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藝有道?法國羅浮宮8件珠寶失竊案,博物館人力短缺的安全漏洞

「4人犯案、7分鐘內竊走8件無價之寶。」法國巴黎羅浮宮博物館在2025年10月19日上午遭盜賊闖入,包含拿破崙贈予妻子瑪麗.路易絲王后的祖母綠項鍊等8件19世紀法國皇室珠寶,在短短7分鐘內遭偷竊。根據法國內政部評估,這些失竊的珍品具有「難以計算的文化和歷史價值」,且因竊賊在光天化日之下犯案,引發大眾對博物館安全漏洞及工作人員短缺的疑慮。這也是繼1911年《蒙娜麗莎》被盜之後,羅浮宮最受世界關注的國寶失竊案——然而法國工會和博物館員工都指出,先前就警告過人力短缺有可能造成維安漏洞,本應可能改善與預防的問題,如今卻不幸變成宵小可乘之機。
羅浮宮竊盜事件發生在10月19日週日,上午9點30分至9點40分。當時博物館才開館後不久,有4名蒙面劫匪使用裝有升降平台的卡車,將自己升至博物館靠塞納河畔一側一樓(台灣地面層為二樓)的窗台上,接著使用圓盤切割機切開玻璃板,2人進入館內。隨後兩名劫匪闖入館內收藏許多珍貴皇室珠寶、知名的「阿波羅長廊」(Galerie d'Apollon),威脅值班警衛後砸碎兩個玻璃展示櫃,竊取了8件珠寶。過程警報響起,工作人員依照程序聯繫安全人員並疏散保護遊客,事件中無人受傷。劫匪則是迅速騎著摩托車逃離現場。根據工作人員轉述,劫匪曾試圖焚燒自己使用的升降梯卡車,過程被工作人員阻止。
該搶劫案發生在光天化日之下,且犯案地點距離巴黎警察局總部僅800公尺。根據法國內政部長努涅斯(Laurent Nuñez),劫匪在不到7分鐘之內完成犯案,顯示意圖明顯、相當大膽和「有備而來」,已進行完整嚴密的「場地勘查」才犯案;文化部長拉達蒂(Rachida Dati)則表示,監視器畫面顯示劫匪進入館內時顯得「冷靜」,動作迅速敏捷。在竊盜事件後,羅浮宮宣布緊急關閉以進行調查。
這次劫匪的目標是法國皇室珠寶,根據法國文化部,這些藏品均可追溯到法國19世紀的皇室或帝國統治時期,多數屬於拿破崙及其繼任者的妻子。其中最為人惋惜的,包含拿破崙贈第二任皇后瑪麗.路易絲的祖母綠項鍊和耳環;瑪莉.艾蜜莉皇后(Queen Marie-Amélie)與荷蘭王后奧坦絲皇后(Queen Hortense)的藍寶石首飾中,一頂頭飾、一條項鍊和一副耳環。
此外,拿破崙三世的歐仁妮皇后擁有的一件王冠(鑲有 1,354 顆鑽石和 56 顆祖母綠)在竊賊匆忙逃跑過程掉落。雖然在案發現場附近被尋獲,但被找到時已經嚴重受損;另外,她的珍珠王冠和大型蝴蝶結胸針被竊賊帶走;還有一件被稱為「聖物匣胸針」的飾品也被盜。
勞動困境造成安全漏洞?遊客越來越多、人力卻越來越少
這次羅浮宮搶劫案是1911年達文西作品《蒙娜麗莎》失竊以來最受矚目的事件,讓人對法國藝術博物館的安全保護機制感到質疑。民眾批評,如羅浮宮如此著名的博物館,竟會讓劫匪的升降卡車在未經檢查之下進入園區,還能順利升降至一樓窗戶平台、讓劫匪順利破窗闖入。另外,劫匪僅靠由電池供電的圓盤切割機就能切開博物館窗戶,藏品陳列櫃也在短時間之內被砸碎,讓館內抵禦外部入侵的能力遭到質疑。
這次搶劫發生在遊客在場時,雖然警報正常響起,且工作人員也遵循程序聯繫安全部隊、順利疏散遊客,也沒有人員傷亡。但民眾仍質疑羅浮宮在營運時間的防範能力,認為官方反應速度過於緩慢,未能阻擋有備而來的劫匪。
加上羅浮宮館內員工在今年6月發動大罷工,抗議館方難以應付過多遊客和長期人手不足問題,呼籲館方改善惡劣的工作條件。工會(SUD)在竊盜案發後指出,過去15年來羅浮宮已經裁減約200個全職職位,博物館參觀人數近年快速增長,但人力同時愈加緊縮、巡邏形同虛設,使得安全疑慮越來越嚴峻。巴黎副市長貝利亞德(David Belliard)在X上指出,幾個月前博物館員工曾警告博物館存在安全漏洞,隨後發生這次搶劫案,顯示博物館管理層嚴重忽視員工發出的警訊和訴求。
這次偷盜目標是珠寶而非容易辨認的世界名畫,《BBC》分析,犯罪分子深知皇冠、頭飾、項鍊這類珠寶除了有巨大歷史和文化價值,還可以被分解、切割並變賣兌換現金,因此常成為犯罪的目標。而如今失竊後,未來再見到完整的本尊,可能相當困難。法國文化部表示已意識到法國博物館容易受到犯罪集團侵害,正在逐步實施安全計畫。
羅浮宮歷史竊盜事件:仍消失的藏品去了哪裡?
羅浮宮原是建於12世紀末的王宮,現為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博物館之一,在成為博物館長達 230 年的歷史中,儘管安保措施嚴密,但仍發生過幾起相當令人震驚的竊盜事件,其中有許多作品仍處於「人間蒸發」、下落不明。
1911年8月11日,達文西《蒙娜麗莎》(Mona Lisa)失竊案至今仍廣為流傳。竊賊為義大利移民佩魯賈(Vincenzo Peruggia),是曾於博物館工作的工匠,負責製作畫框和展示櫃。當時他穿著舊制服、在沒有被警衛懷疑的情況下進入館內,並躲藏於壁櫥裡過夜,接著將畫作從畫框中取下、用工作服包裹起來,夾在腋下走出博物館,直到超過24小時後才被發現作品消失。
佩魯賈聲稱,自己是出於愛國主義犯案,工作期間看見羅浮宮有大量作品來自義大利,在心裡不平衡狀態下,決定將這幅達文西的偉大作品帶回義大利。如今我們看到的《蒙娜麗莎》,是在當年失竊長達兩年後才在義大利被找回,當時佩魯賈正試圖將其出售給另一間博物館。
歷史上也有許多在光天之下的竊盜案。1966 年,一批古董珠寶在結束維吉尼亞博物館借展後,在運回法國的途中失竊,後來在紐約的一個食品購物袋中被尋得;1990 年,一名竊賊切割並偷走了一幅雷諾瓦(Renoir)的小型畫作,同時還偷走了 12 件古羅馬珠寶。1983 年5月31日,館內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頭盔和盔甲被盜,在將近40年後、2021年3月,這組文物從法國西部一間家族收藏中被巡回,並歸還給羅浮宮。
當失竊文物被尋得總是令人振奮,但到今日仍有許多藏品尚未尋得。包括1998年被偷走的 19 世紀藝術家柯羅(Camille Corot)風景名畫《塞弗爾之路》(Le Chemin de Sèvres),這幅作品在無人注意時被人從牆上取下,而這幅畫作再未出現,也因此讓羅浮宮進行大規模安全檢修。1976 年12月,一名蒙面盜匪在施工期間,爬上二樓鷹架闖入,偷走了法國國王查理十世(King Charles X)曾擁有的寶劍,這把寶劍至今也尚未被找回。
這次羅浮宮竊盜事件恰逢電影《盜藝有道》(The Mastermind)上映後,講述發生在美國麻州的藝術品搶劫案。由喬許.奧康納(Josh O’Connor)飾演的一名落魄建築師穆尼(James Blaine Mooney),和同夥在白天闖入藝術博物館、偷走四幅畫作,然而保住這些藝術品比偷竊更加困難,因此穆尼被迫開始艱辛的逃亡生活。
《盜藝有道》探討藝術品盜竊案為何在1970年代激增,藝術史學家弗林(Tom Flynn)認為,70年代藝術品市場發展蓬勃,加上藝術和古董鑑賞節目不停推出,包括1977年開播的BBC知名實境秀《鑒寶路秀》(Antiques Roadshow),他認為這種「文化變革」之下,人們開始將藝術品視為金錢的等價物,不再重視歷史和文化價值。此外,70年代初期美國面臨高通膨,博物館面臨資金危機,安保人員和資金也大大削減,當犯罪分子意識到博物館安全方面逐漸脆弱,藝術和藏品也成為容易下手的目標。
文/李牧宜
推薦閱讀
←上一篇
加薩的和平與隱憂:哈瑪斯人質釋放進行中,但召集武裝人員重返「壓制內亂」
最新文章

盜藝有道?法國羅浮宮8件珠寶失竊案,博物館人力短缺的安全漏洞

加薩的和平與隱憂:哈瑪斯人質釋放進行中,但召集武裝人員重返「壓制內亂」

為停火協議歡呼:加薩邁入和平第一階段,但創傷與重建仍是沉重而遙遠的難題

日本自民黨總裁選出爐:高市早苗成為自民黨70年來第一位女性黨魁

黑猩猩研究的女性先驅:珍古德的傳奇人生(1934-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