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政壇期中考(1):市長到「教育監」的地方選舉
眾所矚目的「川金會」將在6月12日登場,結束後隔天,有另一件將牽動南韓政治版圖變化的大事——也就是四年一度的地方選舉也將揭曉;這不只是各黨基層經營的成果驗收,以及民眾對保守與進步兩陣營的表現評價,更可看作是民心對上任滿1年1個月的文在寅總統,是否願意信賴並給執政黨更多機會的檢視機會。
相較於總統選舉,投票率大多落在70%以上,近年南韓的國會及地方選舉,都呈現投票率偏低的情況,每回都在50到60%間擺盪。而今年,碰上文金會與川金會,大篇幅蓋掉國內各種議題,這次地方選舉的熱度,也比往年冷清許多。
每回地方選舉,南韓民眾都得做出複雜的判斷與抉擇。投票項目上,分為「廣域團體」(一級行政區)和「基礎團體」(二級行政區)——廣域團體指的就是特別市、廣域市及道,相當於首都、直轄市與省;基礎團體則是廣域團體下所設的行政單位,市下面分為區,道下面則分為市或郡,選民得同時選出廣域團體與基礎團體的首長及議員。
相較南韓,雖然台灣總統直選要到1996年才得以落實,但在此前的50多年,仍維持地方自治,縣市長與民代皆由民選產生;而南韓歷經長時間軍事獨裁統治後,直到1991年,才開放基礎團體(二級行政區)首長議員直選,1995年起才同時實施廣域團體(一級行政區)和基礎團體(二級行政區)首長議員民選。
此外,還有另一個台灣沒有的「教育監」選舉。教育監是各廣域團體(一級行政區)的教育廳首長,負責管轄轄下公務員、對地方教育事務予以決策。特別的是,一級行政區設教育監後,二級行政區就不再設有對應的下屬教育部門,而以各地的「教育支援廳」取代。亦即,教育監權力不被分散。
各地教育監屬於內閣次長級,必須具備3年以上的教育經歷(包含在各級學校任教或擔任行政職)。為確保教育中立地位,不受政治勢力主導,出馬教育監者,在登記參選前的1年內,不得加入任何政黨。
南韓各市道的教育監直選,於2010年地方選舉時首次上路,雖然不得歸屬任何政黨,但仍會有一些候選人獲得保守派或進步派的公開推薦,所以開票或是媒體報導時,還是會以「保守」或「進步」來標記。
儘管在2014年地方選舉前,南韓中央選舉管理委員會宣布,就算得到陣營推薦推薦與支持,教育監候選人在競選宣傳,還有媒體報導時,不得標記「保守」或「進步」。但報章在撰寫內容,還有電視台主播在播報選情時,仍常以「保守傾向」或「進步傾向」等字眼,來介紹教育監候選人。
除各市道鄉鎮首長議員和教育監外,跟地方選舉同一天投開票的,還有11席的國會議員「再補闕選舉」,其實就相當於我們稱作的「補選」。
不少閱聽眾看到這詞,應該會不解,既然性質是「補選」,為何還要「多此一舉」加上一個「再」字,容易讓人誤解是舉行「二次補選」。
但實際上,兩者韓語中用詞概念並不同。「再選」指的是原有選區議員,因競選其他職務或轉任中央部門等各種因素而辭職,所實施的重新選舉,比如說A區國會議員出馬角逐家鄉市長而辭去議員職,則A區選舉就稱為「再選舉」。
「補選」則用來指該選區的議員,因涉及賄選等各種不法行為,遭到法院判刑,而喪失當選資格,該選區就得重新舉行一次選舉,決定出新的議員。兩種不同概念的選舉合起來,同時舉行,我們才通稱為「再補選」。但為求簡潔,我們華文圈仍統一以「補選」來稱呼。
與歷屆國會及總統選舉一樣,地方選舉當天, KBS、MBC、SBS等南韓三大無線電視台,都會砸下重金,共同在投票所的50公尺外,設置調查站與工作員,每5位參與投票的行人中,選擇1人參與投票調查。
待晚間6點,投票結束後,南韓「老三台」就會立刻公布全國與各地的出口調查結果。幾次選舉下來,除在數值上會有幾個百分點的誤差,出口民調和開票結果都呈現一致,預測的轉確度極高。
不同於台灣,由於選民人數基盤大,加上各地票匭都會先用卡車運送至全國一級行政區的指定處後,才開始計票,一些偏鄉地區光是運送票匭,可能就得花上一兩個鐘頭,造成南韓開票速度極慢,經常是到午夜後都還沒開完。
但當出口民調預測結果,候選人得票率處於差距極小的緊繃狀態時,在南韓,就必須要守在電視機前盯著開票轉播到最後一刻,才能知道結果。
2010年地方選舉就曾發生,首爾市長一戰,民主黨派出盧武鉉時期的前國務總理韓明淑,對上接棒李明博擔任市長的大國黨(今自由韓國黨)候選人吳世勳。出口民調結果,吳世勳以0.2%的差距險勝韓明淑。
當開票到午夜12點時,韓明淑還以數千票差距贏過吳世勳。但凌晨2點後,吳世勳就逆轉勝過韓明淑,最後以2.6萬票、僅僅0.6%的差距當選市長。
而近年來頗受海外閱聽眾關注的,就是老三台新穎多樣的「對決模式」虛擬報票鏡面。電視台會製作各種不同的動畫情境,候選人則依當下選情的優劣,擺出不同姿勢與表情,呈現出生動樣貌。
這樣的鏡面,最先由MBC於2010年地方選舉開票時設計導入。電視台打破原本只以靜態照片呈現的方式,讓各候選人,在選前進入首爾總部或各地SNG轉播車中的虛擬攝影棚,預錄好各種姿態,以便利用在開票轉播上。
「對決模式」的報票鏡面最初導入時,其實只聚焦在候選人的面部表情與手勢,還沒有太多的背景效果融合,但隨後MBC持續升級質感,而其他電視台見狀也紛紛跟進,於是發展成各台都以炫麗動畫與對決效果來呈現開票過程,並延伸至國會與總統選舉中使用。亦即,地方選舉也同時造就、刺激了南韓電視的競爭與鏡面變革。(...接下篇)。
——▌接續下篇/南韓政壇期中考(2):決戰天龍國...首都圈的對決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