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人生:美國「下流老人」求生掙扎的最後逍遙遊

聯合新聞網 轉角選書
圖中央為64歲的琳達梅伊,與她的愛犬可可。她住在露營車上,趁著夏季到加州聖貝納迪...

當我寫這本書的時候,他們正散居在全美各地。

在北達科他州的德雷頓(Drayton, North Dakota),一名曾在舊金山開過計程車的67歲老翁正在甜菜田裡收割幹活。氣溫低於0度以下,他從日出做到日落時分,幫忙把從田裡採收的數噸甜菜從卡車裡倒出來。晚上他就睡在旅行車裡,自從他被Uber 擠出計程車產業,再也付不出房租之後,便一直睡在旅行車裡。

在肯塔基州的康伯斯威爾(Campbellsville, Kentucky),一名當過總承包商的66歲老婦人正在亞馬遜(Amazon)的倉庫裡值夜班整理貨品,推著一台有輪子的手推車在水泥地上走了好幾英里。這是一份乏味的工作。她吃力地精準掃瞄每項商品,深怕被炒魷魚。到了早上,她會回到她那迷你的拖車式活動房屋,它就停在有跟亞馬遜簽約的其中一處流動式房屋停放場裡,像她這樣的游牧打工客(nomadic workers)都是在這種停放場裡住宿過夜。

在北卡羅萊納州的新伯恩(New Bern, North Carolina),一名婦人的全部家當就是一台淚滴型的活動房屋——它迷你到靠摩托車就能拖行。目前她跟她的一位朋友一邊當沙發客,一邊找工作。這位38歲的內布拉斯加州(Nebraska)原住民雖然頂著碩士學位,但過去一個月來填了幾百份的工作申請表,還是找不到工作。

她知道正值採收的甜菜田急需人手,但得繞過半個美國才能到達那裡,她負擔不起旅費。她住進活動房屋的原因之一是,幾年前她失去了非營利機構裡的工作。那份工作的資助經費都用罄之後,她除了付學生貸款之外,就再也租不起房子了。

在加州的聖馬可斯(San Marcos),一對30幾歲的夫婦開著一輛1975年份的GMC自走式露營車停在路邊擺攤賣南瓜,另外也設置了兒童遊樂場和可愛動物園區。那是他們花了5天時間在閒置的沙地上從無到有搭建起來的。再過幾個禮拜,他們就會改賣聖誕樹。

在科羅拉多州的科羅拉多泉市(Colorado Springs, Colorado),一名72歲的車居族在從事營地裡的維修工作時,不慎斷了3根肋骨,如今趁探訪家人之際順道休養身體。

60歲的希爾維安,與她的露營車「瑪莉艾絲梅拉達皇后號」,是1990年份的福特E3...

正在進行一年一度理髮儀式的鮑伯。他是「橡膠浪人會」(Rubber Tramp R...

一直以來,流動工人、異鄉漂泊客、臨時工,騷動不安的靈魂始終存在。但如今,就在第二個千禧年的時候,出現了一幫新的流浪族。他們已經上路,從沒想過有朝一日竟然得去流浪。他們放棄了傳統的屋舍和公寓,改住進所謂的「帶輪的地產」裡——箱形旅行車、二手露營車、校車、皮卡野營車、旅行拖車,和普通的老式四門轎車。

他們開車遠離曾是中產階級必須面對的棘手選擇,譬如:你想要食物還是補牙?付房貸還是付電費?付車貸還是付藥費?繳房租還是繳學貸?買衣服禦寒還是買油料通勤?

對很多人來說,這答案一開始似乎都很極端。

既然不能幫自己加薪,那何不乾脆砍掉最大筆的支出算了?用四輪生活來取代磚造的住所?

有人稱他們是「無家可歸的遊民」(homeless)。但新的游牧族(nomads)拒絕這個標籤。既有地方遮風避雨又有交通工具的他們,搬出一個全然不同的字眼——自稱「無屋可歸的人」(houseless)。這夠簡單俐落了吧!

當美國遭逢大蕭條之後,流動工人被美化成「露營打工客」並開始成為潮流。其中,最積極...

遠望之下,很多人會被誤認是開著露營車到處逍遙的退休人士。當他們偶爾犒賞自己去看場電影或上餐廳吃晚餐時,便完全融入人群。他們在心態上和外表上,有很大程度是很中產階級的。他們的衣服是在自助洗衣店裡洗,他們加入健身房純粹是看上它們的淋浴設備。其中有很多人是因為多年的儲蓄被經濟大蕭條(Great Recession)洗劫一空才動身上路。為了加滿油箱和填飽肚子,他們超時工作,辛苦付出勞力。在薪資固定和居住成本上揚的年代,為了活下去,他們索性將租金和房貸的枷鎖從身上解開。他們代表的是正在頑強求生的美國。

只是對他們來說——或者對任何人來說——光是活下來還不夠。於是乎,原本的最後一搏,反倒變得像是對某種什麼更宏偉的東西發出的吶喊。生而為人的意思是,你嚮往的不能只是生計的勉強維持而已。我們除了需要溫飽和遮風避雨的地方之外,也需要懷抱希望。

只要上路就有希望。這是前進的動能所衍生的副產品。充滿機會的一種感覺,就像這個國家一樣地遠天闊。也是鏤心刻骨的一種信念,堅信某種更美好的東西必將降臨。它就在前方,就在下一座小鎮、下一份工作、下一次有機會碰上陌生人的時候。

薩米爾和他的愛犬皮可先生。「我還記得我和皮可先生在科羅拉多州的森林裡,那時還有8...

圖/取自橡膠浪人會網站

而好巧不巧,在遇到的陌生人裡頭也有游牧客。當他們在網路上、工作上或野外宿營遇見彼此的時候,族群便儼然成形。他們之間有某種共識,有某種相濡以沫的情誼。若誰的旅行車拋錨了,他們會義不容辭地幫忙籌錢。這裡有一種很容易感染的情緒:就像有某件大事正在發生。這個國家正在快速改變,老舊的結構正在瓦解,他們就處在新舊交替的震央所在。尤其是半夜,圍坐著營火,感覺就像在驚鴻一瞥中望見了烏托邦。

我寫這本書的時候,正值秋天。冬天就快到了。例行性裁員向來是找季節性的臨時工來開刀。於是游牧族收拾營地,回到他們真正的家——公路上——像血液裡的細胞穿透這個國家的血管,繼續移動。

他們出發去找親友,或者只是找個暖和一點的地方,也有人會遊遍整座大陸,但全都數算著里程,就像拉出一長串的美國幻燈捲片一樣——速食連鎖店和大型購物中心、在嚴寒下沉睡的大地、汽車經銷商、超級教會、通宵營業的餐館、單調的平野、牲畜飼養場、死氣沉沉的工廠、建築工地、超級商場、白雪覆頂的山峰。

這些公路景色宛若倒帶似地一幕幕往後飛掠,穿越白日,進入黑夜,直到疲倦襲來,睡眼惺忪地在路邊找個地方休息。可能停在渥爾瑪商場(Walmart)的停車場,也可能停在安靜的郊區街道,又或者就停在卡車休息站,然後在怠速引擎的搖籃曲中沉沉睡去。第二天一大清早,趕在別人發現之前,又開回公路。他們繼續行駛,心安理得,因為他們知道:

在美國,唯一剩下的免費空間就是你停車的位置。

圖/取自橡膠浪人會網站

《游牧人生:是四海為家,還是無家可歸?全球金融海嘯後的新生活形態,「以車為家」的銀髮打工客,美國地下經濟最年長的新免洗勞工》

作者: 潔西卡.布魯德

出版社:臉譜出版

出版日期:2019/10/31

內容簡介:一群原本應從勞動市場上退役,卻不堪金融海嘯衝擊的中老年美國人,選擇減掉最大筆的支出:房租與房貸,住進車裡,形成人數正不斷增加的「露營車打工族」。從北達科他州的甜菜田到德州亞馬遜倉庫,一個成本低廉、多數由來來去去的老人所組成的新勞動力市場正蔚然成形。作者潔西卡.布魯德開著她的二手休旅車「海倫」,一路追隨她的受訪者,包括一生努力工作、獨自拉拔孩子長大的單親媽媽:琳達‧梅依,由此輻射出一個橫跨全美的游牧社群──他們原本是教授、軟體工程師、大學行政人員、退役軍官,從沒想過自己有朝一日會身陷一個又一個低薪、高工時與高風險,卻標榜自己是露營兼賺錢、勞動顧筋骨的季節性工作中。

轉角選書

讀好書、做好人——轉角國際編輯台的新書文摘選讀。

深度專欄 美國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