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納粹集中營」?奧斯威辛糾結的戰爭記憶標籤
【2019. 12. 07 波蘭/德國】 我的老家「納粹集中營」?奧斯威辛糾結的戰爭記憶標籤
「歷史很慘痛沒錯,但銘記之餘,也要過日子啊。」奧斯威辛集中營2020年將迎來「解放」75周年,德國總理梅克爾也在6日歷史性地首次造訪奧斯威辛。作為納粹德國「猶太大屠殺」最惡名昭彰的象徵,奧斯威辛集中營百萬死難者的慘劇至今仍為世人哀悼,但卻也從此成為奧斯威辛(Oświęcim)小鎮揮之不去的陰影——除了遊客湧入的黑暗觀光、各國政要造訪致哀,帶來一時鎂光燈的焦點,小鎮「罪惡之地」的沉重歷史包袱,可能轉型嗎?奧斯威辛的記憶又該如何共存傳承?在波蘭政府近年積極擺脫「集中營」「猶太屠殺」標籤下,當地輿論也陷入了歷史與未來的苦思糾結。
「即使已經過了三個世代,遊客還是相信我們每日每夜地在哀悼。」今年24歲的奧斯威辛當地居民卡利克(Dawid Karlik)向《法新社》如此表示。
奧斯威辛集中滅絕營(Auschwitz-Birkenau),是納粹德國在二戰期間所建立規模最大、最慘烈的死亡營。1939年,德軍入侵進佔波蘭,隔年便在納粹黨衛軍領袖希姆萊(Heinrich Himmler)的指示下,選定波蘭南方、交通中轉的小鎮奧斯威辛,將當地軍營轉為關押波蘭政治犯的牢營,其後擴建為集中營。
1942年,在希特勒「最後解決方案」(Die Endlösung)的政策命令下,納粹開展系統性的猶太大屠殺,同時也在奧斯威辛鎮的比克瑙(Birkenau),增設二號營的滅絕營。
在德文語境中,集中營(Konzentrationslager)與滅絕營(Vernichtungslager),仍有差異:狹義上,集中營指用以關押並再強迫勞動(比方達豪、布亨瓦德便是集中營;但因極惡的勞動條件、精神與肉體迫害,集中營死亡人數亦非常可觀);滅絕營則是明目張膽地,以直接處決猶太人為目標。
|
在奧斯威辛集中滅絕營裡,被關押的猶太人、共產主義者、同性戀者、波蘭人、紅軍戰俘、羅姆人(吉普賽人)...,遭迫從事苛刻、無意義的勞動,折磨意志與身軀,許多受難者不是在「死亡之牆」(Death Wall)被槍決、關進毒氣室被毒死,就是遭受活活餓死、病死、累死的命運。
一直到1945年1月27日,向西挺進的蘇聯紅軍「解放」奧斯威辛集中營;當時營內約有7,000名倖存者被救出,二戰期間則估計約110萬人死於奧斯威辛,當中大部分為猶太受難者。
但事實上,奧斯威辛集中營的惡名,戰後初期在西方世界大眾印象裡,還未如現在為世人所知,為何如今會成為猶太大屠殺最暗黑的象徵,以及奧斯威辛小鎮揮之不去的陰影?
除了受難人數最慘烈外,奧斯威辛同時設有集中營與滅絕營,從關押、勞動、處決,到人體實驗,猶太大屠殺的迫害機器,機能運作相當完整且規模龐大。透過相對多且知名的倖存者記憶解封與轉傳,奧斯威辛才隨著大眾文化傳播、國際政治局勢變化,成為最為人所知所惡的納粹集中營。
|
根據猶太虛擬博物館(Jewish Virtual Library)的數據,奧斯威辛倖存者約有7,000人,比起其他如特雷布林卡滅絕營(Treblinka,約70人)、索比布爾滅絕營(Sobidor,50~70人)、貝烏熱茨滅絕營(Belzec,2人)、海烏姆諾滅絕營(Chelmno,2人)、馬伊達內克滅絕營(Majdanek,約1萬2,000人,但當中沒有猶太人)的倖存人數都還要多。
奧斯威辛裡頭的慘酷細節,這才有機會透過相對較多的倖存者口傳書寫,進而更廣為人知。比如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奧斯威辛倖存者的魏瑟爾("Elie" Wiesel),他的處女作《夜:納粹集中營回憶錄》(Night),便記述了奧斯威辛等集中滅絕營的殘酷經歷。
隨著蘇聯鐵幕時代終結,西方國家旅客開始湧進東歐,早在戰後就被波蘭政府轉型為紀念博物館的奧斯威辛集中營遺址,也成為「黑暗觀光」(Dark tourism)的熱門景點,並在《蘇菲的抉擇》(1982)、《辛德勒的名單》(1993)等經典電影烙印下,形成大眾記憶裡的最惡集中滅絕營。
|
根據官方預估,奧斯威辛集中營博物館2019年的觀光人次上看230萬。然而看在部分奧斯威辛居民的眼裡,卻似乎是情感複雜。
奧斯威辛小鎮至今仍處處遺留著往日集中營的痕跡,除了奧斯威辛一號營、比克瑙二號營、莫諾維茨三號營作為紀念博物館保存,鎮上隨處可見紀念碑,過半的街道名稱更依然非常「集中營」,像是「被放逐者街」(Deportees)、「營區街」(Camp)等,就連鎮上大學的建築過去也曾是黨衛軍宿舍。
根據《法新社》報導,儘管觀光人數逐年打破紀錄,但大部分旅客很少選擇在奧斯威辛留宿,多半會拉車到60公里外的大城克拉科夫(Kraków)過夜,奧斯威辛的飯店旅館業也因此蕭條。儘管各國旅客、元首、皇室造訪奧斯威辛哀悼致意,但迎賓送客、人來人往之間,卻難以因此留下人流錢財(奧斯威辛營博物館門票免費,僅導覽收費)。
為了翻轉「集中營」的悲情與邪惡小鎮印象,奧斯威辛從2010年開始,每年舉辦「奧斯威辛生命音樂節」,並找來艾爾頓.強(Elton John)、詹姆仕.布朗特(James Blunt)、史汀(Sting)等國際知名卡司撐場,以音樂之名呼喚世界和平,儘管參加人數也有數千至數萬不等,但卻在舉辦8年後,今年因資金不足喊停。
|
「我們奧斯維辛的居民,跟那(集中滅絕營)沒有關係了。歷史很慘痛沒錯,但我們銘記之餘,也要過正常日子啊。」一名當地大學生杜達(Anna Duda)表示,「二戰時建造最大集中滅絕營的,可是德國人。」近年波蘭政府積極撕去「集中營」「猶太屠殺」等標籤,甚至通過極具爭議的〈猶太大屠殺史實糾正法案〉——若用「波蘭集中營」代稱納粹集中營,則可能被起訴,最重恐遭遇3年的有期徒刑。
儘管學界多認為,集中營雖然確實是納粹德國的主意,但波蘭人與波蘭政府卻也並非一身清白,毫無社會責任。比方波蘭人舉報猶太鄰居、集中滅絕營所在地的小鎮,在不知情/知情的情況下,直接/間接提供納粹人力或物資等協助。然而波蘭政府仍力稱要「矯正公眾視聽」「維護受害者波蘭的名聲」,斷開波蘭與集中營這樣「令人誤會」的印象連結。
不過在奧斯威辛,通往轉型正義/小鎮轉型的路,或許也並非總是涇渭分明。在奧斯威辛集中營博物館的圖書館打工的卡利克表示,自己以後想成為當地導覽;另一名當地居民則表示,在奧斯威辛的墓園與紀念碑下,「是那些住在這的人們(點燈),才讓燭火能一直燃燒」。對這些奧斯威辛人來說,奧斯威辛是家,也是讓未來之人,不忘過去的歷史殘跡。
12月6日,德國總理梅克爾首次造訪奧斯威辛集中營,並由波蘭總理莫拉維茨基(Mateusz Morawiecki)及猶太倖存者陪同,在死亡之牆前默哀,並發表演說。這是梅克爾擔任總理14年來,第一次造訪奧斯威辛,也是繼施密特(Helmut Schmidt,1989年)、科爾(Helmut Kohl,1995年)後,第三位到訪的德國總理,別具歷史與象徵意義。
除了代表德國聯邦政府,將捐款6,000歐元給奧斯威辛紀念博物館外,梅克爾在演說中再次強調德國對猶太大屠殺的責任,為納粹罪行感到「深深的恥辱」,並譴責今昔的反猶種族主義仇恨。她表示:「讓記憶存活下來,是奧斯威辛此處賦予我們的責任。而我們必須銘記曾經在這犯下的罪惡,並且將之一一細數。」
|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