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科技與大國崛起》:創新不等於強大?AI的通用與擴散才是重構經濟實力關鍵
▌本文為DSET研究員賴又豪、主任杜文苓為《科技與大國崛起:通用技術如何改變權力布局?》(衛城,2025)撰寫之推薦序,原題〈跳脫創新迷思——從《科技與大國崛起》思索AI時代的美中競爭與台灣布局〉
面對川普2.0時代來勢洶洶的關稅大戰,強調「讓美國再次偉大」與「製造業回流美國」,使強權間的競爭不再僅止於先端技術的創造、管制與運用,本土製造能力亦躍上檯面,影響全球科技供應鏈佈局。而隨著國家權力與科技發展越發緊密交織,當前的兩大強權美國與中國都更加積極地想贏下被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人工智慧競賽。
值此科技地緣政治競爭劇烈的關鍵時刻,大國較量究竟誰勝誰負?又將如何影響全球的科技發展與擴散?各家論述眾說紛紜。而過去幾年來,華府喬治華盛頓大學的政治學者傑佛瑞.丁(Jeffrey Ding)對相關議題的分析,則已然成為不可忽視的聲音。尤其是他在2024年出版的新書《科技與大國崛起》中,嘗試對技術變革如何牽動全球權力格局提出新的解釋途徑,進而向主流論述發起挑戰。
於是一時之間,從學界到政策圈,從軍方到產業界,這本書在西方世界儼然是剖析美中AI競爭前景的必讀之作。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看懂本書,並在台灣的脈絡中提煉其政策意涵?
▌重新定位科技競爭:一場關於技術擴散的長跑
首先,作者的出發點是要探明「技術變革與大國興衰」的互動中,一段沒有被充分釐清的因果鏈。重大技術突破可能帶來經濟實力的消長,並進一步重構全球的政治與軍事權力版圖。然而在這個「技術→經濟→政治/軍事」的權力流向中,作者認為第一組關係,也就是科技發展究竟是怎麼讓某些國家在經濟生產力上甩開對手,始終還沒有找到令人滿意的解答。
而他全書想要挑戰的理論對手,則是既有研究的標準解釋:「領頭羊產業」(leading sector)機制。
所謂的領頭羊產業,指的是在關鍵技術突破後快速成長的新興產業。而這個理論認為,大國經濟霸權的秘密,在於其多大程度上能主導這些產業的技術商用開發,也就是主導「創新」(innovation)從而壟斷利潤。對這套因果機制的擁戴者來說,科技變革期的競爭就像一場百米賽跑,重點是支配為數不多的領頭羊產業,藉由技術創新突破,趁這些產業還在爬升期的短促機會窗口中,盡可能地攫取利益。
但對作者來說,這項競賽不是短跑,而是一場馬拉松。而最終的贏家,端看是否建立了讓創新中心與應用產業相互扶持的機會。
依照他支持的「通用技術」(general-purpose technology)擴散理論,最終能夠領先群雄的將是那些更能把通用技術擴散(diffuse)到各產業部門的國家。而過往幾次工業革命的通用技術包括蒸汽機、電力與電腦等,他們都具備幾項特徵:「持續改進」的潛能、跨產業的「普遍應用性」以及與其他技術創新匯流的「互補性」,並在技術傳播的過程中帶動了整個經濟體的生產力成長。
換言之,這個理論認為經濟實力的消長,不會在領頭羊產業出現技術創新時迅速兌現。關鍵在通用技術誕生後的「擴散」,亦即各行各業廣泛採用並融入生產的悠長過程。於是往往要歷經數十年的醞釀,伴隨著各產業的勞動力調整、組織適應與其他技術的互補創新,技術變革對各國經濟的結構性影響才會充分顯現。
作者的分析幫助我們看到新興科技發展中,在技術創新條件以外的社會作用力。類似的討論在科技與社會(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研究領域或許不令人陌生。例如,在技術史的經典研究中,發明天才愛迪生的成功,不在於單一元件的發明,而在能結合技術、經濟與科學各個要素,並能轉化成為消費者所用的商業系統。托馬斯.休斯(Thomas P. Hughes)在《美國的電氣化過程:系統建構者》(The Electrification of America: The System Builders)一文中,即強調技術發展的影響在於建立系統。當愛迪生發明高阻抗燈絲,也需計算如何建立一個跟煤氣燈照明一樣的經濟系統,把技術發展鑲嵌於經濟、政治、社會與科學脈絡中,將產品推出到市場,使技術具備通用性。
而當我們將這個社會性關注放在國與國之間的科技競爭脈絡下,作者特別注意國家制度是否擴大了工程技能和知識庫的教育和培訓系統等「通用技術技能基礎建設」(GPT skill infrastructure)。透過詳實的案例研究,運用時間序橫斷面模型分析,作者從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英國崛起,到第二次革命美國躍居領先,再到第三次革命期間日本對美國的挑戰,發現歷史證據更支持的是擴散理論:那些更能夠廣泛地在各產業中傳播通用技術的國家,最終成為、或維持了他們的經濟霸權。
那麼,這些國家做對了什麼?作者指出,既然關鍵不在創新而是擴散,那麼需要的就不只是少數的英雄發明家,而是源源不絕的工程師大軍,是這些應用新技術的普通「微調者」與「執行者」,才能將通用技術應用到不同產業之中。於是,哪個國家更能廣植相關的工程技能與知識的教育/培訓系統,更能制度性地扎根與充分利用這條「技能基礎建設」路線,就成了勝負的分水嶺。在此,歷史鎂光燈所聚焦的,是應用機械趨勢的集體發明,是技術傳承的默會知識,是促進跨產業廣泛使用的工具系統,與其交會的人才培育體系和蓬勃的技術採用(而非創新)活動。
▌當代政策啟示:AI競賽的前景判讀與戰略建議
本書進而挑戰了美中AI競爭前景的主流預測。在作者眼中,美國瀰漫著一股中國很快就會成為世界AI首強的焦慮,並認為這個黃金交叉可能在10年內發生。而原因是,中國在AI的科研投資與技術突破上進展飛快。此時,敏銳的讀者應該已能猜到問題何在。
這些對「中國崛起」的警示,過度偏重在獨尊技術創新的領頭羊產業機制。但歷史告訴我們,AI若是一種通用技術,其對經濟權力格局的影響,目前恐怕還處於早期階段。而無論是AI工程師的勞動力規模、相關教育機構的質與量,乃至於產學連結的深刻程度,美國現今仍是在技能基礎建設上明顯佔優的一方。
於是依照通用技術擴散理論,作者認為目前更有條件贏下這場AI經濟競賽的,不是中國,而仍將是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的世界霸主:美國。
這也正是閱讀本書的價值所在:它提供我們一個嶄新的視角,來理解新興科技是在「何時」及「透過什麼方式」重構了全球經濟的實力版圖。於是,儘管像2025年初DeepSeek的橫空出世在第一時間引發市場震盪,面對將此稱為「中國的史普尼克時刻」,意指中國AI實力已迎頭趕上美國的流行說法,你或許不會再那麼容易照單全收。畢竟若回顧歷史,沒有任何國家能永遠壟斷通用技術的創新突破;真的需要擔憂的,或許是AI在中國的跨產業應用,會不會比其他國家來得更廣泛、勢頭更兇猛。
這也是為什麼,作者反覆強調,AI政策不能只停留在激勵研發,更該長期投注於擴大技術應用的人才庫。如果他的建議正確,除了關注美中競爭,我們也必須自問台灣的「技能基礎建設」是否完備?譬如根據數發部統計,在2024至2026年間,光是資訊服務業每年新增的AI人才需求就高達5,000至6,000人。那麼從高教、技職、在職培訓到海外攬才,台灣是否有辦法補足全產業需要的相關勞動力缺口?
事實上,我國政府也意識到人才供給的挑戰。因此行政院自2018年起兩期「台灣AI行動計畫」都將增加應用端人才納為政策主軸。在民間,譬如台灣人工智慧學校也十分關鍵,為各產業的AI導入提供培訓。而本書的分析進一步提醒我們,「AI產業化」固然重要,但長遠而言,真正決定經濟競爭力的,恐怕會是這些「產業AI化」努力的深度與廣度。
為此,除了推升創新,台灣的政策制定者在中長期更應考慮以全產業為尺度,積極推動「擴散導向」的AI戰略。
▌潛在盲點?審視中國制度能力評估與出口管制
只不過,也請讀者不要忘記,這些前景預測與政策建議,只有在本書論證成立的前提下才會是有效的。因此在接受作者的理論之前,我們建議讀者先抱持批判性的視角,並在閱讀時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本書的論證是否成功?舉例來說,如果作者旨在證明權力消長取決於「擴散」而非「創新」,那在各個歷史案例中,被挑選出來比較的「通用技術」與「領頭羊產業」是否具有代表性?標準為何?是否公允?而用於支持「通用技術擴散最能解釋經濟成長差異」的證據是否充分?即便擴散論成立,又為什麼聚焦人才端的「技能基礎建設」,是衡量擴散能力的最佳指標?
檢驗衡量指標有助於我們進一步反思作者對美中AI競爭的研判。事實上,即便先順著本書邏輯,「美國的AI工程人才庫勝過中國」的宣稱也絕非沒有爭議,畢竟已有諸多統計顯示中國的STEM學科畢業生數量冠絕全球。因此,作者在書中有關美國AI從業人口與教育訓練品質遠超中國的舉證,就值得讀者細加評判。
此外讀者也可以思考,我們在解讀美中擴散AI的制度能力時,是否也必須考量其他條件?
即使是作者也承認,包括技術標準、技轉制度、貿易及融資自由、市場競爭程度等,還有許多人力資本以外的因素,也可能影響通用技術的跨部門傳播。而從無人機、電動車、太陽能、儲電到工業機器人,中國向來給人的印象反而並非長於創新,而是技術的商用普及與產業應用。無所不在的行動支付等數位服務,則提醒著我們,中國龐大的人口始終是其他經濟體難以匹配的競爭條件。當前,他們的企業正在競相將DeepSeek等模型融入到產品與生產流程之中,這不僅源於市場競爭驅力,也是其創始人梁文鋒與習近平會面的後續效應,由此也可窺見中國領導人如何以國家力量來為擇定的技術擴散「推波助瀾」。
針對中國制度能力評估的可能挑戰,作者有無、如何做出回應?回應是否令人信服?尤其中國大量製造導致產能過剩,搭配傾國之力的補貼政策與低價傾銷策略,國家在通用技術擴張的控制與主導角色不僅變形,甚至非常突出。另一方面,從社會信用系統到新疆的大規模監控,中國威權體制結合科技監測是否更容易取得質量兼具的個人資料,從而增長其在AI訓練上的相對優勢?若將視角轉往美國,川普大幅削減科研預算與移民/留學生政策的緊縮動盪,又會如何影響美國的AI人才供給與產學合作生態?持續變動的美中政策發展,為這場新興科技賽局所注入的複雜性與不確定性,同樣是讀者行經相關章節時必須留意之處。
最後,縱使本書的理論建構成功,仍不代表我們就能對其政策偏好照單全收。舉例來說,作者顯然對AI晶片等關鍵科技的出口管制高度存疑,認為這道政策取徑仍執迷於獨佔新興產業中的短期技術優勢。但即使先接受作者的理論主張,只要我們都承認AI的訓練與推論需要大量算力,而算力又高度仰賴晶片支援,那麼晶片就是AI在各產業落地時的關鍵硬體條件。
以邊緣AI(edge AI)為例,即便這類應用僅是將訓練完成的小型模型部署到終端設備,仍然仰賴專門設計的高效能晶片系統。於是從設計、製造到封裝,整個硬體供應鏈的完整性,將深刻影響手機、電動車乃至工業自動化等領域的AI應用與擴散速度。
在當代的通用技術擴散競爭中,晶片恐怕仍是重要性絲毫不亞於「技能基礎建設」的戰略競爭物資。如此看來,出口管制不僅未必如作者所述,僅為壟斷創新而存在,因為若要有效削弱中國「產業AI化」的能力,持續強化管制晶片及其關鍵製程技術的出口,恐怕是即便像作者這樣的通用技術擴散論者,亦難以忽視、甚至必須慎重支持的政策方向。
作者:傑佛瑞‧丁(Jeffrey Ding)
出版社:衛城出版
出版日期:2025/6/4
內容簡介:2018年金磚五國齊聚約翰尼斯堡,以習近平為首探討如何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搶占先機。這場不同於以往的宣示,象徵著新的國際格局即將來臨。在AI時代想要拔得頭籌,唯有傾全國之力才能搶占先機!今天,當人工智慧、量子運算、生物科技等顛覆性技術快速發展,我們該如何應變?本書以深厚的歷史分析與豐富的數據,探討從18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到21世紀AI革命中,科技如何成為國際權力變遷的核心驅動力。除此之外,更揭露了科技競賽背後的真正關鍵,帶你看清未來世界權力格局的可能走向。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