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少女走進二戰日本的戰爭畫:陳擎耀「超限戰」的虛擬圖像
在2025年終戰80年的紀念氣氛中,日本各地也出現了許多相關的紀念活動與歷史討論。而在今年七月,福岡縣田川市美術館倒是獨樹一格地以「開戰84年」為名,邀請了台灣藝術家陳擎耀,舉辦了一個結合繪畫、錄像與史料檔案的個展,名為「戰爭與美術:我的爺爺是日本人,而我的爸爸是中國人,但我是台灣人」。
陳擎耀的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系列將日本知名戰爭畫結合日本美少女偶像文化的創作,而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想必是仿作藤田嗣治《阿圖島玉碎》(1943)的《那個島玉碎》(あの島玉碎)(2025)、 仿《OO部隊的死鬥——新幾內亞戰線》(1943)的《〇〇部隊的死鬥-某東亞小島戰線》,與仿鶴田吾郎《神兵巨港降落》(1942)的《神兵台北降下》(2025),這樣的當代藝術介入手法,背後有何歷史意義?本文將加以深入分析。
陳擎耀這有關於美少女題材的作品,置放在田川市美術館中與《親愛的Mr.Chen,我們愛您》這一系列肖像畫並列,出現了有趣的對照感。在這系列肖像畫當中,藝術家將世界各國知名的政治人物肖像畫全部都換成自己的臉,藉此構築出屬於個人幻想的虛擬世界,仿若某種滿足自我想望的扮裝與角色置換遊戲,而陳擎耀畫中,那些穿著制服的少女,被刻意擬仿知名偶像團體「AKB48」,以槍枝名稱命名為「AK47少女」的少女軍團,彷彿就是這些五官已被置換成藝術家臉孔的知名政客們,隨時聽從發號施令的護衛隊。
陳擎耀的作品,乍看之下,會讓觀眾感受到這似乎與西方藝術史中「破壞聖像」的觀念有所連結,其中最經典的想必是美國攝影家辛蒂.雪曼(Cindy Sherman)一系列由自身扮演、諧擬基督教聖母像,解構傳統且僵化的性別想像作品。陳擎耀所擬仿的二戰日本戰爭畫,在日治台灣時期屬於日本本土「中央藝壇」的主流作品,符合帝國時代主流意識形態,因此某種程度上,陳擎耀的仿作也可以說是帶有「破壞聖像」、顛覆主流的意圖。
但有趣的是,當代台灣、特別是藝術界基本上已經以華英語文化為主流,大眾不再熟悉日本帝國美學,當代台灣人並不熟知與戰爭相關的「聖像」。而「破壞聖像」的前提之一,是人人都知道那是聖像,因此在這樣的「斷裂」之下,陳擎耀的作品反而重新喚起了過去戰爭的歷史記憶,結合了台灣1990年代後崛起的日本流行文化影響後,這些作品某種程度上成為台灣觀眾重新回顧這段歷史的機會。
藤田嗣治(1886-1968)是帝國時期在法國畫壇表現亮眼的日本藝術家。1930年代,因為戰爭陰影籠罩世界,藤田只好離開法國,回到故鄉。對於日軍來說,當時已有國際知名度的藤田,若能加入戰爭支持的行列,想必會成為對外宣傳的亮點,便邀請赴前線戰場考察創作,後來藤田更在藤島武二過世之後,繼任陸軍美術協會的副會長一職。
陳擎耀所援用的《阿圖島玉碎》(1943)就是藤田此時期十分知名的作品,主題是美軍於1943年奪取遭日本佔領的阿圖島(Attu Island),位於太平洋阿留申群島最西邊。畫面以棕色為主調,描繪日軍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與美國士兵進行近距離的攻擊與肉搏戰。「玉碎」即殉國之意,意即最終日本在阿圖島以壯烈的犧牲收場,這幅畫作描繪如此慘況,也意在讓日本觀眾意識到前線士兵壯烈的愛國心。
而在阿圖島戰役前一年,1942年的1月,即太平洋戰爭開戰不久後,日本馬上決定進攻新幾內亞及所羅門群島,要在廣袤的太平洋海域上建立軍事據點。1942年3月8日,日本軍隊登陸並占領了新幾內亞東部,奪島作戰的難度,一度讓日軍陷入極大的苦戰,因而被記錄在藤田嗣治的《OO部隊的死鬥——新幾內亞戰線》(1943)。
之後,日本軍逐漸喪失制海權與制空權,補給線被切斷。因此在終戰後,當年登陸新幾內亞的20萬名日軍中,僅有2萬人倖存。這件作品的構圖與用色都令人想起《阿圖島玉碎》,陳擎耀也特意引用,兩件相應,形成一個有趣的對照,也致敬了藤田這段爭議又引人深思的戰爭畫時期。
鶴田吾郎(1890-1969)出身於日本東京,自早稻田中學校退學後,開始學習繪畫,先後進入白馬會研究所與太平洋畫會研究所,並且師事中村不折。大正年間鶴田一度進入朝鮮的京城日報工作,之後陸續旅居滿洲大連與哈爾濱等地。回到日本後,開始與藝術家中村彝與中原悌二郎等人來往,並且入選了第二屆帝展,之後便在官方展覽會的文展與日展活躍。
1939年,陸軍美術協會成立,鶴田也是參與其中的一員,自然也加入了戰場畫家的行列。1940年代之後,由於英美兩國對日本實施漸趨嚴厲的戰略資源禁運及經濟制裁,最終日軍為了戰爭資源開始侵略東南亞,而此次陳擎耀引用的鶴田作品《神兵巨港降落》就是創作於此歷史背景,晴空下日軍降落傘大量降落於印尼巨港的場景,彷彿超越了現實,給予了觀者奇幻的想像,令人對戰爭的勝利充滿期待。
不過有趣的是,陳擎耀的《神兵台北降下》刻意將這幅畫的背景,搬到台北,事實上也回應了當下台海戰爭的國際政治背景。而這樣的情境,也讓我聯想到了當下的各種社群網站中,某些用著美麗虛構少女的頭貼的假帳號,慢慢地透過網軍操作勢力進行各種政治輿論攻防。在當下,戰爭可能早就脫離二戰時期戰爭畫時代的傳統想像,正在各種不同的角落持續蔓延,如同畫作中那些從天空降落的美少女,背後帶有各種其心可議的政治動機。
仔細觀覽陳擎耀此次的作品,以男性身份的創作者來說,國際政客結合美少女軍團的設定,確實容易會讓觀眾有性別問題上的疑慮,而這次展出的策展人賴佩君則表示,身為女性可以理解其中某部分是日本偶像文化的引入,以及不同文化與歷史框架的顛覆。
而在陳擎耀創作的過程中,所有的美少女肖像,基本上都是先請模特兒拍照後,再照著描繪,以一種「繪畫模擬攝影」的「超寫實」手法呈現。在過程當中,賴佩君皆以第三方觀察與監督人的身份共同參與,不論是模特兒的選定、拍攝與溝通都有依照一定程序並給予合理報酬,也因此在模特兒權益有被保證的基礎上,其他創作發想的部分,策展人原則上都尊重藝術家的創意。
我基本上也贊成賴佩君的說法,在保障創作自由的前提下,觀察台日的藝術評論環境,我也相信陳擎耀的創作大致可以被多數人接受,但若還是有基於性別意識的批評聲音,這就是藝術家需要去承受與消化的部分,而這也不妨可作為展出時的意見回饋,與後續作品發展的參考。
責任編輯/王穎芝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