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氣之後:選讀分科測驗裡的歷史圖像與國際故事

聯合新聞網 轉角說
畫家薩金特的〈毒氣之後〉(Gassed),是台灣首屆分科測驗當中的歷史科題目之一...

「轉角空中補習班上線啦...」今年台灣首屆分科測驗登場,烏俄戰爭正如預期成為熱門的時事題目。轉角國際podcast靈光一閃,就歷史科圖像判讀的〈毒氣之後〉(Gassed)、地理科辨識烏俄地圖方位等題目,空中選題延伸討論,有什麼國際新聞故事?

▌請點閱下方收聽

轉角國際.重磅廣播 · 重磅廣播 – 269.毒氣之後:選讀分科測驗裡的歷史圖像與國際故事

分科測驗歷史科的一題圖像判讀,選用了畫家薩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的代表作之一〈毒氣之後〉(或譯〈中毒〉),這是薩金特1919年的畫作,描繪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目賭戰場的慘況景象。題目中暗示:這是「當時新科技戰爭」的震撼圖像、也是「戰爭史上第一次出現這種戰場傷害」,詢問圖像描繪的哪一種攻擊。

這是薩金特晚年的作品,現藏於英國倫敦地國戰爭博物館。當時受英國的邀請,讓薩金特繪製一幅為了戰爭結束後的紀念畫作,薩金特於1918年前往西線戰場取材,而後1919年的3月完成這幅〈毒氣之後〉,內容即是以芥子毒氣侵害人體、造成失明的可怕景象。從圖像裡列隊的士兵可以看出,每一個人眼睛都蒙上白布、要手搭肩膀才能前進,這是當時毒氣戰之下常見的情景,也因此薩金特這幅畫儘管不討政府官方所喜、沒有呈現宣揚勝利的意圖,但也確實成了時代的殘忍見證。

圖/大考中心

〈毒氣之後〉的全幅圖像。 圖/維基共享

一次世界大戰受到毒氣影響而失明的士兵。 圖/維基共享

〈毒氣之後〉目前收藏於英國倫敦帝國戰爭博物館。 圖/美聯社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題目之後,歷史科目的第22題則是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世界局勢,題目如下:

圖/大考中心

1945年9月2日,於東京灣的美軍密蘇里號戰艦上,日本簽署「降伏文書」。 圖/維...

在這一題裡,可用刪去法來答題。由於美國從「計畫根除日本再度發起戰爭的能力」到要求自本成立自衛隊,政策走向可說是完全逆轉,而選項(A)是中國自身的主張,而(B)訴諸麥克阿瑟個人情感,姑且勿論選項的敘述是否為事實,但這兩個選項顯然都不足以徹底顛覆美國對日政策。而至於選項(D),越戰發生於1955年到1975年,美國在越南進入全面戰爭是在1960年代,而同時代的日本經濟已走出蕭條,進入高速發展,因此與題目所述「協助日本重建經濟」不吻合。在刪去(A)、(B)、(D)之後,這題的答案就是(C)。

關於題幹的歷史背景,是二戰之後麥克阿瑟將軍代表盟軍佔領無條件投降的日本,大日本帝國的海軍被迫解散,而美國鑒於當時日本軍國主義瀰漫的歷史背景和對外侵略的事實,主導日本在1946年公佈、1947年5月3日施行的「日本國憲法」當中,第9條明確規定日本須放棄武裝、不維持對外戰力、放棄交戰權,不能用戰爭解決國家爭端,讓日本沒有能力再像二戰的時候一樣擁有稱霸亞洲的軍力,日本國憲法也因此被稱為「和平憲法」。

不過1950年韓戰爆發,改變了美國對日本、乃至於對亞洲的政策。韓戰是美蘇冷戰下民主陣營和共產陣營對抗的代理人戰爭,那時中國用「人民志願軍」的名義軍援北韓,蘇聯也在北韓背後秘密支援,而民主陣營派出「聯合國軍」協助南韓。美國為了防堵從蘇聯到中國的共產勢力繼續擴張,便在東亞劃出「第一島鏈」的防線,範圍從日本的千島群島、一路往西南到南海菲律賓之間。

在第一島鏈上的日本既要維護自身的安全,對外美國也需要日本在亞洲跟美軍聯合抵擋敵國攻擊,所以駐日盟軍總司令部指示日本成立海上警備隊跟保安廳,後來經過幾次改組,日本才有了現在的防衛廳和自衛隊,美國也跟日本簽訂日美安保條約,條約將日本國土內一國受到的攻擊認定為對另一國的危害,也包括美軍駐日的條文,讓日本成為美國在東亞經濟跟軍事最重要的夥伴。

不過因為和平憲法的規範,自衛隊的武力用於自我防守,也沒有對外攻擊的能力,日前過世的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任內就大力推動修憲,希望拿掉和平憲法對日本武裝的限制,讓日本成為一個可以保護自己、可以援助盟友、可以嚇阻敵國的正常國家,但修憲的願望始終是未竟之功。

在7月10日日本參議院選舉中,自民黨和其它支持修憲的政黨,例如公明黨、日本維新會、國民民主黨,加起來贏得超過三分之二的席次,等於到達了在國會提案修憲的門檻,但是就算修憲提案在日本國會兩院通過,最後也要交付全民公投,而日本國內對修憲的支持度一直都不高,尤其是限制日本武力的憲法第9條,因此日本在失去安倍大力主導之後,在修憲之路上將如何前進、或者可能不再前進,是眾多外媒所關注的議題焦點。

▌推薦閱讀:〈專題企劃:安倍晉三(1954 - 2022)〉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 圖/路透社

除了上述歷史科關於一戰、二戰的題目之外,這次分科測驗的社會科考題有不少都跟烏俄戰爭有關,像是地理科的第45題,題目如下:

圖/大考中心

一名名沒有徽章的士兵橫躺在前線地區哈爾科夫的街道上,烏克蘭軍方聲稱他是一名在戰鬥...

這一題考的是地圖方位與比例尺,比例尺只要量出圖上從蘇梅到基輔的距離,再用「300公里」的數值代入計算,就可得出150的答案。而方位的辨認,則考驗考生對烏俄地圖的印象,若是不熟悉東歐地理、也未留意烏俄戰爭相關新聞的考生,可能較無作答方向。

解題方式則是,在一般常見、以北方為上方的地圖中,俄羅斯位於烏克蘭東方,而白俄羅斯位於烏克蘭北方,並不像考題給出的圖那樣在東北方,此外烏克蘭首都基輔也距離烏東有一段距離,在整個烏克蘭的位置屬於中間偏北,以此可判斷北方應在這張地圖的兩點鐘方向。

像這樣轉換方向的地圖一般不常看到,常用的地圖都是以北邊為上方。其實一般人習慣看到的地圖都是用麥卡托投影法所繪,麥卡托投影法的特徵是將經緯度都以90度角相會來呈現,但地球是圓的,所以若把全世界用平面地圖來呈現時,必然出現落差,用麥卡托投影法的優點是可以顯示真實的經緯度還有正確方位,所以航海圖大多以麥卡托投影法繪製,不過缺點就是離赤道越遠的地方,畫起來就會比實際面積大越多,南北極就是在地圖上被放大最多的地區。

舉個例子來說,在地圖上,北極圈內的格陵蘭看起來比澳洲還要大,但實際上格陵蘭是世界第一大島,面積約217萬平方公里,而澳洲大陸的面積約為769萬平方公里。

另外,值得討論的是,若我們也將習慣看到的台灣地圖轉換方向,以北部朝左、東部朝上來看,可能對台灣地理位置看法也就會隨之不同,事實上在17世紀的荷蘭時代,歐洲人就是以此視角繪製台灣地圖。

▌推薦閱讀:〈專題企劃: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1640年歐洲人所繪的福爾摩沙地圖。 圖/維基共享

轉角說

轉角國際編輯台:「在國際新聞之後,讀懂新聞;世界趨勢之前,掌握趨勢。」

重磅廣播 一次大戰 歷史 烏克蘭 深度專欄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