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海軍競賽:防堵俄羅斯,美軍重啟「第二艦隊」
【2018. 5. 07 美國】 重返海軍競賽:防堵俄羅斯,美國海軍重啟「第二艦隊」
美國海軍作戰部長理查森上將(Adm. John Richardson)上周五在布希號航空母艦上,宣布 7年前解編的「海軍第二艦隊」,將於今年7月1日重啟編制。過去,第二艦隊的守備範圍曾包含美國東岸與西北大西洋海域;冷戰結束後,其任務地位逐漸下滑,美軍也為簡化指揮結構與節省人事預算,於2011年解除第二艦隊的編制。然而隨著近4年來,俄國在大西洋的高調重返,美軍壓力也日趨沉重,因此軍方才決定重啟第二艦隊,「以因應隨之而來的霸權競賽!」
理查森上將表示,美軍之所以重啟第二艦隊,是為了回應當前充滿變數的戰略需求,「我們正見證著『霸權競賽』的重現,而大西洋——特別是北大西洋——更是之中最具挑戰的競逐舞台。因此,當我們考慮到高層級的海事衝突、在大西洋上開戰時,能肩此重任者,唯第二艦隊莫屬。」
第二艦隊的前身,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負責西北大西洋戰區的「第八艦隊」。在二戰於1945年結束後,美國海軍展開一系列的復員,第八艦隊也於1947年整合為「第二特遣艦隊」,並在1950年再整合為「第二艦隊」。
以維吉尼亞州的諾福克軍港為基地,第二艦隊傳統上負責美國東岸到大西洋中線、北極圈到加勒比海之間的海域守備。在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中,第二艦隊也奉命封鎖古巴;之後在1983年美軍入侵格瑞那達時,第二艦隊亦出動「協助撤僑」。
第二艦隊在冷戰期間,曾是守護海上國土的重要防線;但當冷戰結束、蘇聯解體後,西北大西洋的防禦壓力大幅減低,獨霸世界的美軍,也將守備前線拉到了西太平洋、波斯灣、印度洋等遠方海域。像是在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期間,第二艦隊就只能負責特遣部隊的戰事整備與訓練。
逐漸退向二線的第二艦隊,最終因「簡化指揮鏈」與「撙節人事軍費」,而在2011年9月30日正式解編,其所屬的軟硬體與人員部隊(126艘艦艇、4,500架軍機、9萬水兵部隊),全都整合由上屬的「美國海軍艦隊司令部」(USFF)直轄。
然而第二艦隊消失後,大西洋的戰略局勢卻出現了劇烈的改變。一開始,先是中東北非的不穩局勢,加重了「第六艦隊」(東大西洋)與「第五艦隊」(波斯灣、印度洋)的戰備任務;之後,隨著俄國的戰略重起,並於2014年自烏克蘭「吞併」克里米亞後,俄國艦隊在北海、地中海、北大西洋的行動也越趨高調,美國軍方亦是備感壓力。
俄羅斯海軍的再起,除了讓美國的北約盟友大為緊張外,彼端西太平洋的「中國威脅」,亦讓美軍芒刺在背。然而沉重的戰備壓力,與過去幾年歐巴馬政府的軍費減支,卻大幅壓縮了海軍的訓練時間與整備資源,之中就由駐守西太平洋的「第七艦隊」首嚐惡果。
2017年1月,第七艦隊的神盾艦——提康德羅加級飛彈巡洋艦「安提塔姆號」(CG-54)——詭異地在日本東京灣擱淺;6月,第七艦隊的另一艘神盾艦——亞魯孛克級飛彈驅逐艦「費茲傑羅號」(DDG-62)——在日本海域與菲律賓貨櫃輪相撞,7名美軍水手死亡;8月,又一艘亞魯孛克級「約翰.S.馬侃號」(DDG-56),在馬六甲海峽與賴比瑞亞貨輪相撞,再度造成10名美軍水手死亡。
第七艦隊一連串的艦艇意外,不僅讓美軍將官顏面無光,之中揭露的戰訓問題、以及艦艇官兵密集執勤的疲乏壓力,也讓海軍作戰部決定重整組織,並決議「復活」第二艦隊,以分擔大西洋壓力,避免第六、第五艦隊,重演第七艦隊2017年的疲乏狀態。
第二艦隊的復活,也與川普總統「擴大戰艦數量」,以因應新興威脅的政策相符(預計至少將作戰艦艇數量增加4分之1,達到350艘以上)。理查森上將表示,未來第二艦隊重啟後,其任務不僅是後方戰備,還將積極深入大西洋中線與北極圈,「以密切支援大西洋兩岸的海上行動」。
除此之外,理查森上將也同時宣布,作為第二艦隊司令部的諾福克軍港,也將是美軍推薦給北約的聯合指揮司令部。為了因應俄國的威脅,今年夏天北約預計將成立兩個全新指揮部。其中在諾福克,將負責大西洋的兩岸戰備;而另一個在德國波昂的全新指揮部,則將負責歐洲大陸上的軍備調度與後勤指揮。
目前第二艦隊重啟的預期人力僅有15人,預計在7月1日前將擴張到200人。但未來艦隊旗下的軟硬體規模,與船艦、將領、指揮官的配屬,目前美軍方面還未確切決定。
|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