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角封面: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新館主
【2017.07.10-07.14 英國倫敦/一周封面】 轉角封面: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新館主
你有去過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或看過電影《博物館驚魂夜3》嗎?如果有,那一定對館內中庭大廳上,那具高大的恐龍化石——「Dippy」(梁龍 Diplodocus 的暱稱,當然你也可以翻成「小梁」)——有些印象;然而這個星期,Dippy卻正式卸下了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館主」身份,並把大廳展區的位置,交給了圖片中的這具「藍鯨骨架」。
「我們會很想念Dippy的,畢竟日子久了你與這些標本之間也會有所羈絆。而它又是如此代表性,對於大家來說都是回憶與故事感情。」
博物館的保育生物系主任柯尼什(Lorraine Cornish)對《衛報》表示,Dippy來到英國已有百年歷史,自1979年來也一直是博物館大廳的主角,並成為學校校外教學、課程參觀、觀光旅行、甚至婚紗攝影的重要景點,串起了英國人好幾個世代的博物館記憶。
然而Dippy作為鎮館之寶的存在,對自然歷史博物館來說,卻有那麼一點尷尬——因為Dippy並不是「真的」恐龍,它只是一具還原度很高的樹脂複製品。
博物館表示,Dippy的原型其實是一具在美國出土的梁龍化石。在1899年,一名鐵道工人在懷俄明州發現了它,之後才被蘇格蘭裔的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Andrew Carnegie)買下收藏。幾年過後,當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訪問美國時,也在卡內基的家裡被這句完整度極高的梁龍化石所震懾,於是卡內基才大方送給英國一具「1:1複製品」,並於1905年存放到倫敦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內。
在英國展出的這具複製品,很快地引起各界轟動,並因大眾文化的歡迎而得到了「Dippy」這一親切的小名。不過Dippy的存在,雖然為博物館的科普推廣打響了名氣,但複製品畢竟是複製品,就算工法多麼精細,Dippy也無法真正代表「自然」或「歷史」。因此,在長期的討論下,博物館方面才決定讓Dippy「退休」。
Dippy退休後,將巡迴全國與英國的大家一一道別;而自然歷史博物館主展區的位置,自本周五起,也將由一副巨大的藍鯨骨架(她暫時還沒取暱稱,就叫小藍吧!)補上。
這具25公尺長的藍鯨骨架,是由一條1891年擱淺在愛爾蘭海岸的母鯨所製成。館方表示,新展區的鋪陳將主打「生態保育」的故事,而最為世界上最大動物的藍鯨,其族群見證的故事,更才是屬於當代的自然歷史。
博物館館長迪克森爵士(Sir Michael Dixon)表示,在這條母鯨出生時,全世界的藍鯨族群仍有25萬之譜;但一個世紀後,人類捕鯨業的濫捕濫殺,幾乎逼得藍鯨絕種,到了1966年國際社會達成保育共識前,全世界剩下的藍鯨可能不到千條。
「幸好再禁捕復育之後,藍鯨的族群數量又重回了2萬條左右,並正朝安全數量緩步邁進...我想這是一個很令人驚奇的故事,並證明了人類是如何能影響自然的永續性——而這樣的故事,正是當下的我們迫切所需的典範。」
▌更多第一手國際新聞:• 〈轉角國際〉
|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