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的第一發空襲:美軍轟炸敘利亞「復仇」親伊朗民兵?

聯合新聞網 轉角24小時
圖/美國國防部

【2021. 2. 26 美國/伊朗/敘利亞 】

拜登的第一發空襲:美軍轟炸敘利亞「復仇」親伊朗民兵?

「是精準示意?還是雷聲大雨點小?」美國總統拜登25日晚間以「報復警告」為名義,下令美軍對敘利亞東部的軍事目標,發動精準轟炸。目前已知挨轟者,是兩個親伊朗的敘利亞民兵組織,至少造成17死——這也是拜登就職以來,第一次下達的軍事攻擊命令——根據美軍說法,拜登之所以下令空襲親伊朗民兵,為的是要嚇阻並報復自2月15日以來,鄰近駐伊拉克的美軍基地接連三度遭到火箭轟炸,因此美方才決定以「武力表態」的方式,警告涉嫌在幕後遙控襲擊的伊朗政府與其所支持的各路境外民兵——但為什麼美軍在伊拉克被轟炸的帳,卻要報復到敘利亞境內呢?之中所牽扯的,則是投鼠忌器而極度敏感的的中東各國謀算。

「在拜登總統的指示下,美國軍隊25日晚間稍早,以針對敘利亞東部邊境、親伊朗武裝民兵所使用的軍事設施,發動了成功的精準空襲。」在五角大廈的臨時記者會上,美國國防部發言人克比(John Kirby),輕巧地證實了美軍發動的轟炸過程。

克比表示,美軍本回的空襲目標,是活躍於敘利亞-伊拉克邊境、受伊朗革命衛隊扶植的「真主黨旅」(Kata’ib Hezbollah)與「塞義德烈士旅」 (Kata’ib Sayyid al-Shuhada)——根據前線通報,美軍成功地摧毀了他們的邊境基地,並炸死至少17名武裝民兵。

白宮與美軍方面先後向媒體透露:拜登之所以轟炸親伊朗民兵,主要目的是要釋出「有限度的武力警告」,以嚇阻伊朗近期不斷的軍事躁動,包括德黑蘭核子計畫的高調重啟,以及自2月15日開始,美國駐伊拉克的軍事基地與巴格達大使館營區,先後三度遭到「敵意民兵」發射火箭連番砲轟的敵意挑釁。

圖/法新社

美軍在伊拉克的連續遇襲事件,始於2021年2月15日,當時在伊拉克庫德斯坦首府艾比爾(Erbil),駐營於艾比爾國際機場(EBL)的美軍基地,突然遭到多枚火箭轟炸,當場造成1名外籍軍方的民間承包商慘死,包括1名美軍士兵在內的9人受傷。

艾比爾轟炸5天後,巴格達北部的軍事重鎮——巴拉德空軍基地(Balad)的美軍營區——也在2月20日遭到4枚火箭攻擊,已知1名民間承包商受傷,但國籍與身分不詳。目前已移交回給伊拉克的巴拉德空軍基地,是伊拉克F-16戰鬥機部隊的戰訓大本營,因此該地才會駐有不少美軍教官、戰術顧問與民間承包商,以支持這批伊拉克菁英部隊的接機演訓。

巴拉德事件48小時後,美國駐伊拉克大使館所在的巴格達「綠區」(Green Zone),也在2月22日遭到不明砲火轟炸。接二連三的針對性攻擊,自此終於讓美國按捺不住,除了將犯案矛頭指向「伊朗授意的敵意試探」外,最終更由拜登親自拍板定案、授權中東美軍出擊。

「美軍的空襲行動,為的是釋出一個明確的『武力訊號』,其目的是明白威嚇,但並不一定代表有意圖要升級與伊朗的軍事衝突。」

在國防部記者會後,華府內部也授權美軍將領以「不具名」的形式,向各大國際媒體「補充說明」,其積極表態的作法雖然頗為刻意,但也明示著拜登政府在中東對策上的步步為營,近似於投鼠忌器。

巴拉德空軍基地,是伊拉克F-16戰鬥機部隊的戰訓大本營,因此該地才會駐有不少美軍...

拜登轟炸敘利亞的命令,在新聞曝光後留下了許多「微妙的疑點」,像是:(1)轟炸的選擇對象,為什麼特別是真主黨旅與塞義德烈士旅?(2)美軍如何保證伊朗革命衛隊,能精準讀懂這份「武力恫嚇」而不至於熱戰升溫?(3)冤有頭債有主,為什麼美軍在伊拉克挨揍的砲彈,作為「復仇」的空襲竟卻落到了敘利亞頭上?

以敘利亞什葉派阿拉伯人為主要力量的真主黨旅與塞義德烈士旅,過去曾是同屬一脈的分支部隊。兩支部隊之所以成立、並活躍於伊拉克-敘利亞邊境,主要是在2003年英美聯軍入侵伊拉克、引爆長年內戰化的「伊拉克戰爭」後,伊朗革命衛隊才見縫插針,與敘利亞的阿薩德政權共同扶持了這批遊走於兩國國境的「代理人軍團」。

這批親伊朗民兵,在2011年開打的敘利亞內戰中,成為了支援阿薩德政府軍「確保東線補給順暢」的關鍵支持者,其所掌握的物資與軍援通道,為阿薩德大批地運來了來自伊朗與伊拉克的「戰爭補給」;而到了2014年,ISIS閃電崛起,以秋風掃落葉之姿橫掃伊拉克、擊潰中央軍之際,真主黨旅與塞義德烈士旅又跟著伊朗革命衛隊的「動員號召」,大舉開進伊拉克加入組成了「人民動員軍」(PMF,受伊朗支持與指揮的反ISIS民兵-軍閥同盟,但在反恐成功後卻擁兵自重)。

然而這兩支民兵部隊雖然遊走邊境,但其動向與組織成員卻不斷分裂、重組,特別在2020年1月,美軍於巴格達擊殺了伊朗革命衛隊的靈魂人物——蘇萊曼尼少將(Qassem Soleimani)——後,真主黨旅與塞義德烈士旅與伊朗的「上下關係」就變得更為疏遠模糊,甚至已不足認定是「直接受伊朗指揮」的民兵部隊。

圖/路透社

「我們轟炸了誰可能不是重點...重點是我們轟炸了哪裡?」

美軍方面向《金融時報》表示:雖然美軍轟炸的對象,不完全是伊朗麾下的「親兵」、也沒有公開承認襲擊美軍,但革命衛隊素來習慣於成立「空殼單位」來承擔戰爭責任,因此在報復判斷中,美國才索性擴大解釋「親伊朗民兵」的責任定義,並主轟敘利亞-伊拉克的戰爭補給線據點,以破壞伊朗介入敘利亞內戰的「代理人戰爭補給線」作為對稱卻不直接的報復示意。

但冤有頭債有主,美軍為什麼不直接轟炸伊拉克、追殺其境內的「犯案民兵」呢?對此,《路透社》、《華盛頓郵報》與卡達《半島電視台》都得到了相同的內部說法——因為拜登不刺激伊拉克政局,不願意讓政權不穩的伊拉克中央政府難堪。

在2020年1月的蘇萊曼尼擊殺事件後,伊拉克境內的親伊朗民兵就曾以「美軍侵犯伊拉克主權」為由,除了不斷發動火箭轟炸外,更大力鼓動示威者圍攻美國大使館,甚至逼迫中央政府公開要求「美軍全數撤離」——相關衝突,雖然後來因為疫情嚴重與外交斡旋後,被美國以「搓湯圓」的方式給壓下鋒頭,但動盪而充滿不信任的兩國關係,卻也讓美國軍方學到了教訓。

報導認為,伊拉克中央政府本就因為貪腐、行政無能、防疫不力而遭到民怨的強力壓力;同時因為疫情推遲的各地省長選舉,也可能在2021年秋季與國會大選同期開選——因此,拜登政府儘管頗有意見,但在敏感時刻也不願意讓現任總理卡迪米(Mustafa Al-Kadhimi)難堪,因此「用開刀敘利亞取代轟炸伊拉克」,也成為各方權衡後,後遺症最低的選項之一。

圖/美國國防部

過去24小時 美國 敘利亞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