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夜開啟的聖門:梵蒂岡25年一度的「禧年傳統」

聯合新聞網 瓦堡學院
2016年11月20日,教宗方濟各關閉了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的聖門,標誌著慈悲禧年...

文/王健安

2024年的聖誕夜,對全球十多億的天主教徒而言,不僅要慶祝耶穌降臨人世,也要迎接2025年常規禧年的到來。在聖誕夜這天,教宗方濟各會在眾人注目下,正式開啟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的聖門,以此宣告禧年的開始,其將延續至2026年的1月6日,以關閉聖彼得大教堂的聖門結束此次禧年。

禧年是天主教信仰的一大盛事,其典故源自《舊約聖經》中,以色列人的特殊宗教節日,目的在於藉由免除債務重擔,重新思考上帝平等授予人類的恩惠。

2025年的禧年,性質上屬於固定每25年舉辦一次的常規禧年,換言之,上次的常規禧年正好是有「千禧年」之稱的2000年。但教宗可另外擇時舉辦特殊禧年,例如當今教宗方濟各開啟的第一場禧年,是2015年的慈悲特殊禧年(時間從2015年12月8日至2016年11月20日)。

2024年12月,教宗方濟各走過梵蒂岡的瑞士衛隊士兵面前。 圖/法新社 

▌希望的朝聖者

教宗方濟各將此次禧年的主軸定調為「希望的朝聖者」(Peregrinantes in Spem)。在2022年初時,教宗便在一封致聖座促進新福傳委員會(The Pontifical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New Evangelization)主席的信件中,說明2025年禧年的定位。當時,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未見明確消退的跡象,教宗提到,各式聚會場所因疫情被迫關閉,就連教堂也不可倖免,世人因此過著極為孤立的生活。該信接著說,因為面臨如此重大的挑戰,

我們必須讓希望的火炬持續燃燒,並盡一切努力確保每個人重新獲得力量和確定性,以開放的心態、滿懷信心和遠見展望未來。即將到來的禧年將大大有助於恢復希望和信賴的氛圍,這是眾人都感到迫切需要重生的標記。因此,我選擇了格言「希望的朝聖者」。

2024年的5月9月,教宗方濟各正式頒佈2025年禧年即將開始的詔書《望德不叫人蒙羞》(Spes Non Confundit),更具體說明他是如可看待此次禧年,以及希望信徒關懷的議題。

他在一開頭以相同觀點提到,面對未來的種種不確定性,可能使人感到灰心、悲觀、悲憤或是焦慮,但透過禧年,信徒得以再次省思上帝與耶穌的愛,以信仰為基礎持續向前邁進,進而對未來保持希望。長期以來關注各種社會議題的教宗,自然不會將「希望」侷限在單純的神學概念,詔書第七章的開頭進一步提到,如今有些「時代的徵兆......應該轉變為希望的標記」。

這些「時代的徵兆」包括了戰爭、生育環境與兒福問題、罪犯如何重新融入社會、病人照護與醫療人員權益、年輕人的未來前景、被迫移民或流亡者的困境、孤獨老年人、困苦的窮人,以及國家間的國際債務問題。顯而易見的,教宗方濟各不僅將2025年的禧年視為一次宗教盛事,他也賦予了相當程度的社會關懷理念,就如同他在詔書最後如此敘明:

因此,即將來臨的禧年將以一個永不消逝的希望──我們對天主的希望──作為聖年的主軸。願這聖年幫助我們重拾信心,為能在教會、社會、人際關係和國際關係上,促進每一個人的尊嚴和受造界應得的尊重。

《望德不叫人蒙羞》自然也有提到對信徒而言,同樣至關重要的其他兩件事情:聖門開啟的時程以及獲得大赦的條件。

梵蒂岡聖彼得廣場上的耶穌誕生場景布置和聖誕樹,用以迎接2024年聖誕節。 圖/美...

此次羅馬城內將依序開啟四座特級宗座聖殿的聖門,首先是在2024年12月24日開啟聖彼得大教堂的聖門,同年12月29日開啟拉特朗聖若望大殿的聖門,2025年的1月1日與1月5日,則分別開啟聖母大殿城外聖保祿大殿的聖門。聖門的意涵可見於聖經〈若望福音〉,耶穌向世人說道:「我就是門,誰若經過我進來,必得安全;可以進,可以出,可以找著草場」。跨越聖門,象徵再次遵循耶穌的教誨,與上帝之愛共融,加強信仰的堅定性。

基於聖門的特殊意涵,教宗方濟各也提到會特別在監獄中另外開啟一道聖門,「作為邀請服刑人士帶著新的希望和信心展望未來的標記」。至於大赦的條件,除了傳統上前往宗座聖殿的朝聖,或參與特定教堂的活動外,梵蒂岡也表示,依據《望德不叫人蒙羞》的精神,看望孤獨老人、病人等,也是能獲得大赦的方式。

由以上種種不難看出,教宗方濟各時期的第一場常規禧年,基本上延續了現代天主教會在過去數十年來的立場與精神。藉由禧年的影響力及知名度,盡可能讓更多人關注,甚至親身體驗種種社會議題。

為了宣揚2025年的禧年,天主教會還積極利用多種文化元素。除了各式各樣將在禧年舉辦的展覽或音樂會,還在今年公布了吉祥物LUCE,其濃厚的日式風格,在氛圍保守謹慎的天主教會中,可說是相當獨樹一格的存在,立即引發熱烈討論與眾多二次創作。LUCE以及他的另外三位同伴,也呼應了禧年徽志,象徵四面八方而來的眾人,在十字架形成的希望之錨保護下,在暴風雨中彼此扶持。

2025年也正好是大師米開朗基羅550周年冥誕。他那頗為契合禧年精神的知名作品《聖殤像》,如今安放在聖彼得大教堂的入口處附近,相關防護措施近期內才更換成更高規格。或許這位藝術家與他的藝術作品,也將在此次禧年中佔有一席之地。

四座特級宗座聖殿的聖門,左起:拉特朗聖若望大殿、城外聖保祿大殿、聖彼得大教堂、聖...

教廷吉祥物LUCE與他的夥伴。 圖/梵蒂岡

▌禧年的歷史傳統

以歷史角度來看,天主教會的禧年可說是相對晚近的傳統,就連現今禧年中必定會有的元素,如每25年舉辦一次的頻率,或是以四座特級宗座聖殿為朝聖核心,甚至是開啟聖門的模式,都是在不斷討論中逐步變革、定型。

根據天主教會的紀錄,最早的禧年發生在1300年教宗博尼法斯八世(Boniface VIII)時期,當時正好邁入世紀之交,眾人於是向教宗請願,希望藉由禧年獲得大赦。

第一次由教宗頒布的大赦,可回溯至1096年的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當時給予所有參加者此項恩典。但在13世紀末,十字軍屢屢遭遇重大挫敗,人們需要另一種形式或場合重燃獲得大赦的希望,因而才出現向教宗請願的活動。有趣的是,因為博尼法斯八世事先並無規劃,1300年的禧年其實是在2月22日才宣布開始。

博尼法斯八世當年公告的詔書中,規定禧年為百年一次的活動,但或許是信徒非常需要禧年與隨之而來的大赦,以及教會試圖藉此宣傳某些理念,不斷縮短禧年的間隔期。至1475年的禧年,已明確將間隔期定為25年,這項規定一直沿用至今。

最早的禧年發生在1300年教宗博尼法斯八世(Boniface VIII)時期。 ...

1475年的禧年還有另一項重大變革:將聖彼得大教堂、拉特朗聖若望大殿、城外聖保祿大殿、聖母大殿等四座特級宗座聖殿,指定為必定朝聖地點。1500年的禧年中,更是確立了以開啟四座聖殿的聖門,作為禧年的開端。隨後數百年間,除非遭遇天災或瘟疫等重大變故,這四座聖殿在禧年中的重要性始終維持不變。

現今開啟聖彼得大教堂聖門的模式,更是僅有不到百年的歷史。傳統上,聖門並非一座宏偉、顯著的大門,在平常時期,聖門外側其實是一道磚牆,內側僅用簡單的木門阻隔。禧年期間,教宗需要拿著槌子象徵性地敲打牆壁,再由工人拆除,聖門就此開啟。當要關閉聖門時,會在外側另砌新牆,靜待下個禧年。

現今所見的聖彼得大教堂聖門,其實是在1950年時安裝上去,上面有16塊青銅雕刻,描述人類被逐出天堂後,耶穌道成肉身為人類確立救贖之路的過程。

最後一次敲除外側磚牆的步驟發生在1975年的禧年,此後,磚牆改為砌在內側,令眾多信徒可更直接、頻繁看到聖門的外觀與其代表意涵。2000年的禧年,內側磚牆已經預先拆除,當時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僅需推開聖門。2015年開啟聖門的方式,即依循若望保祿二世時期的模式,此次禧年同樣如此。

禧年的舉辦歷程,相當程度上也反映天主教會面對外界轉變的近現代史。例如1575年的禧年,教宗將部分歡慶經費撥予慈善團體,有意回應宗教改革的批評。1650年的禧年,將大赦擴及到歐洲以外的地方,見證天主教信仰的擴張。1875年的禧年,因義大利王國佔領羅馬而無法開啟與關閉聖門。1975年的禧年,首次藉由電視媒體轉播開啟聖門的儀式。

教宗方濟各打開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的聖門。聖門上有16塊青銅雕刻,描述人類被逐出天...

▌2025年禧年的現實困境

要舉辦禧年還有許多困難有待克服,其中一項最迫切的問題是:羅馬城的公共服務設施有能力承受瞬間增加的龐大人潮嗎?根據歷史經驗,禧年期間必定會有數百萬、甚至是數千萬來自全球各地的朝聖者或旅客湧入羅馬城。

為此,天主教會透過設立服務站、招募志工,並呼籲信徒一同向朝聖者伸出援手以緩解人流壓力。而義大利政府及羅馬當局,也在此前便著手改善各種公共服務設施,例如耗費數千萬歐元,重新規劃聖天使堡與聖彼得大教堂之間的行人徒步區。

但對於羅馬當地居民而言,平日便須面對龐大的遊客,禧年將帶來的人流更是讓他們倍感無奈。甚至有部分媒體此前已表示,並不看好能在禧年到來前完善一切。

如果說,禧年對梵蒂岡而言,是個省思信仰的契機,那麼對執政當局而言,便是重新檢視各項公共服務設施的特殊時刻。無論最後能否準備妥當,12月24日聖門一開,永恆之城羅馬的種種一切,必在眾人目光下,引來更多讚嘆或是批評。

12月24日聖門一開,永恆之城羅馬的種種一切,必在眾人目光下,引來更多讚嘆或是批...

瓦堡學院

利用記憶與視覺,穿梭時間與空間的界線。作者為王健安、戴郁文,FB:「祝大家文藝復興 The School of Warburg」、IG:@warburg.tw

深度專欄 義大利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