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先打下了「死星」?美中「太空武器」的攻防競賽

聯合新聞網 徐子軒
「不知道中國、美國,誰先造得出死星?」(設計對白)電影《俠盜一號》劇照。 圖/美...

中國成功發射「嫦娥四號」後,世界除了注目其優越的太空科技,更加熱議:

航太國家是否將迎來太空競爭?

特別是「太空軍事化」議題,這是因為火箭發射既可提供科學研究,也可作為攻擊人造衛星的反衛星導彈(ASAT)。

要知道,衛星對美國的戰爭方式至關重要,從多年前的波灣戰爭,到最近的干預敘利亞,都得依靠衛星作為「指管通資情監偵系統」(C4ISR)的中樞神經。在亞太地區,美軍衛星配合部署在盟國的雷達系統,偵測中國導彈動態,更讓中國如刺在喉。

因此近年來,美中兩國都以反導為名,開發各種可用於太空的武器。那麼,雙方各有甚麼奇招?又是哪國擁有較多優勢呢?

中國成功發射「嫦娥四號」後,「太空軍事化」備受熱議,因為火箭發射既可提供科學研究...

先回顧一下美國的太空武器發展歷程。上世紀雷根政府為了超越蘇聯導彈,研擬出所謂的「星戰計畫」(SDI),嘗試開發太空雷射作為抵禦導彈的方式,但未能成功。

之後,老布希政府將發展目標從雷射轉換到「動能殺傷器」(KKV),這是一種不具彈頭的攔截器,通常附掛於衛星上。例如「精明卵石」(Brilliant Pebbles),可察覺並衝撞摧毀導彈,屬於美國的「全球防禦計畫」(GPALS)。

但佈署太空武器所費不貲,不如常規攔截導彈來得有效。因此除了太空武器外,GPALS也計畫建立一個規模較小的系統,以陸基攔截導彈為主,以防止來自伊朗等國的有限導彈威脅。在此基礎上,柯林頓政府進一步打造「戰區導彈防禦系統」(TMD),將重點置於陸基攔截導彈,而不再提太空武器,只著重於衛星的偵測能力。

接下來歷任美國政府都致力於這類的導彈防禦。像是TMD最廣為人知、旨在防範短中程導彈的薩德(THAAD),其餘如海基神盾系統、愛國者飛彈等,也都是屬於TMD的一環。這些防禦系統由上至下,提供美國與盟國免受對手攻擊,堪稱目前最完整的導彈保護傘。

佈署太空武器所費不貲,不如常規攔截導彈來得有效。從柯林頓政府以後,美國政府都致力...

於此期間,美國政府與軍火商其實並沒有完全放棄太空武器。例如雷神公司經過多次測試,終於在去年成功以大氣層殺傷器(EKV)攔截洲際導彈;雷神也與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波音公司聯手,共同研發多目標殺傷器(MOKV),用於追蹤並擊毀多枚導彈,若測試成功,最快2022年後便可生產並佈署於太空。

需注意的是,美國研發這些可佈署於太空的導彈防禦系統,現階段所針對的,其實是伊朗和朝鮮,因為這兩國的導彈能力有限,以目前的防禦技術較可能成功抵擋。但若遭遇中國或俄國數十至數百枚的洲際導彈,TMD或任何太空武器亦難起作用。真正有效與之抗衡的,終究還是進攻技術——也就是採用洲際導彈對峙——形成具有相互保證毀滅效果的核嚇阻。

但即使是面對朝鮮等少數導彈,防禦系統也非百無一失。由於之前朝鮮頻頻測試導彈,讓美國國會深感威脅,2018年《國防授權法案》中便提到,要撥款開發如「精明卵石」般的攔截器。若要將這些攔截器部署於太空,估計需200到1000億美元(約新台幣6,160億至3兆),這還不包括運營、維持等費用,無疑是非常巨大的支出。更重要的是,學界紛紛提出警示:花了這麼多錢,得到的效果可能相當有限。

《雷神公司的「大氣層殺傷器」成功攔截洲際導彈》

美國國家科學院(NAS)的研究發現,太空防禦的成本高達3000億美元,是導彈防禦的10倍,卻僅可防範朝鮮的少數導彈。學界與官方成本估算的巨大落差,主要來自防禦涵蓋範圍所需的衛星與攔截器數量,NAS得出的結果比官方多出了13到17倍。涵蓋範圍當然是防禦的重點,美國官方的構想可能過於樂觀。

另外,攔截器本身仍有物理限制。當對手發射導彈,攔截器就算成功攔截,攔截網此時也容易出現漏洞,因為衛星並非靜止不動,對手可以立即再發射,透過精準計算穿過攔截網的間隙而摧毀衛星。若要修復漏洞,則需部署備用攔截器,如此一來又會將天文成本再次推高,且也未必來得及補充。

再加上為了攔截導彈,攔截器只能安裝於低空軌道的衛星上,高度約為300到500公里。這種高度可被短中程導彈攻擊,也就是說——假使敵對方先發射相對便宜的短中程導彈,誘導太空攔截器撞擊,跟著便可摧毀衛星。或者,先發射超越攔截器數量的導彈,耗盡攔截器,然後直接發射遠程導彈攻擊衛星,使太空武器形同廢鐵。

美國國家科學院研究發現,太空防禦的成本高達3000億美元,官方則預估為200到1...

由於美軍很大程度依賴太空進行通信與偵測導彈,因此非常憂心中國與俄羅斯日益強大的導彈能力。2007年,中國首次測試ASAT,以SC-19導彈(美國普遍推測,中國未對型號進一步證實)成功地擊落了一顆自己的氣象衛星,於地球軌道上留下了超過3,000塊的碎片,一直飄盪在太空的碎片,在2013年時對俄國衛星造成破壞。

中國擊毀自家衛星的舉動,旋即受到美日俄等國的譴責,中國迫於壓力也宣布不再進行這類測試。但根據「維基解密」的資料顯示,中國多年來一直沒放棄發展ASAT,例如2010年以SC-19導彈成功地攔截了另一顆用以模擬衛星的導彈。

SC-19反衛星導彈據稱配載了「動能攔截器」(類似KKV,為中國自主研發),可以在太空衝撞摧毀衛星。對於外界的質疑,中國官方則一如既往地表示,這是以防禦為主的反導測試,並非針對特定國家的衛星。2013年,中國發射了所謂的探空火箭「動能二號」(DN-2),官方宣稱此舉主要是為了科學調查。但部分美國軍事情報官員並不做如是想。

SC-19能夠達到中地球軌道(MEO,運行於此區的主要為導航衛星),而DN-2則可達到高地球軌道(HEO),這意味——中國已有足夠成熟的反衛星技術,將使美國GPS導航衛星處於危險之中。

美軍很大程度依賴太空進行通信與偵測導彈,因此非常憂心中國與俄羅斯日益強大的導彈能...

到了2014年,中國進行新型的「動能三號」(DN-3)測試,官方仍以反導為說辭,否認目的是ASAT,並強調中國主張「和平利用太空」。反導與ASAT兩者技術可相互通用,除非有相當證據,否則很難論斷。當時執政的歐巴馬政府仍想與中國合作,因此對中國過去幾次測試多所容忍,只是私底下提出抗議,並不願意正面譴責。

在DN-3成功測試後,美國國務院發出聲明,強調這雖是一次非破壞性的測試,但足以破壞穩定。2014年下旬,美國態度更加明確,負責軍備控制的時任助理國務卿羅斯(Frank Rose)在訪中演講時直言,儘管中國宣稱進行的是導彈防禦測試,但他可以保證「這就是ASAT測試」。

同時,羅斯也批評太空越來越受到「不負責任國家」的行為影響,所謂不負責任指的當然是中國的反衛星導彈測試。由於先前中國造成的太空碎片一直無法清除,威脅到太空環境的安全和可持續性。因此美國反對這類測試,並期待與中國繼續對話、解決問題。

羅斯的呼籲顯然沒得到北京回應,接下來的數年,解放軍繼續研發導彈技術。並且,中國應對的目標不只是美國。如「紅旗19」(HQ)導彈就被認為是反制印度「烈火」(Agni)中程導彈,旨在攔截3,000公里以上的導彈。之後中印發生「洞朗對峙事件」,雙方關係急凍,軍備競賽的態勢也益發強烈。

中國應對的目標不只是美國。如「紅旗19」導彈就被認為是反制印度「烈火」中程導彈。...

到了今年年初,印度測試「烈火5型」洲際導彈成功,引來中國批評。不久,中國旋即以DN-3進行反導測試,成功對撞「東風–21」導彈。DN-3也被視為是目前中國最強大的中段殺傷攔截器,可以在大氣層外以高超音速擊中導彈,無疑是美國認定會造成危險的ASAT。

綜上所述可以理解,美中競相發展太空武器,既為獲取國家利益,更代表雙方互相猜疑而進行戰略對抗。對抗的焦點不只是地緣政治經濟、國安軍事層面,也包含國際領導地位與影響力等各層面,可以說是將地面的爭霸延伸到太空。就攻守理論來說,中國的ASAT多了機動性,美國的KKV火力目前顯然還不夠保護眾多衛星,因此中國可說是以逸待勞,享有進攻方的相對優勢。

最後,要注意的是,這場軍備競賽與冷戰的美蘇模式不盡然相同。一來由於中國的口袋遠深於蘇聯,還因為目前美中經貿上仍相互依賴,甚至可以說是「美債保證毀滅」——若中國將持有的美債全部拋售,雙方都將受到毀滅性的打擊。是故,美國希望藉由軍備競賽拖垮中國經濟的陰謀論並不足信,華府真正要的,是北京服膺其霸權體系、遵守遊戲規則,即使在太空也是如此,但這卻是北京亟欲改變的現狀。

美中競相發展太空武器,可以說是將地面的爭霸延伸到太空。華府真正要的,是北京服膺其...

徐子軒

amor fati,覺得魯莽是一生至少一次、誰都不可或缺的美德;amor mundi,相信聰明人為的均衡根本難抵混沌粒沙的傾城。 ▎FB:37°C 的中國。 ▎Vlog:魯賓孫

中國 美國 科技 印度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