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靠美國,發財靠中國:澳洲守得住「南太平洋後院」?
在滕博爾政府執政時期,中國政府對坎培拉向北京拉起的法律防線頗感憤怒,先是呼籲澳洲「要放棄冷戰思維,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合作交流」。外交部官員又嚴詞批評滕博爾政府推動《外國影響力透明化計劃法》(FITS)等立法,乃是對中國存有偏見,毒害了中澳關係。雙方因此陷入冰凍期,高層領袖也暫停往來。
去年G20峰會,時任澳洲外長的畢紹普(Julie Bishop)與中國外長王毅都出席了會議,兩人趁機商談。原本畢紹普預期雙方有望融冰,但王毅顯然並無此意。據媒體揭露,王毅對畢曉普提出警示,強調如果想要中澳關係重回正軌,就得脫掉有色眼鏡,從積極的角度看待中國的發展。
王毅所說的有色眼鏡,不只是針對滕博爾政府的立法行為,更在於回覆先前畢紹普曾批評「中國缺乏民主」之說。事實上,對習政權來說真正構成威脅的,絕非澳洲國內法令,而是澳洲以民主為號召,企圖強化印太國家的連結以排拒中國。
為了對抗中國在太平洋日益增長的影響力,澳洲陸續加強與該地區國家的援助與合作。像是去年澳洲與索羅門群島、巴布亞紐幾內亞簽署協議,在三個國家之間提供水底網路電纜系統,不料巴國後來卻決定轉向華為。跟著澳洲又承諾於帛琉、馬紹爾群島等地設立外交辦事處,希冀加強地區防務合作。
目前,澳洲與巴布亞紐幾內亞簽署了諒解備忘錄(MOU),將重新開發馬努斯島上的隆布魯(Lombrum)聯合海軍基地。這項MOU是為培訓澳巴兩國聯合軍事訓練、加強巴國軍隊保護邊界和海洋資源的能力,並發展基地建設。據傳美國也有意參與,將來可能演變成三國防務機制。
此外,媒體也傳出,澳洲將向巴國進行定期軍隊輪調。這起源於2018年巴國舉辦APEC峰會時,由於缺乏世界級的維安能力,不得不向澳洲求援,由澳國軍隊負責警備行動。峰會結束後,儘管花費不貲,坎培拉仍決定要進一步支持巴國防務——因為如果澳洲不扛起責任,已與巴國存在軍事合作的中國,恐隨時準備介入。
坎培拉之所以會高度警惕,是因為中國似乎加快了在南太平洋建立戰略樞紐港的腳步。這些港口包括巴國的莫爾茲比(Moresby)港、薩摩亞的阿皮亞(Apia)港、斐濟的蘇瓦(Suva)、萬那杜的盧甘維爾(Luganville)港等,都具有軍事價值,也是中國所謂「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據點。
如去年有謠傳指出,中國和萬那杜正在協議建立永久軍事基地。由於萬那杜欠下中國鉅額外債,依照斯里蘭卡的前例很有可能以港抵債。如果中國談判成功,那麼此基地將非常靠近澳洲,使中國能更輕易的向太平洋投入軍事力量,並顛覆該地區長期的戰略平衡,增加美中對抗的風險。
不過這項消息旋即遭萬中兩國否認,更被駁斥為假新聞,迄今沒有其他證據能揭露兩國的軍事協議。有論者猜測,這可能是坎培拉的外交手法,藉此向中國與萬那杜發出訊號,表明澳洲的戰略利益,不容許中國在此建立基地。同時,這也反映了坎培拉對中國影響力的憂心,因為此區域多數國家都有鉅額的中國貸款。
然而,不可諱言的是,不止其他印太國家,澳洲本身亦對中國有著經濟上的依賴。比如2016至17年,澳洲向中國出口的商品和服務價值為1,104億澳元,占出口總額近30%。相較之下,出口美國只有208億,僅占5.6%。澳洲出口最多是鐵礦與煤,這兩者也多是以中國為目的地,這就給了中國操作槓桿,作為制裁的武器。
比如今年年初,中國大連減緩澳洲煤炭的進口速度,據傳可能與澳洲封殺華為有關。儘管中國外交部嚴詞否認,強調這是當地海關的檢查措施,但一般正常檢查時間大約是5到20天,對澳洲卻拉長到40天,甚至有預測要三個月之久,明顯有其他因素作祟。
中國的進口商亦紛紛轉向俄羅斯與蒙古採購,避免遭受池魚之殃,進一步損及澳洲的出口。雖然目前從大連進口的澳洲煤炭數量已不多,但冗長的檢查時間只會使等候的船隻越來越多,北京想傳達的訊息相當明顯——對坎培拉略施小懲,做為報復。可以想見,在今年選後,若坎培拉對中政策不變,應會有升級的行動。
去年年中滕博爾政府下台,財政部長莫里森(Scott Morrison)獲選為新總理。莫里森對中國的態度則偏向實用主義。像是在2016年,他曾經以國家安全為由,禁止中國國家電力公司與香港長江基建,競購新南威爾士州的電力公司;然而為權衡地方發展,莫里森也曾批准澳洲最大的乳牛養殖公司出售給中國企業。
雖然不似滕博爾的強硬立場,但莫里森上台後,旋即宣布決定禁止華為和中興通訊參與5G網路建設,明顯承繼前任路線。這引來華為與中國外交部的批評,呼籲莫里森政府放棄意識形態的偏見,中國代表也在WTO會議上表示澳洲禁止之舉有歧視性,對莫里森政府施壓。
如今,澳洲正準備迎來聯邦大選,執政黨民調呈落後趨勢,不過兩大黨的民調接近,鹿死誰手猶未可知,但已可見中國因素在這場選舉中發酵,更深入澳洲政治。在聯邦層次,自由黨與工黨的對中政策其實差異不大。自由黨的滕博爾政府(與接任的莫里森政府)認知到亞太,乃至於全球地緣政治,將因美中實力不斷拉近,產生前所未有的變化。
且由於美國逐漸趨向孤立(如川普政府的「美國優先」政策),對國際體系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美國是否續留亞太,確保地區權力平衡?坎培拉已沒有把握。若美國與中國因權力轉移而發生衝突,澳洲勢必難以置身事外、全身而退。
對此,過去的滕博爾政府希望透過印太民主國家的合作——也就是美澳印日四國聯手——共同抑制中國的修正主義傾向。更重要的是,在可預見的未來,美國仍將會是澳洲安全的基石,國防絕對仍得靠美國。
莫里森政府蕭規曹隨,在某次演講中莫里森曾進一步表示:中國透過挑戰美國利益的方式,改變權力平衡,美中將不可避免走向更高程度戰略競爭。除了上述四國合作外,更要聯合東協、紐西蘭、南太平洋島國等具有「共同價值觀」的國家,以集體力量維護國際規則,才能真正帶來和平與繁榮。
在工黨方面,作為影子內閣領袖、同時也是莫里森此次選戰大敵的索頓(Bill Shorten)也表示,與美國的聯盟是澳洲外交政策的支柱,但澳洲的利益顯然不同於美國的利益,面對雙方歧見時,工黨會堅持以澳洲的聲音表達差異。就如同伊拉克戰爭,工黨持反對意見,仍無損於澳美關係的密切。
至於中國,索頓強調中國的發展使澳洲受惠,其投資與貿易關係也相當重要。然而中國的黨國體制與澳洲不同,制度和價值觀的差異必然影響雙方的互動,但工黨若執政,不會先將中國預設為戰略威脅,而是會依照中國的行為與澳洲的國家利益進行應對。
如此不難了解,大選過後無論是何黨執政,坎培拉的外交方針應不會有巨大變化。面對充滿風險的未來,澳洲只能繼續多面下注,一方面強化國防與美國協作、一方面促進經濟與中國共榮,還得和各方保持聯繫,守護既有國際體系。這些目標看來都不太容易達成,但卻已是澳洲無可避免的挑戰。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