甸人,這也是大家不想進醫院的原因。」Nayee Ziram幫忙接生是不收錢的,但無法支付龐大醫療費用的村民,還是會視自己的能力小額捐款,或是請吃飯等來報答她。

受訪的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 孕產婦專員(Sarabibi Thuzarwin)說:「緬甸助產士多是擁有國高中學歷的年輕緬甸女性,接受短暫的訓練後,多半會被分配到不懂緬語的偏遠少數民族村落。除了語言無法溝通外,這些助產士得到的資源跟支援嚴重不足,常常連住的地方都得自己找;薪水低補助又少的清況下,很少人會願意受訓成為助產士。要不然就是助產士不願意被分配到偏遠的地區。」

「種種原因造成緬甸的助產士人力嚴重不足。」2011年時緬甸共有19,577名助產士,2015年增長到21,435人,但全緬甸則共有64,817村落,這樣的人力如何應付當地需求?工作過量與資源匱乏讓助產士如折翼的天使,但每天依然打起精神工作,而村民也非常需要她們。

聯合國人口基金會駐緬甸代表(Hla Hla Aye博士)表示,從助產士人數上升可以看出衛生部當局有在積極招募助產士,但助產士的訓練品質還有待提升。「助產士訓練期已從原先的18個月延長為兩年的課程,但緬甸的助產士們仍然無法掌握用以確保孕婦與嬰兒不會在生產中死亡的七項檢驗動作。」Hla Hla Aye博士解釋著,「緬甸助產士最多只能做到七項裡面的四項。」

再過幾周32歲的Pongya Ni ngamdam就要產下她的第五胎,這次會是她第一次在有助產士的幫助下生產。Pongya Ni ngamdam居住的小鎮離城約40分鐘車程,人口大概四千多人,一直到2013年才有了第一間簡易的醫療室跟一位助產士。

體型消瘦,雙頰深陷,很難看出已懷胎八個月。「她的營養攝取不足。」該鎮的助產士Phyu Phyu Htwe解釋。Phyu Phyu Htwe是今年才被調到這個村落的,助產士們每兩年會輪調到另一個地點。「生上一胎與下一胎中間的時間不夠充足,無法好好休息,也可能是造成孕婦消瘦的另一個原因。」

Pongya Ni Ngamdam是緬甸少數民族獨龍族人,獨龍族人口稀少,全境只有15萬8千人,長老們因此鼓勵獨龍族女人至少生五胎。身為基督徒的她,因為信仰與知識不足,從未嘗試過避孕:

我計劃生五個孩子,但是這全看神的造化。

計畫生育在緬甸是一個很敏感的話題。緬甸軍政府獨裁者奈溫(Ne Win)在1962年上任不久後,就禁止了緬人計畫生育,因為他深信要對抗比鄰的印度與中國兩個大國,緬甸的人口必須增長。博士Hla Hla Aye回憶,當時因為不能使用「計畫生育」這四個字,所以他們改用「生育間隔」來宣導,不是為了反政府,只是希望能保護緬甸婦女與嬰兒的健康。計畫生育一直到2013年才得到支持,讓婦女在生育上擁有選擇權。

但在多數的村落裡,討論計畫生育或避孕還是很敏感。「我知道我需要跟村裡的婦女討論避孕,但是受限於村民的教育程度還有信仰,要跟她們談這個話題幾乎不太可能 。」

目前在Pongya Ni Ngamdam的村落裡,只有兩種避孕方式——計算安全期與施打避孕針——助產士Phyu Phyu Htwe無奈地解釋,避孕針一針是800緬幣(約20塊台幣),每三個月施打一劑,對於收入不高的務農村民來說,是個麻煩,也是一筆多餘的開銷。

「這裡也沒有保險套。」Phyu Phyu Htwe有聽說政府計劃提供免費的避孕注射劑,但什麼時候開始實施?

「不知道,但是最好越快越好。」

汪佳燕 Ann Wang

 


   

  

 <center><table width=
例會 © Ann Wang 
每個月各村落的助產士都會召開一次例行會議,並手寫記錄當月的病歷。別說紙本病歷,通訊不便的普匋,幾個村落今年才剛架好電信塔,預計年底手機就可接收到訊號了,但村裡大部分的人也沒手機,收入好一點的頂多只有對講機。

  

 <center><table width=
助產士的日常 © Ann Wang 
離開明亮的診所後,我來到助產士 Phyu Phyu Htwe的工作診所,準備開始一天的日常工作。 Phyu Phyu Htwe居住的村莊,2013年才開設第一間診所,並搭配一位助產士。用類似竹蓆材料搭建起的簡易診療室,是村子僅有的醫療資源,外牆上還貼著生育相關的簡介海報。

  

 <center><table width=
匱乏 © Ann Wang 
Phyu Phyu Htwe是全村唯一一位助產士,除了接生,還要負責全村四千多人口的公共衛生宣導。工作過量與資源匱乏讓助產士如折翼的天使,但還是每天打起精神服務村民。

   

 <center><table width=
體重計 © Ann Wang 
並不是每個診所都有量體重計的設備, Phyu Phyu Htwe工作診所曾被大火燒毀,在收到法國一個非營利基金會的贊助後,才得以重建。

     

 <center><table width=
沒有助產士 © Ann Wang 
普匋鎮的助產人力稀缺,今年40歲的Bu Atam生過三胎,因為之前沒有助產士,每次生產都是靠著村裡婦女的經驗幫忙。如今,她又懷了一胎,九個月。

     

 <center><table width=
家訪 © Ann Wang 
接生完後,Phyu Phyu Htwe每天的例行公事就是家訪。我隨著她來到一個月前接生孩子的Garu Nang Baisan(後);孩子出生的時候Garu Nang Baisan僅16歲,完成國中學業後因家中經濟考量,沒能繼續讀書,便直接嫁人。

   

 <center><table width=
婚姻 © Ann Wang 
Garu Nang Baisan拿出結婚時的照片給我看。當年在父母的安排下,她跟村裡30歲的丈夫結婚。

    

 <center><table width=
婚姻 © Ann Wang 
大概是因為營養不足,這次懷胎時間與上次太過接近,沒有獲得充分休養的Pongya Ni Ngamdam身形消瘦,看起來一點都不像懷胎八個月。

    

 <center><table width=
再接再厲 © Ann Wang 
今年32歲的Pongya Ni Ngamdam已育有四個孩子,但緬甸少數民族獨龍族人口單薄,部落長老鼓勵每人至少生五胎。

   

 <center><table width=
婚姻 © Ann Wang 
早年在軍政府奈溫的獨裁領政下,為了與比鄰的中國跟印度競爭,奈溫下令禁止「計畫生育」。如今軍政府離開了,但不論是醫療資源不足,還是礙於偏鄉落後的教育,醫生與護理人員的助產工作,依然舉步艱難。

    

   

汪佳燕 Ann Wang

一名在男生堆裡求生存的攝影記者。台灣人,目前定居在緬甸。雖然常常沒水,沒電,沒錢(?),但這個開放中的國家有太多故事需要說,請持續關注我的作品。

▎作品網站:Ann W, the world and its people ▎Instagram: annwang077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最新文章

「大自然奪走的,由拉斐爾的巧手重現。」文藝復興藝術家拉斐爾,曾經留下一幅大象的圖...

藝術與科學的結合:拉斐爾《大象漢諾》與近現代歐洲的「如實呈現」

2024/12/21
2024「世界公視大展」影展中,由丹麥公視拍攝的紀錄片《口袋裡的監視器》便是一部...

上癮吧!《口袋裡的監視器》:免費兒童手遊的代價?

2024/12/19
盧比亞雷斯強吻埃爾莫索,引爆西班牙民眾怒火,以及舉國對女性長期未獲公平權益的反思...

被遺忘的報導:西班牙足協主席強吻女足世界盃冠軍球員,後來呢?

2024/12/17
圖/慢走遊戲《再見的備份》

再會吧!《再見的備份》:月台上的揮手與遺失的玩偶,如何用遊戲來述說離別的經驗?

2024/12/13
南韓民眾聚集國會外抗議,示威者購買寫著「尹錫悅下台」的應援手燈,取代過去抗議用的...

應援棒照亮的南韓民主之夜:抗爭現場的K-POP,從為偶像抗爭到為國家挺身

2024/12/12
吉賽兒.佩利寇決定公開審判,圖為法院外的吉賽兒與支持者所貼的文字:「吉賽兒,女人...

法國馬松性侵案(上):83人性侵昏迷女子,卻毫不自覺是犯罪的「平庸邪惡」

2024/12/12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