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9在爭議中落幕:每年3,000億美元氣候融資協議,為何讓所有人都不滿?
【2024. 11. 28 亞塞拜然】
COP29在爭議中落幕:每年3,000億美元氣候融資協議,為何讓所有人都不滿?
歷時14天,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方第29次會議(COP29)在11月24日落幕,已開發國家同意到2035年之前,每年提供開發中國家至少3,000億美元氣候融資,然而開發中國家仍對此決議感到不滿,指出這筆金額未充分考慮通膨因素、以及相對於其轉向低碳經濟並相應調整基礎建設所需的資金(評估每年需1.3兆美元),融資金額微不足道,但富裕國家表示已經提供最大協助。COP29可謂充滿分歧,而川普即將上台,又為氣候談判的未來帶來更多陰影。
2024年的COP29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Baku)舉辦,會議開始的日期是11月11日,但是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的分歧不斷,爭議使得會議議程必須延長,遲至11月24日才劃下句點,然而開發中國家仍對會議協議感到不滿、憤怒。
事實上,單是COP29本身的舉辦,就有著爭議——東道主亞塞拜然並沒有真正參與會議進程,相對於COP29幫助全世界脫離化石能源的減碳目標,亞塞拜然的經濟卻幾乎完全建立在石油和天然氣上,化石能源佔其出口的90%。根據《BBC》報導,亞塞拜然的一名高階官員還利用了其在COP29的職務之便,另行安排化石能源交易的討論會議。
亞塞拜然的國家標誌就是火焰、號稱「火之國」,來由是該國豐沛的天然氣資源從地底下滲出自燃的景象,總統阿利耶夫(Ilham Aliyev)更將石油和天然氣稱之為「上帝的禮物」,以此辯白自己不該因為推動化石燃料交易而受譴責。更不要說,亞塞拜然是繼埃及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之後,第三個主辦締約方會議的獨裁國家,這使得聯合國挑選主辦國的標準再受檢視。
COP29進行到一半時,其分歧和矛盾已經讓包括前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前聯合國氣候負責人菲格雷斯(Christiana Figueres)等人在內的重要與會者,聯合致信聯合國,表示會議談判「不再符合其目的,需要緊急改革」,信中也針對亞塞拜然的東道主身份指出,如果是不支持逐步淘汰化石能源的國家,就不該主辦該次會議。
信中雖然同意過去締約方會議達成的成果,例如2023年的COP28所有參與國同意逐步擺脫使用化石燃料,以及協議在2030年之前將再生能源發電量增加三倍等,但認為進展緩慢的會議進行已經「不再適合」應對快速推進的氣候危機。
而在最後的會議決議,已開發國家同意在2035年前,每年至少提供3,000億美元協助開發中國家推動綠能轉型、實現低碳經濟、因應氣候變遷而建設或調整相應的基礎建設。這筆金額是2025年到期的上一輪承諾目標的3倍,但開發中國家仍認為遠遠不足。而已開發國家則認為,其已經給出最大程度的援助,《衛報》評論COP29的會議結果,可說是「讓所有人都不高興」。
《衛報》指出,要讓開發中國家實現低碳經濟轉型(過去十年,全球碳排成長有75%發生在新興經濟體),以及達到氣溫上升幅度在攝氏1.5度以內的目標,評估所需資金是每年1.3兆美元,相較COP29達成的每年3,000億美元協議,差距甚遠,加上通膨因素的影響,開發中國家每年能獲得的金額價值,實際上要再減去數十億美元。
最低開發國家(LDC)談判集團的代表就喊出背叛,表示:「(我們)對COP29的結果感到憤怒並深受傷害,那些對氣候危機負有最大責任的國家再一次讓我們失望了。這不僅僅是一次失敗,這是一種背叛。」
此外,已開發國家承諾的3,000億美元,其組成將來自贈款與低利率借貸——這為富國留下了可供金融操作的彈性空間,其提供的資金可能來自各種來源,包括公共資金或是來自私人或是多邊借貸。
而距離所需資金的1兆美元差距,主要仰賴開發中國家的民間投資,還有可能再依定程度上對來自航運、國際旅客、石油、天然氣和其他碳排來源增稅,但對此的討論仍未有定論,目前來看,短期也難以實現。
印度代表雷納(Chandni Raina)也對會議協議的3,000億美元資金感到不滿,他表示:「這筆錢微不足道,這份文件只不過是一種錯覺,我們認為,這不能解決我們所有人面對的嚴峻挑戰。」
即使忿忿不平,但開發中國家仍必須接受COP29的協議結果,但已開發國家也感到不滿,英國能源大臣米勒班(Edward Miliband)就表示:「在公共財政確實捉襟見肘的情況下,已開發國家已經付出了相當大的努力嘗試找到解決辦法。」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位重要人士沒有與會,其存在感卻在會議現場無所不在,此人就是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
舉世皆知,川普對氣候變遷持懷疑論態度,未來美國在全球氣候問題上的立場成為會議重點之一。許多富裕國家就以川普的立場為論點,催促開發中國家接受3,000億美元的融資協議、結束談判——否則,等到川普上台,開發中國家很可能不會再得到更好的條件;另一方面,COP29的與會代表們也希望能夠確保,川普在第二任期不會顛覆多年來氣候談判的成果。
英國智庫ODI Global高級研究員雅各斯(Michael Jacobs)表示:「沒有人認為川普入主白宮,不會對多邊氣候制度造成損害。這項協議(指COP29達成的協議)是為了盡可能控制損失。」
也因川普再次上台很可能會使美國對氣候問題的立場變動、無法確知未來美國會否繼續在氣候談判中扮演領袖角色,因此中國受到了更多的注意,中國自然也沒有放棄這個機會。
中國目前在聯合國定義中仍是「開發中國家」(儘管這點招致許多國家不滿),這代表即使中國是碳排放大國,卻沒有要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正式義務、也無義務向其他經濟狀況較差的開發中國家提供財政援助,但中國同意了協議寫入「鼓勵中國做出貢獻」的措辭,至於中國具體會如何「貢獻」、貢獻多少,則無具體說明。
COP29場外的活動人士,則比過往更激烈,會談期間許多活動人士強烈要求拒絕所有協議,他們表示:「沒有協議好過爛協議」。
在爭議與分歧下,COP29落幕,而未來像這樣的混亂、激辯、眾人都不滿的局面,會是國際氣候峰會的常態嗎?問題的答案,有待明年的COP30再行觀察。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