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來自安寧病房的信:在有限的最後時日,和家人共築《完美的一天》

圖/《完美的一天》劇照

在日復一日的城市節奏裡,死亡往往是被隱而不談的話題。但在某些地方,死亡不是抽象且遙不可及的概念,而是切身的現實。紀錄片《完美的一天》(𝐀 𝐏𝐞𝐫𝐟𝐞𝐜𝐭 𝐃𝐚𝐲)帶我們走進韓國京畿道龍仁市的一間安寧病房,透過五個月的長期拍攝,凝視一群即將離開的人,以及陪伴他們走完最後一段路的醫療人員、志工與家屬。這不僅是一部關於死亡的電影,更是一部關於如何「活到最後一刻」的電影。

在生命的盡頭,什麼才是我們人類最需要的?又是什麼,讓人在面對死亡時仍能保有人性?《完美的一天》由導演 CHAE Rada 與 EBS 紀錄片團隊共同完成。從 2023 年春天到秋天,他們長駐於安寧病房,觀察並記錄那裡的日常。這段長達五個月的拍攝,遠超過韓國法律所允許的「60 天安寧住院上限」。因此,鏡頭不僅追隨單一個案,而是見證了一批又一批病人的進出與離別。

安寧病房常被外界誤解為「放棄治療」的場所。然而在這裡,病人並不是被拋下不管,而是被安置在一個強調尊嚴與舒適的「最後之家」。真正關注焦點是不再追求延命的可能,而是協助病人減輕症狀帶來的痛苦、維持生活品質,並讓家屬有機會說出那些平日難以啟齒的話語。在這裡,「完美」並非指沒有遺憾,而是指在有限的日子裡,安穩、舒適、被愛地生活,而這就是一種難得的「完美」。

影片沒有鋪張的煽情,而是透過靜靜的凝視,呈現安寧病房中那些日常片刻:家屬低語的告白、社工師握住病人的手、全體醫療人員的祝福和吟唱祈禱。這些影像提醒我們,死亡並非終結,而是人生必經的歷程。我們或許無法決定生命的長度,但能決定最後的姿態。

圖/《完美的一天》劇照

不同的期待,不同的掙扎

在安寧病房裡,病人與家屬經常仍對「後續治療」抱持不同想法。有人仍希望積極延續治療,期待奇蹟;有人則希望親人能安穩走完最後一程。醫護人員指出,安寧療護的前提,是病人與家屬能共同接受「疾病已無法痊癒」的現實。唯有如此,安寧的照護才可能展開。

安寧病房的目的有兩個:第一,是減輕症狀與疼痛,讓病人能保有生活品質;第二,則是陪伴病人與家屬逐漸接受命運的安排。這兩者交織著悲傷與希望,也構成了片中最動人而糾結的矛盾。

日常的重量

許多病人在末期階段無法進食,只能喝水、依賴營養針劑維生,對「沒有未來感」的恐懼與痛苦油然而生。即使醫護人員不斷鼓勵,他們仍會焦急追問:「只要我努力,病情還有機會好轉嗎?」然而,現實的答案卻只能是殘酷的「不可能」。這種直白,既令人心碎,也顯示安寧療護的真實:它不是粉飾希望,而是真誠陪伴。

然而,正是在這些細微的照顧裡,人性的溫度得以顯現。護理師會依照病人的狀況,特製適口的飲食,即便只是能多嚐一口食物,也足以讓病人露出久違的笑容;社工師與靈性療癒師則陪伴病人聊起生命中快樂的記憶,或一同進行過去喜愛的小事,如唱歌、下棋。當笑聲再次出現在病床邊,死亡不再只是終點,而是生命最後的修復。

圖/《完美的一天》劇照

圖/《完美的一天》劇照

病房裡的「完美」

《完美的一天》選擇以紀錄片最真實的凝視,捕捉病房裡那些不易察覺卻極為珍貴的瞬間:護理師握住病人的手,家屬低聲在病人耳邊說話陪伴,志工協助洗澡、擦澡的辛勞和帶給病人的輕鬆與感動。這些片刻共同構築了一種「完美」——不是毫無遺憾,而是在有限日子裡,仍能與所愛的人共度時光、能回到生命的初始,和自己好好的連結。影片也讓人意識到,安寧不是消極的等待,而是一種積極的活法。正如醫療團隊所言,安寧療護不是放棄,而是把焦點從延命轉向「如何讓最後的日子有價值」。

觀眾在觀影過程中,或許會流淚,但更多時候是含著微笑。因為我們看見的不只是病痛,而是「活到最後一刻」的力量。《完美的一天》不僅是臨終紀錄,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提問:在現代醫療體系下,我們如何看待死亡?我們能否重新定義「善終」?這部作品溫柔卻直白地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會有那麼一天,而所謂的「完美」,其實來自於與愛的人共度的平凡時光;更是與自己重新連結,回到內心的寧靜,以無懼與安然的姿態走向終點。《完美的一天》透過五個月的凝視告訴我們,死亡不是醫療的失敗,而是生命必經的旅程:真正的課題,是如何讓這段路少一些痛苦,多一些安然。

為什麼要看《完美的一天》?

這不是一部輕鬆的作品,它迫使觀眾直面死亡。但正因如此,它彌足珍貴。觀眾或許會在觀影時落淚,但也會被片中病人終於吃到自己喜愛的韓國糕點時而觸動,因為死亡並不總是冰冷的,它也可以充滿愛與回憶。

《完美的一天》是一封來自病房的信,提醒我們:死亡不只是「他人的故事」,而是所有人共同的終點。與其將它視為恐懼,不如提前思考,當那一天來臨,我們希望如何與愛的人相伴、我們如何好好地走完這人生最後一哩路?或許正如片名所言,所謂「完美的一天」,並不是毫無痛苦的一天,而是能帶著愛與尊嚴,安然告別的一天。

世界公視大展精選:𝟏𝟎/𝟏中午𝟏𝟐點起,在𝗞𝗞𝗧𝗜𝗫開放線上索票【台中場】11/08-11/09 臺灣大道市政大樓集會堂、【台北場】12/19-12/21 中油大樓國光廳

2025世界公視大展精選官網連結

推薦閱讀

  • 《我的怕水老爸》:在阿茲海默症的失序與崩塌之中,愛如何繼續被實踐?

  • 關鍵字
    # 深度專欄

    上一篇

    《我的怕水老爸》:在阿茲海默症的失序與崩塌之中,愛如何繼續被實踐?

    作者文章

    一封來自安寧病房的信:在有限的最後時日,和家人共築《完美的一天》

    一封來自安寧病房的信:在有限的最後時日,和家人共築《完美的一天》

    《我的怕水老爸》:在阿茲海默症的失序與崩塌之中,愛如何繼續被實踐?

    《我的怕水老爸》:在阿茲海默症的失序與崩塌之中,愛如何繼續被實踐?

    財務創傷的代間傳遞:家庭和社會制度改變「看待錢」的方式,加劇經濟焦慮循環

    財務創傷的代間傳遞:家庭和社會制度改變「看待錢」的方式,加劇經濟焦慮循環

    錢的事長大再學就好?美國「我的教室經濟」開啟孩子的財務教育

    錢的事長大再學就好?美國「我的教室經濟」開啟孩子的財務教育

    金錢是選擇與責任:烘培、種植到小型創業,美國親子共學的財商與投資啟蒙

    金錢是選擇與責任:烘培、種植到小型創業,美國親子共學的財商與投資啟蒙

    「財務創傷」讓你擔心睡公園?如何讓心理在經濟戰爭中免於震盪

    「財務創傷」讓你擔心睡公園?如何讓心理在經濟戰爭中免於震盪

    最新文章

    一封來自安寧病房的信:在有限的最後時日,和家人共築《完美的一天》

    一封來自安寧病房的信:在有限的最後時日,和家人共築《完美的一天》

    《我的怕水老爸》:在阿茲海默症的失序與崩塌之中,愛如何繼續被實踐?

    《我的怕水老爸》:在阿茲海默症的失序與崩塌之中,愛如何繼續被實踐?

    為一個和好的世界成為酵母:評《教宗良十四世:從芝加哥、秘魯到羅馬聖座》

    為一個和好的世界成為酵母:評《教宗良十四世:從芝加哥、秘魯到羅馬聖座》

    聽不懂就會死:當災難發生時,如何保障民眾避難的「災害語言權」

    聽不懂就會死:當災難發生時,如何保障民眾避難的「災害語言權」

    音樂、生活與健康:訪談華裔音樂家陳瑞斌,疫情後更可貴的音樂價值

    音樂、生活與健康:訪談華裔音樂家陳瑞斌,疫情後更可貴的音樂價值

    「複製人器官農場」科幻小史:從勒曼醫院到海爾森校園,老梗的永恆新意

    「複製人器官農場」科幻小史:從勒曼醫院到海爾森校園,老梗的永恆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