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養川普崛起的「國之荒原」:美國為何失落價值、充滿憤怒?

聯合新聞網 轉角選書
加州山火中的川普旗幟。 圖/路透社 

我不在國內的十來年之間,美國到底有了哪些改變? 我開始進行調查。我走過西裝名店Brooks Brothers,注意到西裝外套出廠時就已經在領子上別了國旗造型的小徽章。某位大企業的發言人對我說,這是為了特別強調該品牌西裝是在美國本土製造。Brooks Brothers從二○○七年就開始這麼做了,當時共和黨政治人物一天到晚痛批歐巴馬沒有配戴國旗小徽章。

▌本文為《國之荒原:金權政治、貧富差距、體制失能、族群對立,理解美國人憤怒的根源》(八旗,2024)書摘

其他改變則可稱之為巨變,令人難以掌握到改變的全貌。美國的移民史與多樣化特色歷經長久發展,到了二○一三年,第一次非白人新生兒的人數超越了白人新生兒。剛開始,這是幾乎感覺不到的差距,因為當年度有超過三百八十名萬新生兒,非白人只多出不到一千個。但這差距逐漸擴大。

身為難民之子,我卻覺得此一里程碑令人振奮,是新時代來臨的標記,但我可以看出其他許多美國民眾可不是這麼想的。至於人們對其他某些改變的應變之道有多徹底,則是令我感到驚愕不已。

川普崛起讓美國大眾不再沉默。美國人想要攻訐的對象包含各種權力結構,想要藉此翻轉各...

某天早上我在等美國國鐵(Amtrak)的火車進站,看到月臺旁的螢幕上正在播放一則政府廣告影片。影片旁白說,如果有人持槍朝群眾掃射,大家都該「逃走」或「找掩護」。影片中一位身穿藍色外套的白髮演員正躲在柱子後面。旁白還說,如果實在是萬不得已,那就該跟槍手拚了:「大聲吼叫,如果手邊有任何東西,包括你的隨身物品,都可以朝槍手丟過去,或拿起來充當武器。」

平均來講,美國大概每九週就會發生一次大規模槍擊案,與十年前相較,頻率高了三倍。在當時,那最令人心痛的槍擊案才剛過半年:康乃狄克州小鎮牛頓(Newtown),某位二十一歲的青年闖入桑迪胡克小學(Sandy Hook)槍殺二十名學童與六名教職員。不過這起不幸事件對於美國政壇的影響已經消散。還是有政治人物要大家「痛定思痛,為死傷者禱告」,但原本應該要通過的槍枝管制法規卻在國會闖關失敗,鎩羽而歸。

當我環顧四周,候車區沒有其他人關注那支宣導影片,大家都沉浸於手邊的事情。

二○○一年「九一一事件」重創美國,舉國回應這事件的方式與前述狀況截然不同。蓋達組織(Al Qaeda)摧毀紐約世貿大樓雙塔後,史家東尼.賈德(Tony Judt)在一篇文章中寫道:

「我在曼哈頓下城(lower Manhattan),從窗戶往外看,見證了二十一世紀的開始。」

時隔十二年,這事件已經被賦予了強大的象徵意義。事實上,「九一一事件」以來,美國人遭受極右派恐怖分子攻擊的次數已經是伊斯蘭教恐怖主義行動的兩倍,但是根據二○一六年的某份研究指出,美國人普遍認為,穆斯林占美國總人口大概六分之一。但實際數字呢? 百分之一。

「我在曼哈頓下城(lower Manhattan),從窗戶往外看,見證了二十一世...

二○○一年以來,美國持續於阿富汗伊拉克與其他地方發動戰爭,戰事延續的時間已是美國歷史之最。參戰人員在美國的總人口中只占不到百分之零點五。對於大多數美國人來講,戰事對他們的人生沒有太大衝擊。美國人與戰爭最接近的時刻,會出現在各地新聞節目結束前的某類影片裡:從軍的家長是這類「時事小品」的主角,他們從前線返鄉,偷偷走進教室裡,想要給自家孩子一個驚喜。

這類影片已經太過浮濫,以至於在YouTube上已有一個專屬頻道,就叫做「返鄉影片」(ComingHomeTV)。我上網搜尋,Google 自動跳出幾個建議的搜尋選項:

軍人與家人團圓

軍人與妻子團圓

軍人與他們養的狗團圓

軍人返鄉時憋著不哭

我開始注意到恐懼已經深深滲透進入美國人的政治活動中。出國前我住在西維吉尼亞州一個叫做克拉克斯堡(Clarksburg),比鄰阿帕拉契山的小城,在當地的《典範電訊報》(The Exponent Telegram)工作。「九一一事件」隔天編輯們在報上刊登了一份用語謙遜的聲明,而這也是長久以來美國人覺得自己堅持的某個觀點:「我們這家小城報社絕不會建議政府應該做出什麼回應。」

但是接著用明確無比的口吻表示:「美國是一個自由的社會,向來以自己的多元化、理念交流與願意容忍不同意見為榮。」因此歷經這次恐攻我們應該「強化而非拋棄既有的理念」。那年九月,西維吉尼亞州普林斯頓市(Princeton)某間清真寺遭人破壞,在牆上畫了一幅描繪私刑的圖畫,留下Jamaal(賈瑪)這個常見的穆斯林名字,事後附近居民為了捍衛清真寺而主動發起遊行,此回應也變成讓當地人引以為傲的一件事。

二○○一年以來,美國持續於阿富汗、伊拉克與其他地方發動戰爭,戰事延續的時間已是美...

但是到了二○○八年,一次在西維吉尼亞州進行的民調顯示,竟然有五分一民眾認為歐巴馬是穆斯林,而根據聯邦調查局(FBI)的資料顯示,二○○一年後曾經消退的仇恨犯罪率又開始攀升。二○一三年,該間清真寺再度遭到破壞,但這次當地人的反應卻沉寂許多。各個教會都對此發出譴責,但警長表示這起案件還沒有到達仇恨犯罪的標準。已經在西維吉尼亞州定居幾個世代的穆斯林表示,他們愈來愈感覺到自己在社會上被孤立。

二○一五年,穆斯林醫生哈贊.艾許拉夫(Hazem Ashraf)在受訪時表示:

「我們沒有犯任何錯,但就是有人質疑我們的忠誠,質疑我們身為人類的價值與重要性,質疑我們不是真正的美國人,不配當美國公民。」

他引述民謠歌手伍迪.葛斯黎(Woody Guthrie)的歌詞:「這片土地是我的,這片土地也是你的。」(四年後,在西維吉尼亞州議會大廈舉辦的一場共和黨活動上,有人高舉一張世貿中心陷入火海的海報,還有明尼蘇達州眾議員伊蘭.歐瑪〔Ilhan Omar〕的照片,上面寫著「你們健忘,所以我才當選」,只因她是第一位進入國會的穆斯林女性。)

這些出現在西維吉尼亞州的小小分歧其實反映出美國社會的更大裂痕。美國是全世界最大的經濟體,美國人收入的中位數更是來到歷史新高,但卻有數千萬人的生活水準停滯不前,甚或今非昔比。有二十七個州財政短絀,無法修補柏油路的坑洞,所以乾脆改用泥土來鋪路。

另一方面,比爾.蓋茲華倫.巴菲特傑夫.貝佐斯三大巨子的財富加起來還多過後半段美國人所擁有的財產。貝佐斯每個小時都能賺進十四萬九千三百五十三美元,這數字比一般美國受薪階級的三年收入還要多。

科學家指出美國人平均壽命縮短的驚人事實,聽起來好像是全國皆然的普遍問題,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在西維吉尼亞州的麥道威爾郡(McDowell),男性的平均壽命已經縮減為六十四歲,與伊拉克男性相當。但是鄰州維吉尼亞費爾法克斯郡(Fairfax)的男性平均卻能多活十八年。

美國人的生活差距愈拉愈大,以至於大家失去了共同的基礎,讓美國許多既有體制無以為繼,而這也是已故美國大法官路易斯.布蘭迪斯(Louis Brandeis)早在二十世紀上半葉就提出過的警告。他曾對友人表示:

「在美國,民主是可能的,財富集中於少數人手裡也是可能的——但這兩種可能相互牴觸,無法並存。」

已經在西維吉尼亞州定居幾個世代的穆斯林表示,他們愈來愈感覺到自己在社會上被孤立。...

美國已經逐漸拋棄過去長久以來堅持的觀點;美國也失去了慣有的思考方式,無法透過願景創造共好的生活,也不再相信過去馬丁.路德.金恩牧師(Martin Luther King)所說的,「休戚與共的同一命運」。他曾寫道:「無論何事直接影響某人,必會間接影響其他所有人。」小羅斯福總統曾疾聲呼籲其同胞應該「無所畏懼」,但八十年後美國人不再否認他們心懷恐懼。他們大聲說出自己的恐懼,甚至還對此採取行動。

犯罪率來到歷史新低,但是申請獲得隱蔽持槍執照(CCW permit)的美國民眾人數卻在二十年間成長為幾乎三倍,已經達到一千三百萬人,是美國員警人數的十二倍以上。歐巴馬曾說,小鎮的選民「若非緊抓著槍枝,就是篤信宗教」,還為此道歉,但多年後已經沒有人把那句話當成汙辱之詞。武器展上甚至買得到印有「我持槍,我驕傲」(Proud Bitter Clinger)這種口號的T恤。

二○○三年在我獲派海外之際,有線新聞網(以下簡稱CNN)與福斯新聞網(Fox News)是實力相當的競爭者,在黃金時段的收視率不相上下。十一個年頭過去後,福斯在夜間時段的收視率已經成長為三倍,許多關於移民、國安、族群、聯邦政府角色的全新政治語彙都是在該頻道誕生的。

二○一三年十月一日是我回國後的第一個上班日,但聯邦政府卻被迫局部關門,是十七年來的第一次。嚴格來講,會出現這種窘境,是因為歐巴馬總統推出能夠照顧更多人、福利措施更多的健保方案,共和黨的國會議員想要全面杯葛,但真正的癥結點卻是想要讓民眾對「歐記健保」失去信心,把共和黨的支持者團結在一起,為即將到來的選舉募款。

雖然一九六○年代以降就曾有過許多公然的意識形態對抗(例如,當時支持種族隔離體制的民主黨人士就曾抗拒聯邦法院的裁定與國會的決議,不承認其合法性),但共和黨此番作為已經與過去的一切截然不同。

我打電話給白宮總機,只聽到電話另一頭傳來這段語音:「歡迎致電美國總統行政辦公室。很抱歉,因為聯邦經費延遲撥款,目前我們無法接聽您的電話。」全國總計有八十萬名聯邦政府員工無法上班。四百間國家公園被迫關閉。為低收入戶開設的學前教育機構暫時沒有經費,美國人也無法申請新的聯邦醫療補助(Medicare)或社會安全(Social Security)補助,也不能申請小型企業貸款。

華府本應代表民意,但如今的走向卻日益與美國社會背道而馳。圖為美國國會山莊。 圖/...

十六天後,共和黨態度放軟,政府才重新開張。這次政府被迫關閉的事件讓美國納稅人損失慘重,在經濟活動方面損失了二百四十億美元,足夠讓太空總署的探測車往返火星八次。

唯一明顯獲利的人,就只有這整件事的幕後推手:選區在德州的共和黨參議員泰德.克魯茲(Ted Cruz)。茶黨(Tea Party,共和黨內的保守政治勢力)對他的支持率從百分之四十七飆升為百分之七十四。他的崛起導致有人幫他出了一本給兒童看的著色本《克魯茲參議員帶我們走向未來》(U.S. Senator Ted Cruz to the Future),而且曾有五個月的時間都是亞馬遜網站上銷量最好的著色本。

國會雖然重啟運作,但卻幾乎仍是保持癱瘓的狀態,只因為許多華府的許多共和黨籍代議士認為他們最重要的職責並非維持政府運作,而是無限上綱地高舉自由的大。剛開始他們只是秉持著「低賦稅、小政府」的理念,但因為貪圖私利與政治投機而立場愈趨堅定,到最後對聯邦政府的權力根本已經不屑一顧。眾議院議長約翰.貝納(John Boehner)甚至表示,議員政績好壞的判斷標準不該是看他們「通過了多少新法案」,而是「擋下多少法案」。

在我看來,政府被迫關閉事件背後的成因更為深層,只是如今終於在美國政治圈浮上檯面。華府本應代表民意,但如今的走向卻日益與美國社會背道而馳。有百分之八十二的國會議員是男性、百分之八十三是白人、百分之五十至少是百萬富翁。但美國沒有那麼多男人與白人,民眾當然也沒如此富有。

從川普宣布參選總統的那一刻起,他不只讓許多美國人感到苦惱,他這位人物本身就反映出...

每當我離開華府,總是聽見大家一股腦否定政治人物所講的每句話,說他們若非為求自保就是貪腐枉法。一九六四年,還有百分之七十七的民眾表示他們大致上信任政府;但是到了二○一四年,政府的信任度崩盤,數字只剩百分之十八。眼看美國政界就要燃起一片燎原野火。即將有人要引發星火。

從川普宣布參選總統的那一刻起,他不只讓許多美國人感到苦惱,他這位人物本身就反映出美國有許多令人苦惱之處。

他會獲勝是因為採取一種大打族群牌的政治路線,把一些爆炸性議題塑造成足以影響美國存續的對決,藉此把各種不同階層的支持者團結起來。川普對美國政界的遊戲規則與文化嗤之以鼻,支持者對此莫不感到雀躍,但卻有更多美國人被他嚇壞了,同時也悲嘆這個國家怎會漸漸遠離原本信奉的那些價值,走上偏路,眼看就要接受歷史的審判。

最後到了二○二○年,兩個事件導致美國社會內部的張力大暴發:新冠肺炎狂潮來襲,受影響者不分種族、階級與政治傾向;黑人教師喬治.佛洛伊德(George Floyd)被警察壓制後仍遭電擊槍攻擊致死,更是讓社會大眾受夠了,紛紛挺身而出,想要與濫權的美國政府對抗。該年年底到隔年年初,美國政界更是向群眾暴力投降,對此許多美國人不禁自問:難道大家對民主機制的信心已經蕩然無存,美國的政治就此走上不歸路了嗎?

川普崛起的那幾年讓美國大眾不再沉默。美國人想要批判的不再只是華爾街、商業體制或菁英階層:他們攻訐的對象包含各種權力結構,想要藉此翻轉各種有關階級、種族、性別、教育的社會體制,並以此為出發點,開始用前幾年看似根本不可能的方式來重新塑造美國的社會契約。

假設美國歷史始終擺盪於貪婪與慷慨、工業與自然、認同與同化之間,不斷尋求均衡,那麼我們可以說這個國家目前已經失去平衡,沒有了重心,落入搖搖欲墜的狀態。

黑人教師喬治.佛洛伊德(George Floyd)被警察壓制後仍遭電擊槍攻擊致死...

《國之荒原:金權政治、貧富差距、體制失能、族群對立,理解美國人憤怒的根源》

作者:歐逸文(Evan Osnos)

譯者:陳榮彬

出版社: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2024/10/30

內容簡介:2013年,作者歐逸文結束長達八年的駐中國記者生涯,回到了美國,卻發現家鄉變得面目全非。過往他常跟埃及、伊拉克或中國的公民述說美國的理念,包括追求法治、追求真理,人人也有權追求更好的人生。但如今他開始懷疑自己,難道多年來他對外人所說的都是謊言?都是在自欺欺人?歐逸文更發現,美國在2001年到2021年這二十年間,美國已成為一片道德上的「荒原」,隨時都有可能引發一場嚴重的「森林野火」。為了尋找危機的源頭,歐逸文花了上千個小時訪談數百位美國云云大眾,訪問他們的人生、他們的社區、他們的城鎮、他們的工作,以及他們為何感到無助、感到憤怒、感到無法為自己的人生做出好的選擇。

轉角選書

讀好書、做好人——轉角國際編輯台的新書文摘選讀。

深度專欄 美國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