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面對川普 2.0 的焦慮:烏俄談和、美中貿易戰再起,對台灣經濟與安全的影響?
文/徐曉強
上篇我們根據川普人事佈局所透露出的線索,加上其團隊選舉期間的競選主軸,嘗試盤點川普 2.0 可能的執政目標,再進一步套疊美國政府未來 4年已知的客觀執政環境後,推測川普不同政策可能的實施時間點。而川普政策對台灣的具體影響,也是台灣讀者所關心的焦點,在 12 月 9 日川普接受美媒《NBC》專訪時,便簡短提及台灣。
在該專訪中,主持人問及台海安全問題,詢問川普是否承諾防衛台灣,不過川普否認表示自己從未承諾,僅說他曾進行過協調,並在主持人試圖追問時仍未給出任何具體回覆,只表示:「我與習(近平)主席關係很好,我們都有聯絡。」而在主持人詢問川普是否請習近平不要侵略台灣時,川普則說雙方並沒有談及此話題,而他也希望習近平不要採取入侵行動。這段談話僅是《NBC》專訪當中幾句,在美國沒有掀起太多波瀾,不過在台灣的三大報,台灣時間12 月 10 日的當日報紙均以這段談話內容做為頭版。
台灣輿論對於川普再次上台,懷抱程度不一的不安,在本篇內容中,筆者將從川普所提出的不同政策切入,討論這些政策若真的付諸實現,對全球和對台灣的可能影響為何。
▌烏俄戰爭結束在安全上對台有利,但需小心中國認知作戰
首先從台灣最關心的外交、安全面向開始。川普上任初期最受矚目的外交議題,就是他到底會如何結束烏俄戰爭,他團隊所採取的措施以及戰爭結束的方式,將會決定美國未來 4 年對「新邪惡軸心」(中國、俄國、伊朗、北韓)的嚇阻力,以及盟國對美國安全保障的信任程度。
就過去川普及其新任國安團隊成員針對烏俄戰爭的發言來看,烏克蘭勢必需要割讓土地以換取和平,2014 年失去的克里米亞就軍事角度而言要奪回非常困難,可能會是優先被犧牲的領土,而被俄國佔領的烏東地區,烏克蘭政府則可能會被要求下放更多自治權力,讓頓巴斯(Donbas)實質上成為烏克蘭和俄國之間的緩衝區。
根據民調公司蓋洛普(Gallup)在 11 月 29 日發布的民調,52% 的烏克蘭人民支持盡快透過談判讓這場持續快 3 年的戰爭結束(一年前的比率僅有 27%),其中有約半數的受訪民眾願意割讓土地換取和平,不到 4 成民眾表示拒絕割讓任何領土。
此外,為了讓俄國願意撤軍、停戰,烏克蘭可能會被要求在一段時間內不能加入北約,但作為交換,美國會拉歐盟一起提供烏克蘭某種形式的安全保障。為了讓美國在北約歐洲國家的部分駐軍能移轉至印太地區,美國可能會願意將烏克蘭納入核子安全傘,但避免做出需要出動美軍踏入烏克蘭領土的安全承諾,另外,美國也可能會鼓勵或脅迫歐盟更快速地納入烏克蘭,降低俄國再次入侵烏克蘭的動機(過去普丁曾在2022年表態不反對烏克蘭加入歐盟)。
對川普政府而言,要讓烏俄戰爭結束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困難的是如何提供烏克蘭某種形式的安全保障,重新建立對俄國的嚇阻力,但又同時可以讓美國不再捲入歐洲戰場。
如果烏俄戰爭真的如同上述發展結束,可能會產生三個影響:第一,美國總算得以將部分部署在歐洲的軍事資源移轉到印太地區,美國對中軍事嚇阻能力將獲得提升,而降低台海發生軍事衝突的風險;第二,川普政府強勢主導戰爭談判的作風,可能會造成歐美關係產生裂痕,而同時間,中歐關係卻可能出現改善契機,歐盟對台支持力道可能因此下降;最後,由於烏克蘭被迫割地換取和平,中國肯定會把握機會對台進行認知作戰,宣傳美國先是拋棄阿富汗,再來是拋棄烏克蘭,未來肯定也會拋棄台灣,台灣國內疑美論、投降主義論述將會再起。
▌關稅、對中經濟脫鉤和科技打壓政策對台影響偏負面
再來看到經濟、產業面向。川普對外課徵關稅、鼓勵製造業回流以平衡貿易收支等政策,確實有可能導致受影響國家以提高對美關稅回應,對全球貿易造成衝擊。
關稅普遍提高將會使企業經營不確定性提高,供應鏈韌性議題將更加受到重視,而且川普政府對關鍵供應鏈(特別是半導體、電動車、電池、太陽能產業)的態度是要「回流美國本土」,而非拜登時期的「近岸外包」或是「友岸外包」,這將影響台灣相關電子製造業以及半導體產業的國際佈局策略。
另一方面,川普未來與中國經濟脫鉤的相關政策,將可能促使外資持續離開中國,影響中國經濟發展,可以預期未來美國會持續超過中國,成為台灣最大出口國。科技限制部分,美國盟國(荷、日、韓、台)會持續被要求配合美方對中出口管制,最嚴重的情況下,台灣半導體產業恐完全無法對中國販售產品或提供服務。
不過中國勢必也會採取相對應的措施來降低川普經濟脫鉤、科技封鎖的衝擊。可以預見未來中國將再度扮演全球化和多邊主義倡議者的角色,鼓勵各國強化對中經濟交流,「一帶一路」計畫可能會更受到中國政府重視。
中國將強化以其為首之區域組織,像是金磚集團和上海合作組織,並加強與「新邪惡軸心」及中東國家之關係,例如:從伊朗取得石油;從俄國取得石油和核武、航太、國防等關鍵技術;從中東國家取得資金和能源。(延伸閱讀:〈沙烏地與伊朗復交:沙國太子的「中美通吃」布局算計?〉)
除了上述單點政策的影響,未來 4 年美中關係的走向也將影響台灣,面對美方要求施壓重啟貿易談判,依「中國回應美國對中強硬政策的態度」,可能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劇本:
劇本一:中國姿態放軟、以拖待變,美中關係緩和
習近平認為中國當前經濟狀況不佳,和 2018、2019 年時中國經濟成長穩健的情況不同,無法像川普第一任期發起貿易戰時一樣採取「以牙還牙」做法,因此在川普重啟貿易談判的要求下,決定姿態放軟,以「中美兩個世界大國有責任妥善管理雙邊經貿關係」為由,和美國進行對等談判、以拖待變。
根據川普政府過往行為模式,美中進行貿易談判時,美方會暫停和台灣的經貿談判,外交交流也會轉趨低調,僅對台軍售仍會維持,因此台美 21 世紀貿易倡議談判可能會中斷,台美關係比較不會有突破性的進展。
美國為防止中國拖延談判時程、恢復經濟,增加談判籌碼,在談判過程中可能不斷透過關稅及各種經貿手段施壓中國,且川普政府可能也認為對中強硬將有利共和黨在 2026 年底的期中選舉、在國內維持「完全執政」的優勢。
中國可能會希望在 2027 年初結束對美貿易談判,以免影響該年 10 月中共二十一大的進行,此時習近平將邁入第四任期,不會希望同時間有美中貿易談判攪局、干擾他的人事佈局。
照此發展,美中達成新的初步貿易協定後,川普將宣稱「勝利」,成功完成「21 世紀最重大的談判」,美中關係可能進入一段穩定期,但雙方後續仍會繼續進行下一階段的貿易談判,或是就 AI 監管、軍事衝突管控等議題進行磋商,美國也會持續監督中國是否有落實貿易協定中的承諾,並藉由強化對台關係施壓中國履約,到這階段,台美關係有機會升溫。
劇本二:中國堅決對抗,美中關係惡化
自美中貿易戰於 2018 年開打以來,中國便開始積極完善自己應對的法律工具、鼓勵內需消費勝於外貿(「內循環」、「雙循環」),並以「新型舉國體制」研發自主科技,試圖突破美國科技封鎖。受美國影響供應鏈也逐步移往東南亞、歐洲,使東南亞在 2023 年超過美國,成為中國最大出口市場。在這些發展之下,習近平認為中國有底氣拒絕川普改善貿易收支、修正不公平競爭作為的要求,願意承擔經濟上與美國脫鉤的短期損失,以追求長期不受其牽制。
在這樣的思維下,當川普對中國施加高額關稅,中國將予以回擊,美中關係開始急速惡化,互相對彼此祭出經濟制裁、出口限制等措施,對全球經濟產生重大負面干擾。美中的激烈對抗更可能延伸到軍事領域,台海及南海局勢變得更加緊張。
川普為了和習近平達成協議,彰顯自己有能力維護美國權益、逼迫中國讓步,可能會以台灣作為吸引中國上談判桌的籌碼,犧牲台灣權益換取中國在經濟上的退讓(例如要求美國不再對台軍售)。不過此舉勢必會引來如國務卿盧比歐(Marco Rubio)和國安顧問瓦爾茲(Mike Waltz)等了解台灣對美戰略重要性的國安幕僚反彈,台灣是否成為川普對中談判籌碼,將決定於川普是否能被其幕僚說服。
中國實際反應可能介於上述兩種極端劇本之間,中國可能會再和美國打貿易戰,但兩國最後仍有機會達成某種雙邊協議,進而影響台美關係。
總結而言,不論美中關係如何演變,川普政策對台造成的影響好壞參半。台灣外交空間可能因為美國更加強調自身利益而縮限,經濟上也會因為美國對中科技封鎖、製造業回流、貿易收支平衡政策受到負面影響。不過川普回歸也為台灣安全帶來正向影響,若俄烏戰爭、以哈戰爭皆順利在川普第二任期中落幕,美國將能部署更多軍事資源於亞洲(例如航空母艦群),再加上持續不斷深化與第一島鏈國家的軍事合作,就可以在印太地區建立對中國更強的嚇阻力,降低台海軍事衝突風險,台灣也有機會順勢提升自身國防實力。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