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攻擊的「調停者」卡達:美國的戰略盟友,為何也是哈瑪斯海外基地?
2025年9月9日,以色列對卡達首都杜哈(Doha)發動空襲,造成6人死亡。官方宣稱空襲是為了對卡達境內的哈瑪斯領導層與停火談判團隊執行「精準打擊」。卡達外交部隨即聲明譴責以色列的攻擊行為是「公然違反國際法」。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宣稱這次行動是正當合理的;哈瑪斯方面則證實有5名談判代表團成員在空襲中喪生,但組織駐杜哈的領導層都倖存,並表示以色列企圖暗殺談判團隊的行動失敗。
以色列對長久以來積極協調以哈停火的卡達國土發動攻擊,引發國際震動。多國齊聲譴責以色列此舉違反國家法、侵犯他國領土主權,將使區域局勢更加動蕩。此次不甚尋常的攻擊也不禁讓人感到疑惑——即使是美國在中東的戰略夥伴、區域中長期擔任衝突調停者的「中立國」,似乎也難逃以色列的攻擊?
▌被攻擊的「共同朋友」——長袖善舞的小國
此次攻擊事件之震撼,首先在於卡達的外交地位。眾所皆知,卡達在外交上善於避短揚長、多邊經營。一方面,卡達與伊朗、土耳其等強權盟友關係穩固,即便2017年與沙烏地為首的阿拉伯國家之間發生外交危機時仍能安然度過;另一方面,卡達也透過貿易、軍事、外交等手段,與英國、美國等西方國家保持良好關係。作為美國在中東的區域戰略盟友,卡達首都杜哈附近的烏代德空軍基地(al-Udeid Air Base)提供了英、美等國駐軍,更是美國在該區域最大的軍事基地。
與此同時,卡達王室也積極透過其資本力量塑造卡達對外的影響力。成立半島電視台(儘管曾導致卡達與沙烏地的齟齬,引發前述外交危機)、舉辦2022年世足賽、透過卡達航空(Qatar Airways)等國營資本投資世界級體育競技產業……這些都成為卡達的「軟實力」,形塑了國家在全球的形象。
卡達出色的外交手段,亦展現在其積極參與區域衝突的調解,確立了中立、「和平締造者」的角色,強化其區域領導地位。如塔利班於2021年掌權阿富汗以前,卡達就曾讓塔利班領導人長期駐紮杜哈,並從中協調塔利班與美國、阿富汗政府進行談判。
聚焦近年以色列與哈瑪斯的衝突,自2023年10月以色列對加薩展開報復性攻擊以來,卡達也一直扮演著以哈雙方多次和談的關鍵中介角色。而今年1月份達成的6週短暫停火協議,即是由卡達協同美國、埃及從中斡旋、奔走所促成。
▌哈瑪斯「海外基地」——卡達作為組織領袖的庇護地
卡達在外交上採取左右逢源,因此也不斷以金援、提供庇護等方式,為哈瑪斯提供支持。而對哈瑪斯而言,卡達一直是重要外援之一。在加薩長期被封鎖、甚至如今已成廢墟,以及在地領導層不斷被殺害等背景之下,海外組織的存續與發展為其抵抗運動帶來了喘息空間。
若對哈瑪斯稍有了解,大概知道哈瑪斯的組織與領導架構可粗略分為「在地」與「海外」兩部分:前者以加薩地面的組織動員、政治社會治理、卡桑旅(al-Qassam brigade)為首的軍事部門等為主,在加薩被轟炸、封鎖時,以其密集的地道網絡為命脈;後者則以流亡的領導層為核心,透過各種正式、非正式外交的形式,延續並支援其抵抗策略。而哈瑪斯在海外的組織網絡,即以敘利亞大馬士革(Damascus)與卡達杜哈兩地為核心。
自2012年起,隨著時任哈瑪斯政治局主席哈立德.馬夏(Khaled Meshaal)離開大馬士革移居卡達,該國隨即成為哈瑪斯政治局的所在地至今。其繼任者、於去年7月31日在伊朗首都德黑蘭遇襲身亡的哈尼亞(Ismail Haniyeh)亦在旅居杜哈期間履行政治局主席之職。
此外,居於杜哈的哈瑪斯高層還包括首任政治局主席穆薩.阿布馬祖克(Mousa Abu Marzook)、穆罕默德.達爾維什(Muhammad Darwish),以及此次攻擊中痛失一子的哈馬斯談判代表哈利勒.哈亞(Khalil al-Hayya)等。而為因應哈尼亞身亡,由馬夏、達爾維什、哈亞與另兩名未公開身份的領導人組成了哈瑪斯臨時委員會(Hamas temporary Committee),即是以杜哈為基地的臨時決策機構,並在哈尼亞繼任者辛瓦爾(Yahya Sinwar)也遇害之後,暫時成為哈瑪斯最高領導機構。目前,上述幾位領導人都還活著。
對哈瑪斯而言,其領導層長久以來皆是以色列暗殺目標,歷年來也確實有不少領袖死於以色列的暗殺或襲擊。因此,哈瑪斯的領袖習慣保持低調,甚至不一定會公開其完整領導層或接班者名單。哈瑪斯組織得以在某一領導人喪生後重組、再生,卡達等國為流亡領導人所提供的庇護是相當重要的。
▌卡達遭攻擊,喻示以巴、中東局勢怎樣的未來?
由此可見,以色列試圖以直接空襲卡達的方式對哈瑪斯領袖進行斬首行動,雖以失敗告終,卻仍傳達出最直接的訊號:區域內不再有哈瑪斯領袖的安全藏身之處。在卡達遭遇攻擊後,意味著整個中東地區已沒有以色列軍機的「禁飛區」——周邊所有國家都可能成為納坦亞胡的目標。而此次攻擊亦對卡達區域和平締造者的地位予以重擊。面對納坦亞胡如此強硬的作風,協商、和談的機制似乎不再奏效。區域和平的未來,恐怕將蒙上更重的陰影。
而將焦點轉回到加薩:隨著近期以色列向加薩市(Gaza City)發佈新一波的撤離令,其徹底清除、併吞整個加薩,甚至西岸的野心昭然若揭。數次跨境擊殺哈瑪斯領袖的嘗試,也再度顯示了納坦亞胡為達其目的——無論是單純打擊哈瑪斯、吞併巴勒斯坦,抑或是徹底消滅巴勒斯坦人——不惜一切手段,包括將衝突規模進一步擴大。
然而,哈瑪斯是否因此而被削弱?近來即有分析對此表示懷疑,指出即使在多名哈瑪斯領導人被斬首之後,哈瑪斯在加薩的力量仍無法被完全消滅,至少仍能維持一定規模。究其原因,在於以色列種族滅絕式的殘暴手段,將加薩的倖存者逼上抵抗的絕路。
就此而言,以色列對外宣稱「消滅哈瑪斯」的戰略目標貌似已無法證成其手段。而美國政府對襲擊事件態度曖昧模糊,似乎也喻示著川普政府並無意、或是無法阻止納坦亞胡的野心。自從3月初短暫停火結束後,以色列對加薩的種族滅絕行動不斷升級。若繼續放任,整個中東恐處在區域衝突的邊緣。
責任編輯/王穎芝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