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資餵食:歐盟焦慮中東歐成員國吃裡扒外?
前情提要/中資併購誰來管?老歐洲的「抗龍」逆襲
歐盟監管架構的另一個功能在於防患未然,以因應與中國越走越近的中東歐國家,尤其是————「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CEEC)。
自2008年金融危機、2009年歐債危機後,CEEC受到牽連,再加上全球經濟成長趨緩,更是難以復甦。2012年開始,時任中國總理溫家寶啟動了與CEEC的合作機制,即所謂的「16+1」。由於中東歐國家無論是整體國力或發展潛力,都遜於西歐國家,故被中國視為是進軍歐洲的突破點。
中東歐國家雖不具中國感興趣的技術,但國力相對孱弱且能連結歐盟基礎建設,使部份歐盟人士認為會讓中國有機可趁。像是先前法、德等國針對中國在南海不遵守國際法的擴張行動,企圖以歐盟之名譴責,卻被匈牙利、希臘所阻,中國因素儼然成為歐盟內部的嫌隙。德國外長嘉布瑞爾(Sigmar Gabriel)故而警示,歐盟恐面臨分裂。
此外,歐洲飽受長期衰退與移民問題所苦,各國民粹主義領袖不斷興起,特別是一些CEEC國家,形成所謂「不自由民主」的範例,例如匈牙利總理歐爾班(Viktor Orbán)、捷克總統澤曼(Milos Zeman)等,都是箇中代表。
同時,他們也是疑歐論者,與歐盟常有扞格不入的情事,近來更不斷向中國示好。事實上比起遵循歐盟規範,部分CEEC國家更樂於接受中資。
像是2015年第四次16+1峰會上,中國總理李克強宣布與匈牙利、塞爾維亞分別簽訂了布達佩斯到貝爾格萊德(Budapest-Belgrade)、總長為350公里的鐵路合約。中國承諾,將提供54%、約13億美元的資金與技術,協助這段具有百年歷史的鐵道修繕與升級。
由於匈牙利是歐盟成員,必須符合歐盟關於大型運輸計畫的規定,也就是得透過公開招標程序。然而,鐵路合約內容與簽約過程並未對外公開,引來歐盟的注意。布魯塞爾揚言將發起調查,並審視計畫投資回報的合理性。為符合歐盟規定,匈牙利政府訂於去年11月重新開標,預計到2018年3月才會有結果。
但在塞爾維亞方面,因尚未入盟,無需遵守歐盟法令,已進入施工階段。這條鐵路被中國寄予重望,不只要銜接塞、匈兩國,在中國未來的擘畫裡,更是跨巴爾幹鐵路網的一環。未來中國貨物將從希臘比雷埃夫斯港出發,以鐵路連結到多瑙河三角洲,促進與CEEC更緊密的商業關係。
對於中國藉FDI加大在歐洲的影響力,歐盟基本上不願、也無法明示反對。然而中資不附條件的挹注某些國家,便牴觸了歐盟政策,因為某些國家的改革是由歐盟或以利誘、或以強迫達成。像是為協助西巴爾幹六國入盟的《柏林進程》,今年剛升級為2.0版(Berlin plus),但部份觀察家指出,中國的帶路戰略正在改變歐洲的遊戲規則。
最明顯的例子是塞爾維亞國營企業斯梅代雷沃鋼廠(Smederevo),因長期經營不善,曾以2300萬美元出售給美國鋼鐵聯盟。但2012年後,美國鋼鐵聯盟不敵虧損,用一元的象徵性價格賣還塞國政府。之後歐盟提供資金協助,希望能加速改革。但由於沉痾難起,鋼廠只能選擇破產或再度出售。
就在歐盟傾向破產清算之時,2016年中資介入,以4600萬歐元接手。不過麻煩又隨之而來,因為歐盟正在進行對中國熱軋鋼的傾銷調查,準備加課稅金,也考慮納入斯梅代雷沃。最後歐盟以數量過少為由,決定放塞國一馬,只檢查中國母公司是否有利用該廠轉運鋼鐵出售,足見中國因素正困擾著歐盟。
誠然,近幾年來,中國對CEEC的FDI成長快速。據2016年統計,中資對CEEC有七成集中在三個國家,最多的是匈牙利的三成二,再來是波蘭的近兩成、捷克約一成五。但無論是從FDI的存量或流量來看,中國對這些國家的投資,相較於老歐洲大國只能說微不足道。故歐盟若想從管制資本著手,處理會員立場不一致的問題,乃是緣木求魚。
然而,真正的問題其實是歐盟高層與大國菁英對CEEC的不信任,以及歐盟作為一個準國家、卻無法貫徹意志的尷尬。
前者是指CEEC均是前共產陣營成員,民主化的時間尚短,其制度與公民社會是否能抵禦中國銳實力,仍在未定之天;後者則是指這些歐盟會員國或候選國,對於歐盟試圖以行政手段凌駕國家主權,也有不滿與疑慮。
一些歐盟人士憂心中國會利用巨資,引起歐盟內的矛盾,讓CEEC產生如柬埔寨、寮國之於東南亞國協的效應。如歐盟的共同安全與外交政策要求統一立場,只要有某國反對,即可推翻全體意見。另外絕大部分法令與政策都是特定多數決,CEEC已有11個歐盟會員國,剩下來的多是候選國,只要再拉攏3國,就足以癱瘓決策。
從匈牙利、希臘先前的表現來看,這並非完全不可能。去年3月,匈牙利破壞歐盟簽署聯合聲明,無法以整體、只能以個別國家譴責中國關押人權律師並施以酷刑;6月,希臘阻撓歐盟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批評中國的人權紀錄,致使歐盟首次未能在聯合國最高的人權機構發表聯合聲明。
雖然目前中資與歐盟資金尚無法相提並論,像是捷克、匈牙利等CEEC幾乎都是淨收入國,前者近三年從歐盟拿走約120億歐元、後者約140億。但這些補助資金大概都在2020年後到期,是否會再有新計畫實不樂觀。是故它們兩面壓注,一面利用中資作為與歐盟談判的槓桿,一面利用歐盟身分作為與中國談判的利器。
對此,中國正好藉力使力。在歐盟監管架構草擬過程中,中國透過游說CEEC等國家,削弱了相關法令權限,讓監管架構更形弱化。這種對歐盟分而治之的策略,也是德、法等國與歐盟菁英無法接受的部分。因此可以見到,在草案裡有著強調防堵中國的設計。
像是授權執委會獨立篩選與禁止影響歐盟利益的投資,清單可能包括全歐交通網絡(TEN-T)的投資。一旦監管架構通過,未來中資若想進入歐盟基礎建設,就必須獲得歐盟執委會與協調小組的審核認可,這等於直接對上中國的「一帶一路」,雙方勢必進行更透明、符合歐盟規範的博弈。短期可能不利於CEEC吸引中資的企圖,但長期來看則有利於歐盟的永續發展。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