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與真主黨之戰:袖手旁觀的黎巴嫩軍與聯合國維和部隊
黎巴嫩現場採訪、攝影/陳彥婷(獨立記者)
「中東沒有一處是以色列無法觸碰的。」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在9月底發表演說。說畢,醞釀多時的以真戰火,隨著以色列軍隊在10月1日發動地面攻擊,揭開了正式開戰的章節。
然而,這場戰事除了以色列、真主黨這些直接參與者之外,亦包括大眾認識的伊朗、美國等,但實際上交火的最前線還有重要成員——聯合國黎巴嫩臨時部隊(United Nations Interim Force in Lebanon,UNIFIL)以及黎巴嫩政府軍。預算年過5億美元的維和部隊與黎巴嫩官方軍隊,兩者在這場戰事中扮演的角色是什麼?以真之間交火會有盡頭的一天嗎?
「假如黎巴嫩軍與UNIFIL多做一步(來避免真主黨持械),那我們便會退一步。」以色列媒體Walla如此轉述一位以色列官方人員的說法。
據稱,以色列向美國提交了與真主黨協議停火的條件:按照聯合國《第1701號決議》,在兩國邊境建立一塊只有黎巴嫩軍與UNIFIL可持械的區域,但容許以軍在黎巴嫩南部行動,南部一直為真主黨的據點,以軍希望確保真主黨不再復辟。
9月下旬以來,黎巴嫩局勢隨著以色列策劃的呼叫器與無線電爆炸事件再次升溫,以軍指控,黎巴嫩鄰近以色列邊境內埋伏了真主黨成員,對以色列北面村落帶來即時威脅。以軍也用清剿基礎建設和人員之名發動攻勢,一個多星期內攻擊黎巴嫩南部400個目標,真主黨亦發射數百枚導彈、火箭彈等還擊。
自去年10月至今,以真交火已造成黎巴嫩至少2300人死亡、1萬人受傷,120萬人流離失所;以色列亦有死傷,超過8萬名以色列人暫離家園。維和部隊在平衡安全考慮與履行部隊職責的受命下,作出留守的決定,但未見緩和局勢。短短20多天的地面進攻,UNIFIL便錄得多次以軍至少6次違規行為。
近日外洩的聯合國報告中,圖文並茂詳細交代事發經過,以軍從10月8日起向UNIFIL基地無差別開火,包含10日向UNIFIL總部瞭望塔開火,導致兩名士兵從塔上墜下受傷,又破壞車輛與通訊設備等。從附帶的照片可見,瞭望塔一角有明顯由炮火造成的洞,位置與瞭望台接近,疑是猛烈撞擊令士兵從高處墜下。同日,以軍向邊境的拉布內村(Labbouneh)的UNIFIL防空洞位置開火,現場沙塵滾滾,報告特別指出,以軍在事發一天前曾用無人機視察,兼摧毀部隊的閉路電視。
另外,在10月13日清晨,以軍還用坦克硬闖部隊駐守地點,公然要求部隊關燈後不果,其後在100公尺處近距離向部隊駐地發炮,釋出疑是白磷的濃煙,導致15人不適。照片可見閘門上印有UN兩字的混凝土整塊落下。以軍辯稱,他們當時正撤離傷兵,需要煙霧掩護。
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否認以軍蓄意開火,反指在公布地面行動時,「以方多次要求UNIFIL撤離衝突位置來避免受傷。」他歸咎UNIFIL設施、據點被真主黨用作掩護來攻擊以方,又曾指責聯合國不撤走維和部隊,變相令部隊士兵成為真主黨的人肉盾牌。聯合國主管維和事務的副秘書長拉克魯瓦(Jean-Pierre Lacroix)表示,維和部隊遇襲後已與以軍交涉,並譴責以軍行為。
另一方面,真主黨也沒有特別遵守規則,南部真主黨的旗幟隨處可見。以軍與真進黨交火,已導致有維和部隊成員中槍受傷,至今至少5人受傷、瞭望塔被毁、無人機低飛等情況。拉克魯瓦承認,維和部隊的日常巡邏工作受阻,局勢亦令糧水補給面對困難。因應情況,他表示有300名部隊人員從前線調派至較大的基地,在最受影響的區域,部隊也把巡邏範圍縮少25%。事實上,因應局勢緊張,UNIFIL也以安全理由婉拒了記者的請求,不像幾個月前還容許記者跟隨車隊前往巡邏。
▌合法持械的紙老虎?
一條連綿120公里的「藍線」分割了黎巴嫩南部與以色列——以軍在2000年戰事後撤離黎巴嫩的邊界,與實際邊界形成「緩衝區」,並由來自印尼、印度、中國、義大利、西班牙等50國的維和部隊駐守。緩衝區包含兩國實際邊界與「藍線」以北約24公里,至利塔尼河(Litani River)以南的一帶,在這個約1,060平方公里的區域,只有臨時部隊與黎巴嫩軍隊可以合法持械,現在維和部隊每月進行約6,000次巡邏,也會與雙方溝通,來協助保障地區內農夫收割、喪禮、維修設備等民間活動的安全。
藍色軍裝帽子,白色裝甲車,UNIFIL本在這場衝突中扮演協作角色,他們並非代表以色列、真主黨、黎巴嫩政府,應由黎巴嫩軍隊擔當主導。黎軍一直保持克制,以真交火至今,黎軍只因一次有士兵被殺而開火,是唯一的一次。多個黎巴嫩、西方軍官與相關學者向美國期刊《外交政策》透露,黎巴嫩國家受制不同宗教、政局等緣故,黎軍代表整個黎巴嫩,要秉持中立形象,避免捲入代表什葉派真主黨的紛爭。該文分析認為,「這已非視乎黎軍能否戰勝,而是黎軍究竟有否參戰的入場劵。」
不少什葉派以外的利害關係人也認為,以軍針對的是真主黨,而真主黨是西方定性為恐怖組織的單位,黎軍不應插手,免得蒙上協助恐怖組織的罪名。
歷史上,黎巴嫩在1943年起草國家公約時,根據1932年人口普查所得的地區宗教派別分割權力,規定國會內基督教與穆斯林的議席比例為6比5,由阿拉伯少數民族德魯茲派(Druze)擔任參謀長,而基督教馬龍派(Maronites)當時獲得管治軍隊權力,故歷史上黎軍是不傾向涉及穆斯林紛爭。但隨著黎巴嫩基督教人口遷移到國外、穆斯林人口遞增等因素,目前黎巴嫩國內逾6成人口為穆斯林,當中32%為什葉派,真主黨也成功建立了其部隊是全黎唯一有能力對抗以軍的形象。有黎軍官員指出,若黎軍與真主黨發生正面衝突,只會帶來國內另一內戰。
▌美援的緊箍咒
黎巴嫩軍隊雖成立得早,但國家屢經內憂外患,包含內戰與以色列、敘利亞戰爭,1990年後才逐漸擴大成為唯一代表國內的軍隊,政府曾在2020年一擲千金,花費13億美元在士兵的薪水、福利上,佔軍隊預算的71%,比美、法支出高了3成。但從2019年起,國內不幸遇上經濟崩盤,貨幣價值急跌9成,軍隊長官的月薪由以往的5600多美元,跌到只剩下313美元,比一個真主黨員月薪500美元更少。國家經歷巨變,國庫空虛,2021財政年度有6個月的真空,黎國軍隊馬上縮減每天當值士兵人數,容許士兵一周數天可做其他臨時工。不少士兵不堪收入成泡影,便逃離軍隊。
黎巴嫩軍隊一直依賴國外支援提供軍隊器材和訓練,法國、澳洲、英國等都有捐贈武器予黎巴嫩,最大的捐贈國為美國,單在2006年便捐出20.5億美元的設備,佔黎軍持有武器總數的8成,2023年年底又透過與聯合國合作,向黎軍給予7,200萬美元的維生「救亡」經濟援助,可在未來6個月向黎軍每人每月給予100美元。
美國軍事協助黎巴嫩的源起始於1957年,美國總統艾森豪(Dwight D. Eisenhower)發表了著名的艾森豪主義(Eisenhower Doctrine),表示若世上有國家受到他國武裝侵略,特別是「國際共產主義控制的任何國家之侵略」,便可向美國尋求經濟或軍事援助。黎巴嫩時任基督教總統、親西方的夏蒙 (Camille Chamoun)便向美國申援,翌年美軍短暫派兵駐守貝魯特,結束了1958年的黎巴嫩危機。根據華府資料,美國從2006年至今已向黎巴嫩提供逾55億美元協助,其中30億為軍事與經濟支援,來強化鞏固黎軍戰力、打擊真主黨影響等。
美國身為黎軍最大資助國,援助政策仍不乏政治考量。美方表示在2014年伊斯蘭國襲擊後,加強了黎軍近距離空中支援,提供高機動性多用途輪式車輛,又售賣跟蹤、攔截、監察和支援等低強度任務的A-29超級巨嘴鳥輕型多用途攻擊機、多平台、多目標的空對面飛彈AGM-114地獄火飛彈等等。但退役黎軍准將Nizar Abdel-Kader公開指出,目前黎軍仍缺乏安全通訊系統、空中防禦系統與彈藥,將原因歸咎於美國向黎軍提供重型武器時有所保留,令軍隊改善作戰能力受到侷限。根據美國軍事網站「全球軍事實力」(Global Firepowerx)評估,黎軍的軍備能力在全球145國之中排行第118。
另一黎軍退將Hicham Jaber接受法媒《La Croix》訪問時補充說明,作為以色列盟友的美國,只願意向黎軍提供如小型裝甲車的裝備,只僅僅足夠對付真主黨,絕不能與以軍軍備相提並論。Jaber表示,俄羅斯、伊朗都曾先後提議要販售空中防禦系統給黎軍,都被美國拒絕,因為美國不希望黎巴嫩擁有足夠的軍事力量來對抗以色列,這亦是黎軍內部一大禁忌。
多方掣肘令黎軍處於弱勢,Jaber說,就算戰事完結,黎方在當前經濟疲軟未有改善下,約7萬人的軍隊最多只可以加派2000人南下,連同已在南部的4000、5000人,總共只有7000人來抵禦以軍,這已是黎巴嫩現下財政可容許的極限。對比以色列國防軍現役人員達17萬,還有46萬待命軍人隨時可調派,軍備能力全球排行20名,黎巴嫩軍的確是九牛一毛。
▌無能為力的維和部隊
黎巴嫩軍隊受限,導致維護邊境的角色,落在聯合國黎巴嫩臨時部隊約1萬名成員身上。但從過去的事件得出,以真雙方只將UNIFIL視為橡皮圖章,雖然目前UNIFIL的委任命令當中列明,假如任何一方觸犯條例,越過藍線,將會「馬上調派軍隊來避免雙方直接衝突,又要確保情況受控,同時將聯絡黎巴嫩軍隊與以軍來中止情況」。根據委任命令,UNIFIL部隊成員除了有權自衛,更可以避免地區情況加劇、保護民眾、被阻礙執行命令等為由,使用有限度武力。但約定俗成下,UNIFIL在駐守以來鮮有使用武力。
「我們是完全受制在真主黨之下,明顯活動範圍受限,如我們懼怕真主黨,絕不會在晚上行動。」一名在聯合國工作25年的丹麥士兵Michael(化名)向丹麥媒體BT透露。Michael在10年前被派委到黎巴嫩,執行聯合國停戰監督組織(UNTSO)的職責,每當他與同行士兵巡視有無可疑的恐怖活動,都會被疑是真主黨員攔截,他指出,成員並不是明顯的武裝分子,但都會略為激進。「特別在什葉派的城市,我們都很清楚誰是『話事人』。」Michael表示,鄰近的基督教村落亦不敢招惹真主黨。
雖然Michael每天都會目睹違反《第1701號決議》的行為,如每當有「平民」接近鄰近藍線邊境的以軍設施,他們都會被命令撤軍,只能遠距離觀察;不論來自UNTSO或UNIFIL,聯合國人員嘗試拍攝,就會被居民奪走相機。他與其他士兵也有針對被限制活動的情形上書報告,但上級從未有任何回應,「這只是說明聯合國的無能,是無牙老虎。」
聯合國維和部隊在黎巴嫩的存在,則要追溯至1978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當時黎巴嫩處於內戰陰霾下,聯合國安理會介入,提出《第425號》與《第426號》決議,要求以軍馬上撤出黎巴嫩,並成立臨時部隊,派遣前往黎巴嫩南部地區執行維和任務,當時的受命任務是確保「以色列撤出黎巴嫩、恢復國際間的和平與安全、協助黎巴嫩政府恢復對該地區有效統治」。
▌第1701號決議
駐守近半世紀後,2006年爆發第二次以黎戰事,安理會把原來決議修訂為現在的《第1701號決議》——維和任務擴大至協助黎軍在整個南部進行部署、確保人道援助送抵、保護平民和流離失所者等等,又確切呼籲所有非國家的武裝組織解除武裝。根據UNIFIL年度報告,2024/25年度,軍官人事、行政費用等預算便達5.38億美元,而2006年至今18年間消耗了約91.52億美元,平均下來是每年5.08億美元。近7成聯合國的資源來自各國政府。
「以色列完全支持第1701號決議。」9月25日,以色列新任常駐聯合國代表達農(Danny Danon)在聯合國安理會會議發言時信誓旦旦,但一周後,以軍就在10月1日向黎巴嫩南部發動「有限度、有目標」的地面行動。
面對以真雙方漠視聯合國,美國特使霍克斯坦(Amos Hochstein)10月21日赴貝魯特與黎巴嫩官員舉行會談後,見記者時亦不諱言,「沒有任何人可以回望過去18年,然後說《第1701號決議》有成功實行。」他說,「這必須要改變,因為單單承諾遵行決議是不足夠。」他說,永久結束以黎衝突方案將按《第1701號決議》為框架,但未表明實際內容。
在2006年,聯合國曾以《第1701號決議》化解了以黎戰事,結束長達30多天的交火。18年後,聯合國能否在黎巴嫩政府協助下,再一次避免戰事升級成區域戰呢?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