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痛恨的窮人外人鄉下人:日本創價學會與「三大歧視」黑歷史
之前日本的國民老婆石原里美結婚了,在眾人注目下當然花邊新聞不斷,其中一個異色的小道消息就是:「石原里美的結婚對象是『創價學會會員』」。
在幾年前筆者曾經寫過一篇有關創價學會的文章,想當然爾吸引了不少的炮火。不過我想這些朋友從頭到尾都誤會了一件事,就是其實我蠻替創價學會所受到的歧視不平的。如果就我個人的信仰立場,那的確創價學會不是我的友方;但是就一個研究者的角度,我們就必須客觀看待創價學會對於日本社會的影響。畢竟就人口數而言,創價學會的確佔了日本10%左右的人口,以學會為支持主體的公明黨,也真的在參議兩院佔了57個國會議員席次。
不過許多日本人拿來嘲笑、霸凌的方式,除了古典的「部落出身」之外,就是暗地說人家是「在日朝鮮人」或是「創價學會員」。就連之前紅極一時而現在較少曝光的井上真央,年初都可以因為上了創價系統的雜誌專訪,就被藝能新聞拿出來洗臉了一番。當然,藝能界也有像資深搞笑大姐久本雅美這種,從來沒掩蓋自己創價學會員身分的;只要稍微刷一下網路,就可以發現一堆「疑似」創價學會員的藝人名單——像是石原里美、松山研一、井上真央、上戶彩跟一大堆傑尼斯旗下藝人——都是被日本酸民列為「學會員」(在日本網路光這樣講大家就知道你在diss什麼了)。
至於運動圈、藝能圈裡的朝鮮人傳聞更是比比皆是。像是之前阪神虎的球星金本知憲就是貨真價實的朝鮮第三代,金本這個姓還真的就是「本來姓金」的意思。但是以此類推的謠言就四處可見,像我就看過有人穿鑿附會,指稱男神木村拓哉因為他姓木村(キムラ / KIMURA),所以他應該就是本來姓金(キム / KIMU)的在日朝鮮人這樣。
就算像力道山、松田優作、甚至近年的玉山鐵二等,承認自己在日背景的優秀演藝、運動界名人輩出,日本社會對於「在日」還是有一種難以矯正的偏見。就連我認識的日本友人,加入過去曾是創價學會宗門、後來分道揚鏣的日蓮正宗信仰,都被自己媽媽打電話來關心說:
「你是不是加入了『朝鮮人的宗教團體』?」
日本的創價學會前身為1930年成立的「創價教育學會」,由教員出身的牧口常三郎在東京成立。1940年代創價學會逐漸從教育團體,轉變為以佛教日蓮正宗信仰為中心,1945年改為現今所稱的創價學會,於戰後迅速拓展擴大;在日本是號稱「擁有750萬戶」的龐大組織,但也是在日本社會上評價相當兩極的團體。
的確,在日本的各大宗教團體中,創價學會擁有數一數二的團結力與動員力。但因為創價和日蓮正宗總本山之間的破門騷動、雙方1990年自此分裂,或是被著名前黑社會大老後藤忠政在其著書《請恕我直言》(憚りながら)所暴露的,一連串創價與山口組黑白合作事件等,創價學會也在日本社會引起某些爭議。也因為這些爭議,創價學會成為日本人眼中神秘而「不氣味」(ぶきみ,令人毛骨悚然),更經常成為社會上各種歧視對象的集合體。但正如前述,其實這種現象是相當不公平的。而這些歧視視角,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日本經過近三百年的江戶時代,後來再歷經明治、大正時代的立憲與民主運動洗禮,但又在昭和演變成軍國式群體主義,雖然在戰後進入了百花齊放的思想自由時代,但在精神和信仰上還是擁有相當大的保守性格。
雖然日本的民調結果常常顯示,日本人最多的信仰是「無宗教」,但是所謂的無宗教是指受訪者沒有專屬於某個宗教的強烈信仰心,例如不會固定在週末上教堂、不會經堂參加法會或是神道儀式;但這些人卻會在神父或牧師的祝福下舉辦婚禮,經過寺院或路邊地藏時拜一下祈求平安,然後在元旦一大早人擠人去神社參加初詣。
而在親人過世時,他們也都會找從以前到現在就負責幫自己家族辦喪事的寺院處理。所以日本人的「無宗教」,是指對於各種宗教沒有執著性,不代表他們不相信超自然或是神鬼之說;只是在生活中,一般人漠然地照著寧可信其有的想法,和過去累積的習慣在面對信仰這回事而已。
在親人過世時,會找歷代負責自己家族喪事的寺院處理,正是江戶時代以來「寺請制度」的殘存習慣。由於幕府把戶口管理制度和寺院統制結合在一起,過去每戶人家都必須登錄為附近某間特定寺院的施主檀那,否則就沒人幫自己家人處理後事、甚至該戶人家本身會淪落為沒被登錄在戶口裡的「無宿」,也就是賤民階級。
所以在過去居住地固定的數百年裡,每戶人家都有自己幾百年來固定的所屬寺院;而這種從過去流傳至今的各家庭所屬宗派被稱為「宗旨」,也一起被繼承本家的歷代家長們傳承至今,這種現象到今日的日本各地方仍然很常見。因為這種一開始人為痕跡非常明顯的信仰操作,一旦變成「傳統」之後,一般人沒事也不會去動它就沿襲至今了。
但是這種傳統僅限於繼承老家家業的長男。如果是離家到大都市打拚的老二、老三,既然離開了故鄉就沒有一定要遵守傳統的必然性。在日本進入都市化的近代,開始擴張規模的「創價學會」就吸收了許多這些來自地方、在大都市沒有共同體束縛的中下階層工商業從事者。而這種體質也造成了創價學會日後吸收許多歧視仇恨值的理由。
日本的歧視除了之前提到的「部落差別」之外,最大的泉源就是對於「窮人」、「鄉下人」、「外人」這三種族群的看不起。
窮人就不必說了,有錢是好漢沒錢王八蛋似乎是世界真理。但是日本對於窮人的歧視,更加上了過去身分制度的殘留,會覺得「今天你會這麼窮,一定是因為不務正業、是不正經人」,所以在日本「無職、住所不定」幾乎成了犯罪預備軍的同義詞。而明治時代以前,作為日本首都超過千年以上的京都,也打造出日本都市人極度看不起鄉下人的傳統;雖然群雄並起的戰國時代,某種程度上加強了地方的認同和優越感,但就連雄霸一方的戰國群雄,大尾之後第一件事都是想辦法把自己所在的鄉下地方打造成「小京都」,要提升文化水準,就是拚命吸收從京都輸入的習慣和人才。
自古至今,在日本從首都到地方的移動都稱為「下り」(くだり),從地方到首都則是「上り」( のぼり)。就連在幕府絕對優勢的江戶時代,從京都到江戶都是「下り」。甚至還因為這樣而讓日文裡無聊跟不值一提的字變成「くだらない」、也就是「沒辦法拿來從京都送到鄉下」的意思。只是在明治之後,這個首都的基準點從京都變成了東京而已。
至於對外人的歧視應該也讓很多人印象深刻。在近年因為發大財而日漸增加的中國人,成為日本最多的長居外國人之前,來自舊帝國殖民地——朝鮮半島的朝鮮人——始終是日本的最大外國族群。他們在早期就承受了比鄉下人歧視更加倍增值、接近仇視的待遇,甚至在關東大震災的消息混亂期,還因為朝鮮人趁機作亂打劫的謠言,而無故被許多自警團虐殺。
但是這些一直被壓著打的朝鮮人卻在日本戰敗之後,被勝利的盟軍認定為「第三國人」、也就是非戰勝國也非戰敗國的戰前被日本併吞的台灣和朝鮮人,在待遇上優越於戰敗國的日本國民。也的確許多後來沒有回到故土的第三國人,在戰後的日本荒原上努力打拚,打造出屬於自己的成就和一片天地。
但是在戰後復興的許多日本人眼裡,這群人卻成為了「明明本來是低一等的外人還這麼囂俳」、因為日本發大財還自覺是外國人的毒害日本族群。
於是各種謠言就來了——禍國殃民的「柏青哥」,一定都是朝鮮人戰後趁亂去車站前圍地蓋起來的,柏青哥協會開會的時候一定是講韓文,因為他們本來就是一群「用賭博讓日本墮落的確信犯」。甚至戰後成為日本料理代表之一的燒肉店,都是朝鮮人用狗肉老鼠肉當材料弄出來的,不然那群外國窮鬼哪有錢買食材——這些沒水準的都市傳說,都在柏青哥確實有在日朝鮮人業者、燒肉店一開始也確實因為戰後物資荒而以動物內臟為主...等事實為前提,在捕風捉影加油添醋、以及對於窮人、鄉下人、外人的歧視之下大幅增長。
而一開始就以中下階層為傳教對象、最後也順利成為日本一大宗教團體的創價學會,就首當其衝成為這些歧視的投射對象——因為如果你不是窮人、不是鄉下人、不是朝鮮人的話,你沒事怎麼會參加創價學會?
當然,這種偏見根本莫名其妙。但這種歧視卻確實存在於日本社會某些角落。這些歧視也造就了另一個社會現象,就是日本的黑社會成員除了窮人和部落民之外,有很大部分是由在日朝鮮人組成,許多山口組等組織重要成員本名都姓金或朴等朝鮮姓氏。一個人是不是黑社會,一查馬上就清楚,但是不是部落民、是不是朝鮮人出身,如果不是本人主動提起的話就很難知道。
在戰後的現代教育裡,日本也一直強調不可以用這些東西去歧視、霸凌他人。但是這些日本的精神陰濕面並沒有因為這樣就消失。所以當有傑出名人出現,而又有人對他不爽的時候,「朝鮮人」、「創價學會」這些字眼就成了網路匿名的最佳攻擊材料了。而這些攻擊除了反映出日本傳統對於弱者和體制外存在的輕視外,更反射出了這些造謠者最不堪的自卑心態:
「你們這些祖先是窮鬼鄉下人甚至二等國民的人,憑什麼比我強!」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