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普立茲獎出爐,得獎關鍵字:「警察」與「藥物」
【2017.04.11 美國】 2017普立茲獎出爐,得獎關鍵字:「警察」與「藥物」
美國新聞界的最高肯定——第101屆「普立茲獎」——4月10日下午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公佈了年度得獎名單。其中,最受肯定與注目的大獎「優異公眾服務獎」,由《紐約每日新聞》(New York Daily News)與非營利媒體機構《ProPublica》共同拿下,其一系列的追蹤報導,揭露了紐約市警察透過扭曲的法規制度,逼迫無辜市民求助無門、失去一切的夾縫故事。
透過調查記者莎拉.萊莉(Sarah Ryley)的挖掘,《紐約每日新聞》與《ProPublica》發現紐約市警察,長期以來透過不合理的「有害消除法」(Nuisance Abatement Law),在證據不足、不起訴、甚至無罪的狀況下,到處扣押公寓與商家經營的許可。在過去,紐約市政府為了取締在時代廣場一帶非法賣淫的紅燈戶,才於1970年代頒布了有害消除法,只要警方提出申請,就能對案發嫌疑地提出民事扣押。然而,如今這項制度卻遭到了執法扭曲。
報導中,萊莉調查了數百起案例,有的案主被警方誣陷「販毒」後,儘管調查還其清白,但當局仍然在不透明的申請狀況下,扣押案主的公寓,迫其無家可歸。其他則還包括臥底幹員在雜貨店內「釣魚」,販售毒品、非法酒精或盜版影視內容,結果沒涉案、甚至不知情的當事店家,卻無端被扣押關店。
《紐約每日新聞》表示,透過資料審查,調查團隊發現絕大多數的相關扣押,都針對非白人的少數族裔,各種案例亦反射了紐約當局的執法偏見,與制度不透明、怠惰所導致的社會悲劇。報導出爐後,合作的兩家媒體也積極地向紐約市府提出質問,並成功地於今年2月,促成了紐約市府檢討修法的公開承諾。
另一方面,「突發性新聞報導獎」,則是加州奧克蘭的《東灣時報》(East Bay Times)在2016年12月奧克蘭「鬼船」倉庫大火的整合表現。這起造成36人罹難的悲劇,是奧克蘭史上最嚴重的火災意外,這座被改建為展演空間的舊倉庫,火災當時正舉辦音樂會,但其改建與娛樂活動的申請,並未通過政府核可,而《東灣時報》除了事發當下的突發報導,後續亦針對政府的管理疏失深究調查。
「調查報導獎」的得主,則是西維吉尼亞《查爾斯頓公郵報》(Charleston Gazette-Mail)的資深記者艾瑞克.艾爾(Eric Eyre)。在這份調查報導中,艾爾揭發了幾家特定藥商,串通地方的藥房、醫生網路,向西維吉尼亞州的幾個農村小鎮,傾銷上億顆含有鴉片成分的強效止痛藥,進而養成在地患者鴉片成癮、甚至用藥過量致死率居高不下的結構性悲劇。
值得一提的是,比起同列競爭的《芝加哥論壇報》、《USA Today》等大型媒體,《查爾斯頓公郵報》只是發行量3萬7,000份的地方媒體,得獎後的艾爾,也難掩意外地表示:
像我們這樣的小型報業,通常是贏不了這種重大獎項的!
在「國際新聞報導獎」項目,則由《紐約時報》連續三年獲得肯定。系列文章中,《紐時》針對俄羅斯在海外的「政治布樁」有著詳盡報導,包括俄國與Wikileaks千絲萬縷的微妙互動,並透過假新聞傳播、駭客網軍、甚至是向歐盟內部極右派的政治團體提供借貸等方式,強化自己的海外影響力。 除了《紐時》的得獎作品之外,該類別的入圍還包括了《華爾街日報》對土耳其「民主殞落」的追蹤(從去年夏天失敗的軍事政變,到厄多安總統後續的整肅與擴權)、《BuzzFeed News》對美國跨國企業在海外逃避稅務與商業規範的惡舉報導,以及參與「巴拿馬文件」調查,並揭穿中南美洲各國政要屆由在佛羅里達投資地產來洗錢的《邁阿密先鋒報》。
之中,《邁阿密先鋒報》的巴拿馬文件團隊,雖然未能拿下國際新聞報導獎,但仍因對揭密的鋪陳與說明,而榮獲「解釋性報導獎」的肯定。
至於今年普立茲的「現場新聞攝影獎」,則由自由攝影記者丹尼爾.貝爾胡拉克(Daniel Berehulak),供稿給《紐時》的一系列「菲律賓反毒現場」贏得首獎。在照片中,貝爾胡拉克紀錄了菲律賓在總統杜特蒂「殺無赦」的命令下,街頭佈滿橫死屍體的代價故事。
至於其他攝影入圍,則包括了同為自由攝影師的強納森.巴克曼(Jonathan Bachman)為《路透社》在2016年7月的巴克魯治非裔反警察暴力抗爭中,拍下非裔女性無懼面對鎮暴警察的經典照片;以及《美聯社》攝影團隊,在伊拉克反ISIS的摩蘇爾戰役前線,所拍攝的戰地風雲。
新聞事件以外,今年的「特寫攝影獎」首獎則是《芝加哥論壇報》的傑森.沃姆伯斯甘斯(E. Jason Wambsgans),對一名芝加哥男孩泰文.特納(Tavon Tanner)所作的生死紀錄。2016年冬天,10歲的特納在不明原因的狀態下,突然被陌生人槍擊,從腹部穿過的子彈穿過了他的胰臟、腎臟與左胸,最後卡在了肩膀。
重傷的特納隨後幸運地活了下來,而這部黑白的影像作品,則紀錄了他中槍後到復原的家庭故事,以及早成芝加哥日常的街頭暴力、死亡以及市民槍口下殘喘的無奈。
|
▌相關文章推薦:
|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