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國會大廈襲擊案:13死43傷,是誰發動的恐怖攻擊?
【2017.06.08 伊朗】 伊朗國會大廈襲擊案:13死43傷,是誰發動的恐怖攻擊?
伊朗首都德黑蘭7日發生連環恐攻,4名槍手闖入國會大廈脅持人質,另外兩名炸彈客則在首都南郊的何梅尼陵寢發動自殺攻擊。整起事件最後以血腥落幕,除了6名襲擊者全數身亡,另外還造成13人死亡、43人受傷。案發之後,ISIS也透過網路承擔犯行、並釋出槍手在伊朗國會的對峙影片;但伊朗的伊斯蘭革命衛隊卻發表聲明,直指恐攻案的背後主謀「就是沙烏地」。
根據伊朗官方媒體《塔斯尼姆通訊社》(TNA),德黑蘭的恐攻事件發生在7日上午10點30分,4名手持長短槍械的槍手,身著女裝掩護,突然闖入市中心的國會大廈。其中,一人在入口自爆身亡;其餘3人則闖入大樓內部挾持人質,並與隨後趕來的反恐部隊交火對峙。
儘管國會遇襲的當下,並沒有議員遭受挾持或受傷,但對峙過程仍持續近4個小時。最後,在反恐部隊的強行清場下,3名槍手全遭擊斃,但包括國會保安在內,也至少有11人因此罹難。
與此同時,德黑蘭南郊紀念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領導人——同時也是伊斯蘭共和國的第一任最高領袖——何梅尼(Ayatollah Ruhollah Khomeini)的陵寢,也遭遇兩名恐怖份子襲擊。官方表示,其中一名恐怖份子在陵寢外部自爆;另一人則試圖開槍掃射謁陵民眾,但卻遭警察當場擊斃。
伊朗內政部次長柔法嘉里(Mohammad Hossein Zolfaghari)表示,截至7日傍晚為止,德黑蘭恐攻案已造成13人死亡、43人受傷。而除了國會大廈與何梅尼陵寢外,伊朗當局還破獲另一起疑似協同的恐攻陰謀,並逮捕5名恐怖份子嫌疑人。
德黑蘭慘案的消息傳出後,ISIS也透過官方媒體「承擔犯行」,並稱這是對「異端者的懲罰」。之後,ISIS也公佈一段疑似槍手闖入伊朗國會的影片,內容中,該名槍手也不斷以阿拉伯語對攻堅的伊朗特警反覆叫囂。
儘管影片與相關目擊者,都稱槍手「操阿拉伯語」,但伊朗內政部卻表示,目前已知6名槍手都是出生在伊朗的「伊朗人」,但是否與伊朗阿拉伯族(佔總人口2%)有關?是本土陰謀,還是激進份子的海歸攻擊?伊朗官方則還未能釐清。
自從1979年伊斯蘭革命之後,伊朗的國會大廈就未曾目睹如此暴力,過去境內所的恐攻事件與叛亂,也大多發生在邊境地帶,極少直攻首都德黑蘭,因此7日的恐攻事件也讓伊朗各界極為震怒。
恐攻之後,現任的伊朗最高領袖哈米尼(Ayatollah Ali Khamenei),也透過電視向全國民眾喊話:
恐怖份子的『煙花』是嚇不到伊朗的,他們很快就將被殲滅——這些恐怖份子太過渺小,其惡行也不足以動搖伊朗民眾與政府的意志。
除了哈米尼之外,上月大選才成攻連任的伊朗總統魯哈尼(Hassan Rouhani)也出面譴責恐攻、安撫民心;但伊朗外長札里夫(Javad Zarif)與伊朗的伊斯蘭革命衛隊,譴責恐攻之餘卻都把矛頭對準了敵意鄰國——沙烏地阿拉伯。
革命衛隊的聲明表示:
這場恐攻,距離美國總統訪問區域的反動大國(沙烏地)只有一個星期,而沙國過去更是眾所皆知的恐怖主義支持者...此外,ISIS後來出面坦承犯行的舉動,更證明了該國也同樣涉入其中。
|
伊朗強硬派指控,沙烏地王室的新生代接班人、副王儲兼國防部長穆罕默德王子(Mohammad bin Salman,現任國王薩爾曼之子),在今年5月初就曾公開對伊朗的「敵意」。穆罕默德王子當時表示:
我們都知道伊朗政權的目的,是拿下穆斯林的聖地麥加。而我們絕不會待在沙烏地坐以待斃...我們將把戰場拉進對方家裡,在伊朗境內打、而不是沙烏地!
現年31歲的穆罕默德王子,被認為是沙烏地王室最有實力的「次世代接班人」(歷任國王都是開國君主伊本.紹德之子,穆罕默德王子則有望成為孫輩接班的第一人)。但與父親薩爾曼國王一樣,穆罕默德王子對外風格相當強硬,像是讓沙烏地聯軍陷入苦戰、並引發大批平民死傷與飢荒的葉門內戰,就是穆罕默德王子負責策劃的「介入成果」。
自從開國以來,伊朗與沙烏地之間就因石油市場、波斯灣(阿拉伯灣)權力、與伊斯蘭世界的領導權問題而多有摩擦。雙方的競爭關係,更因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而白熱化。以信仰正統自居的沙烏地政府,長期指控伊朗的什葉伊斯蘭政權試圖「輸出革命」、顛覆各國穩定,而在歷經多次外交衝突後,沙烏地政府更在2016年1月,以「無法接受伊朗干涉本國內政」為由,宣布與伊朗斷交。
對於伊朗方面的指控,沙國外長朱拜爾(Adel Al-Jubeir)卻不以為然,僅表示:「沒有證據能證明沙烏地與恐攻有關...而我國也譴責所有形式的恐怖攻擊。」
另一方面,德黑蘭攻擊案後,一向對伊強硬的美國總統川普,也透過白宮發表聲明:
對於伊朗恐攻的受害者,以及正經歷艱難時刻的伊朗民眾,我們在此向其致哀與祈福。但我們也必須強調:伊朗政權長期支持恐怖主義,正是他們所滋養的邪惡,才讓無辜受難者承擔惡果。
美國政府自1984年開始,就將伊朗列入「支持恐怖主義國家」的制裁名單,指控伊朗為了「輸出革命」,長期資助黎巴嫩的真主黨(Hezbollah)與巴勒斯坦的哈馬斯(Hamas)等「恐怖組織」。儘管在前總統歐巴馬任內,美伊關係顯著改善,但至今伊朗仍與蘇丹、北韓、敘立亞並列,並受美方懲罰性的物資出口與金融管制。
然而在「支持恐怖主義」的指控之外,伊朗本身也是恐攻的長期受害者之一。除了煽動宗教仇恨的ISIS之外,蓋達組織也曾是對伊朗國安的重大威脅(因此美國掀起阿富汗戰爭時,伊朗一開始也曾暗中支持);伊朗東南邊陲的錫斯坦-俾路支斯坦省,也常其有極端遜尼派的恐怖組織「正義軍」(Jaish ul-Adl)、「真主戰士」(Jundallah )出沒;過去伊拉克的海珊(Saddam Hussein)政府與美國,也曾支持伊朗的宗教左翼「伊朗人民聖戰者組織」(MEK);而伊朗境內的阿拉伯族分離主義者,在80年代出現了「阿拉伯斯坦民主革命解放陣線」(DRFLA),並在1980年發動了轟動世界的「伊朗駐英大使館人質危機」。
另一方面,伊朗遭遇恐攻的同時,美國國會內也正準備討論新一波的伊朗制裁案。而相較於川普總統的強硬表態,著名的民主黨參議員桑德斯(Bernie Sanders),則強調應暫緩討論、與伊朗受難者站在同一陣線:
別忘了,在911之後,伊朗各界領袖——不分派別——他們都在第一時間向美國致意、同聲哀悼,數千名伊朗民眾更自發性地手持燭光、上街為美國祈福。而當世界彼端的局勢如此緊張之際,我認為(比起討論制裁伊朗)團結眾人、同聲致意才是當前更重要的事。
|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