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如何面對川普的能源霸業?台灣對美擴大天然氣採購的國安與經濟意涵

2025/04/18 DSET民主治理組

川普就任即將邁入百日,在美國油氣增產政策下,為何特別點名「台、日、韓」作為阿拉斯加天然氣計劃的投資方? 圖/路透社
川普就任即將邁入百日,在美國油氣增產政策下,為何特別點名「台、日、韓」作為阿拉斯加天然氣計劃的投資方? 圖/路透社

文/呂采穎(DSET永續韌性組研究員兼組長)、蔡佳昇(DSET永續韌性組海外研究員)

4月2日,川普在白宮召開「解放日」記者會,宣布對一系列包括台灣在內,對世界各國的「對等關稅」,震撼全球。為回應川普政策,賴清德總統於4月6日發表聲明明列應對措施,其中包括將「擴大對美採購石油、天然氣等產品以降低貿易逆差」。白宮最終在4月9日發布聲明,表示將暫緩「對等關稅」90天;而在暫緩聲明前一日,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於受訪時表示,「日本、南韓與台灣將有可能大舉投資阿拉斯加案」。

「台灣投資、採購阿拉斯加天然氣」一時看來勢在必行、成為媒體焦點,但其實早在川普政府上任之初,賴政府為因應可能的關稅政策,就已將「擴大對美採購天然氣」列為優先政策。3月20日,台灣中油更與阿拉斯加州營企業阿拉斯加天然氣管線開發公司(Alaska Gasline Development Corp,AGDC)正式簽下意向書(LOI)。

根據3月29日阿拉斯加州長鄧利維(Mike Dunleavy)的臉書發文,中油未來預計每年採購600萬噸,且將可能參與案場其他潛在的投資(例如管線設施)。台灣一年600萬噸的採購意願已占阿拉斯加案預計最大供氣量的3成;若依照2024年台灣進口美國天然氣貿易額除以進口噸數每噸約390美元的計算,此契約將使台灣增加對美至少約23億美元投資,再加上高昂的管線投資,金額可能更高。於此同時,被美國財長班森特點名的日本、韓國,也分別已於今年1月底3月初承諾對美採購投資更多天然氣。

美國為何特別點名「台、日、韓」作為阿拉斯加天然氣計劃的投資方?美國本就是台灣進口天然氣的第三大來源國,如今擴大對美採購,對台灣原本的能源政策有何影響?阿拉斯加採購案對台美貿易關係有何影響?這項投資案對台美安全合作又有何幫助?

▌對準亞洲市場需求並回應地緣風險

首先,為何美國財政部長在及阿拉斯加案時,特別點名台、日、韓,對準亞洲?主因是亞洲國家能源轉型帶來的需求、與太平洋相對近的距離,與變動中的地緣政治。

亞洲近年天然氣需求成長幅度巨大。因為地理位置緣故,亞洲國家普遍難以直接與產氣國透過陸上管線接收氣體天然氣,使用海運接收液化天然氣(Liquafied Natural Gas,LNG)成為唯一方式,其進口量本就佔全球總量約7成;另,亞洲國家近年為了空污、減碳考量積極尋找煤炭的替代方案,其LNG需求預計到2050年將近乎翻倍,根據Wood Mackenzie預估,此需求將達到每年5.1億公噸。對此,川普在2025年上任後解禁天然氣出口限制,預計美國將可在2035年滿足亞洲3成需求。美國最大LNG出口商錢尼爾能源(Cheniere Energy)更指出,到2040年,美國的前五大出口市場都將會是亞洲國家,依序為:中國、印度、日本、南韓及台灣。

在此背景下,阿拉斯加天然氣計劃(The Alaska LNG Project)自2014年向聯邦政府正式申請許可以來就一直瞄準亞洲市場。其目標是將其州內北邊的天然氣透過一條貫穿阿拉斯加南北長達1,300公里、42吋的管線,接至一座南端港口尼基斯基(Nikiski)的液化處理廠,預期最快2030年後該區域每年可增加2,000萬噸的天然氣出口,約略是2024年亞洲自美進口量的8成,阿拉斯加將成為出口亞洲天然氣的重要關口。

圖為阿拉斯加南端港口尼基斯基(Nikiski)的液化處理廠。 圖/美聯社
圖為阿拉斯加南端港口尼基斯基(Nikiski)的液化處理廠。 圖/美聯社

在開發者眼中,此案場的優勢是阿拉斯加南端終年不凍,在前端輸送上可以大幅降低使用破冰船造成的成本與調度風險。

就區位而言,這座港口將成為距離東亞地區最近的天然氣液化站之一,過去美國輸送天然氣至亞洲預計要28-30天,而阿拉斯加新案場則僅要7-10天;同時,因為亞洲國家如日本南韓,過去皆利用「轉售」作為彈性因應海外LNG售價與國內需求變動的重要手段,阿拉斯加案當中,因為沒有限制轉賣氣源規定、同樣具備對非自由貿易協定國的出口許可,對於原本仰賴俄國在北極地區氣源開發案的國家而言也可做為替代方案,都增加了亞洲潛在買家的興趣。

在亞洲市場整體需求提升的背景下,阿拉斯加鎖定中國以外買主,也有其地緣政治考量。2017年,前任阿拉斯加州長沃克(Bill Walker)原訂與中國3家國營企業以75%氣源換取投資承諾。但隨著第一任川普政府任內,美國社會提高了對中依賴風險的重視,沃克與中國談成的交易反而成為被攻擊的焦點,部分促成2018年新任州長鄧利維(Mike Dunleavy) 勝選,鄧利維上任後隨即取消與中國的協議, 並特別強調阿拉斯加案將是深化美國與其民主夥伴國家之間的合作基礎

但即便市場需求廣大,阿拉斯加開發案在尋求開發許可與募集開發資金上,仍遭遇許多困難。此案從2014年開始正式申請,即便州政府積極推動,仍到2021年才拿到開發許可, 並在2023年才得到能源部批准的出口許可。這是因為美國〈天然氣法案〉規定,開發商向政府申請對非自由貿易協定國的天然氣出口許可時,必須經過美國能源部審查,確認符合「公共利益」才能核准。根據美國國會近期說明,決定是否核發許可的要件不外乎是國家安全(例如對國內天然氣價格與經濟的衝擊評估)、是否加劇全球氣候變遷、對工作機會的影響等等。對此,環保組織批評阿拉斯加的開發將增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並危及生物多樣性,並數次發起訴訟挑戰能源部的決定。

另一方面,通過審查後,要募集足夠資金並走到最終投資決策階段(Final Investment Deision),也存在很大挑戰。因為該開發案需穿越嚴酷的永凍土地形,光是運輸管線鋪設就高達約440億美金,還未計入鑽探的高昂成本,因此潛在客群包括日、韓等亞洲國家,過去都對此保持觀望態度。

阿拉斯加開發案需穿越嚴酷的永凍土地形,光是運輸管線鋪設就高達約440億美金,還未計入鑽探的高昂成本,因此潛在客群過去都對此保持觀望態度。 圖/美聯社
阿拉斯加開發案需穿越嚴酷的永凍土地形,光是運輸管線鋪設就高達約440億美金,還未計入鑽探的高昂成本,因此潛在客群過去都對此保持觀望態度。 圖/美聯社

▌ 日韓正面表態

即便存在諸多挑戰,隨著川普上任、4月2日後的關稅談判、以及亞洲各國的國際佈局戰略演變,阿拉斯加案又再度成為美國與亞洲夥伴國家合作的焦點。

對日本而言,其最終應允投入合作,首要考量是能得到可以轉賣的大量新氣源合約。日本經濟產業省2020年提出「國際天然氣資源戰略」,劍指在2030年前每年經手1億噸的液化天然氣,成為亞洲的天然氣轉口貿易領導國。三菱和三井等日本油氣供應集團已經著手,向日本國際發展銀行諮詢投資阿拉斯加天然氣計畫的融資意見。石破茂首相在2月初會見川普後所做出的承諾就是呼應此一目標。

韓國則是著眼於避免川普的關稅懲罰,並減少依賴中東氣源的風險。今年3月初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部長安德根表示,南韓現在過度依賴中東油氣,願意接受川普政府邀請參與阿拉斯加工作小組的討論。這個談判戲碼已不是第一次上演。2017年,川普同樣因貿易逆差,以退出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為籌碼,要求韓國開始進口美國的天然氣。

與日韓相似,台灣並無自產天然氣,但都將天然氣列為淨零轉型及戰略上重要的初級能源來源。日韓皆因阿拉斯加天然氣距離近,以及與美國的盟友關係而積極表態,但這些優點對於台灣來說是否成立,則需要從台灣能源轉型進程和戰略部署風險來決定。

隨著川普上任、4月2日後的關稅談判、以及亞洲各國的國際佈局戰略演變,阿拉斯加案又再度成為美國與亞洲夥伴國家合作的焦點。 圖/路透社
隨著川普上任、4月2日後的關稅談判、以及亞洲各國的國際佈局戰略演變,阿拉斯加案又再度成為美國與亞洲夥伴國家合作的焦點。 圖/路透社

▌ 台灣:基於能源轉型與能源安全的採購策略

台灣對進口天然氣的依賴主要出自電力部門需求。根據經濟部2024年出版的能源統計,台灣2023年總進口約2億萬噸的天然氣,氣源主要來自澳洲(40.2%)、卡達(27.9%)、以及美國(9.8%),其中將近8成用於發電,工業部門次之。可見台灣電力結構中的天然氣預期佔比,將是影響進口需求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目前依照台灣的能源轉型進程,在經濟部能源署「展綠、增氣、減煤、非核」政策下,天然氣發電佔比將於2030年達到50%的高峰,即便是在2050年將降低至20-27%,由於整體用電量預期將增加,因此仍可預期未來天然氣進口總量將會持續提高。

面對這樣的需求成長,中油公司作為整合供應與轉售類型的買方,除了評估產品熱值與交期等條件以外,亦會考慮國際市場價格如何設計現貨與長約的彈性組合,以服膺台灣能源轉型目標;同時,亦要顧及台灣能源安全,確保穩定氣源供應,並考慮不同進口國的占比,以及不同類型的賣方(表一),選擇最適合的貿易合作對象,以進一步分散可能的斷鍊風險。

資料來源:第25屆 PETRONAS LNG天然氣會議報告書(台灣中油有限公司)。 製表/DSET
資料來源:第25屆 PETRONAS LNG天然氣會議報告書(台灣中油有限公司)。 製表/DSET

台灣的最大天然氣來源國是澳洲,但澳洲出口天然氣的不確定性近年已不斷升高。例如澳洲政府2022年曾因國際能源短缺,強制介入燃煤與天然氣的價格。這項措施源於2017年制定的澳洲國產天然氣安全機制(Australian Domestic Gas Security Mechanism,ADGSM)授權,允許澳洲政府在國內天然氣供給不足時,可以限制出口量或制定價格。2023年,澳洲更將原本每年一次為基準的評估頻率,改為每三個月一次。今年初,澳洲東海岸天然氣供應因無新增天然氣專案,可能在2027年出現結構性短缺

另一方面,川普第二任期以來美中的關稅對峙,可能也非預期地導致中國擴大轉向對澳洲採購天然氣,致使台灣進口來源更不穩定。因應美國關稅制裁,中國日前已對美國天然氣實施15%進口關稅的反制,並改向澳洲進口;3月24日,川普又簽署另一份行政命令,對所有「向委內瑞拉採購天然氣的國家」徵收25%的「二級關稅」,而中國又是委內瑞拉天然氣最大買家;可預期未來澳洲作為亞洲最大天然氣出口國,可能成為中國現貨採買與長約合作對象的替代選項。

對台灣來說,在澳洲天然氣產能有限的情況下,長期而言,美國天然氣供應商的角色可能會越來越重要。近年對美採購量的增加,除有助於分散風險,另外也具經濟利益交換的意義——尤其在川普政權下,天然氣採購一直都是貿易談判的籌碼

台灣自2015年開始向美國進口天然氣約15.71萬公噸,並在2020年顯著成長至六倍,達到100.74萬公噸的進口量。而台灣的天然氣採購策略之所以在2018年出現對美依賴的轉向,其實和川普第一任期內台灣為減少台美貿易順差有關。

另一方面,川普第二任期以來美中的關稅對峙,可能也非預期地導致中國擴大轉向對澳洲採購天然氣,改變既有亞洲天然氣供需版圖。 圖/路透社
另一方面,川普第二任期以來美中的關稅對峙,可能也非預期地導致中國擴大轉向對澳洲採購天然氣,改變既有亞洲天然氣供需版圖。 圖/路透社

2018年以前,台灣仍以現貨方式對美採購,當時是自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卡梅倫進口共2船、各6萬噸的天然氣;而後才與同樣在路州有天然氣開發案場的法商ENGIE簽署長約,也是台美之間第一份長約,採購量一口氣躍升至每年80萬噸;同年,台灣更另與Chenierre Energy簽訂25年長約,自2021年起,每年從路州的沙濱港進口200萬噸天然氣。已可預見台灣對美國墨西哥灣出發的天然氣進口依賴將持續至2045年。

不過,即便都是向美國採購,目前從墨西哥灣運輸到東亞的海運航程都需經過巴拿馬運河,船期從20到26天不等,加上天然地形限制及中國因素,對台灣的天然氣調度而言,皆有一定風險。而從阿拉斯加南端港口出口的天然氣,因不須經過巴拿馬運河,可大幅縮短船期,降低供應延遲的風險,或許更有利於穩定的天然氣供給。

例如,2024年巴拿馬運河曾因乾旱導致水位過低,造成航運延遲10天。同時,在中國日漸頻繁的灰色作戰下,若對台實施「隔離」策略,透過強制登船檢查等手段,可能迫使能源船隻為了避險而選擇不靠港。在此情境下,不僅美國智庫曾表示,船籍掛美國的天然氣船可能較不受此威脅,阿拉斯加州共和黨參議員蘇利文(Dan Sullivan)在2月5日美國智庫CSIS談論印太區域能源韌性合作的活動中更提到,若是從阿拉斯加進口,美國海軍也許會派海軍護航天然氣船。因此對台灣來說,採購阿拉斯加的LNG也是提升供應鏈韌性的手段之一。

無論是以直接投資生產氣源、向州營油氣公司購買、或是加入管線投資,台灣參與阿拉斯加案的氣源開發,除了深化既有台美能源與貿易合作,亦具有在中國近年頻繁的侵擾行動下,提升印太區域能源安全的意義。

在中國日漸頻繁的灰色作戰下,若對台實施「隔離」策略,透過強制登船檢查等手段,可能迫使能源船隻為了避險而選擇不靠港。圖為中油公司的LNG船。 圖/報系資料圖庫
在中國日漸頻繁的灰色作戰下,若對台實施「隔離」策略,透過強制登船檢查等手段,可能迫使能源船隻為了避險而選擇不靠港。圖為中油公司的LNG船。 圖/報系資料圖庫

▌台美能源貿易與安全合作仍充滿挑戰

阿拉斯加能否最快在2030年如期供氣給台灣,一直以來有許多危險訊號。

短期來看,影響因素包括美國國內環評訴訟進程、關稅帶來的原物料成本上漲、來自區位相似的加拿大供給競爭,長期則還有行政命令會否因為總統選舉而再度轉彎。路透社報導指出,各國油氣業者其實都還在觀望,觀察川普政權的行政意志能否延續動能到立法端通過法令,才會決定是否進場。眾多新聞報導日美峰會後所做出的共同承諾時都提及有關油氣的部分「並未明文寫出阿拉斯加」,阿拉斯加州長也清楚這個事實。這些都意味著台美深化能源合作的細節,從目前所簽的意向書到實際洽購,還需要等到這些不確定性一一消除才能明朗。

台灣、日本、韓國作為亞洲天然氣進口需求前五大國,各自基於自身國家安全、關稅利益、與分散風險考量,紛紛對阿拉斯加氣源開發案採取不同的合作模式(整理如表二)。

製表/DSET
製表/DSET

總結來說,日本有自己的大東亞能源轉運站野心,韓國在財團帶動之下加大天然氣設施投資,兩國都因此採取多方收集氣源的措施。盱衡美中貿易戰以及亞太能源安全情勢,台灣確實有必要先對美方最新的天然氣開發表達投資興趣,釋放願意降低貿易順差的政治訊息,甚至是擴及原油採購

但與此同時,也必須正視擴大對美天然氣採購下,實際上對於台灣能源轉型、減碳進程的幫助效果究竟如何。天然氣在能源轉型路徑上扮演重要「橋接」角色,但相應地,接收港與儲槽等基礎設施也必須擴張。若考量2035年後天然氣使用需求將逐年下降,已有專家憂心這些設施在2050年有6成變成擱置資產;預計在2032年完工的第四接收站,也被質疑是否將形成「鎖定效應」,成為台灣持續擴大天然氣採購的理由。

有鑑於此,在未來持續深化台美能源合作的基礎上,經濟部與中油應每年定期盤點能源轉型進程,思考在短約、現貨、與長約如何搭配購買供貨可靠、提升韌性的天然氣來源,以及相應儲運設施的興建時程與沿用計畫,調整不同地區的氣源採購量,及主動提出投資意向落實細節的談判,如此才能確保台灣在邁向永續的道路上兼顧戰略及經濟安全。

盱衡美中貿易戰以及亞太能源安全情勢,台灣確實有必要先對美方最新的天然氣開發表達投資興趣,釋放願意降低貿易順差的政治訊息,甚至是擴及原油採購。
 圖/美聯社
盱衡美中貿易戰以及亞太能源安全情勢,台灣確實有必要先對美方最新的天然氣開發表達投資興趣,釋放願意降低貿易順差的政治訊息,甚至是擴及原油採購。 圖/美聯社

責任編輯/王穎芝、林齊晧

推薦閱讀

北極新玩家:中國的冰上絲路夢

來自國際的「淨零碳排」壓力:台灣碳費政策如何受影響?

DSET民主治理組

科技、社會與民主研究中心(DSET)是國科會下的政策研究智庫,致力於研究關鍵科技及地緣政治的相關議題。DSET民主治理組由黃凱紳研究員擔任組長,聚焦於人工智慧、民主實踐及供應鏈韌性等三大領域的交錯關係,探討新興科技如何融入民主治理,並在快速變化的科技變革及國際局勢中,探討地緣政治下台灣面臨的挑戰,對相關議題提出思辨。

作者文章

川普就任即將邁入百日,在美國油氣增產政策下,為何特別點名「台、日、韓」作為阿拉斯...

如何面對川普的能源霸業?台灣對美擴大天然氣採購的國安與經濟意涵

2025/04/18
2025年3月台積電CEO魏哲家宣布赴美投資逾千億美元。圖為台積電亞利桑那廠。 ...

當國安考量成國際趨勢:台灣的跨境投資監理制度,與台美合作前景

2025/03/19
一名加拿大聖艾爾斯族(Sts'ailes Nation)的4歲女孩。 圖/美聯社

大AI時代的楓葉國:加拿大倡議原住民族權益,同時強化AI競爭力

2025/02/10
川普政府的AI藍圖,不外是維持美國霸權地位,在科技冷戰中領先中國。 圖/美聯社

在科技冷戰維持美國霸權:川普2.0的AI政策如何與去管制化取得平衡?(下)

2024/12/25
川普政府三大巨頭對AI的看法各不相同,他們將如何形塑美國未來AI產業發展? 圖/...

告別DEI,創新競爭掛帥:從拜登到川普2.0的美國AI政策重構(上)

2024/12/25

最新文章

圖為一名川普支持者手拿印上川普肖像的啤酒罐。
 圖/路透社 

川普關稅治百病?美國的敵人不是赤字,是經濟常識的反智

2025/04/21
川普就任即將邁入百日,在美國油氣增產政策下,為何特別點名「台、日、韓」作為阿拉斯...

如何面對川普的能源霸業?台灣對美擴大天然氣採購的國安與經濟意涵

2025/04/18
烏克蘭軍首次抓到中國籍戰俘,左為張仁波、右為王廣軍,此為烏克蘭國防部安排媒體採訪...

烏克蘭現場/戰俘中國兵:抖音上的從軍發財夢,變調的高薪致命陷阱

2025/04/15
教宗方濟各2018年3月在聖伯多祿廣場每周舉行的公開接見活動中,與來自中國的教徒...

他叫萬民服在我們以下:中國與梵蒂岡的矛盾根源,天主教「中國化」難題

2025/04/14
《秘密會議》劇照,講述天主教教廷選舉教宗的權力鬥爭故事。 ※ 提醒您:抽菸,有礙...

中國與梵蒂岡的「秘密會議」:天主教「在地化」與教廷的戰略考量

2025/04/14
日本米的品質與美味世界有名,不過近期日本卻發生了跟米有關的怪事,不是買不到米就是...

日本「令和米騷動」:從米荒到米價高漲,日本政府怎麼辦?

2025/04/1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