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瓦格納集團的兵變收場:「叛國英雄」錯愕結局,與俄國民心思變?

2023/06/26 轉角24小時

羅斯托夫民眾與普里格津自拍合影。 圖/美聯社
羅斯托夫民眾與普里格津自拍合影。 圖/美聯社

【2023. 6. 26 俄羅斯

瓦格納集團的兵變收場:「叛國英雄」錯愕結局,與俄國民心思變?

「瓦格納的阿兵哥回家了...留下滿心期待又失望的人們?」傭兵組織瓦格納集團的「武裝叛變」行動在短短兩日之內發起又終結,6月25日瓦格納集團停止朝莫斯科進軍後撤出,領導人普里格津(Yevgeny Prigozhin)也轉往白俄羅斯。然而瓦格納短暫的進軍,卻在羅斯托夫受到民眾熱烈歡迎,當地居民不僅以歡呼迎接、為瓦格納士兵提供食物飲水,在部隊撤離之時,也有大量民眾與士兵擊掌擁抱——為何當地居民會對瓦格納集團表現出與俄國政府截然相反的態度與觀感?而「虛驚一場」的莫斯科,今天26日星期一仍維持警戒狀態,市長持續呼籲民眾不要出門。

普里格津6月23日突發宣告要「全力推翻俄國軍方高層」之後,揮軍朝向莫斯科,6月24日占領俄羅斯南部軍事指揮部所在地頓河畔羅斯托夫(Rostov-na-Donu)、以及再往北的另一要地沃羅涅日(Voronezh)。原本陷入緊張的俄羅斯國內情勢卻在短短一日內翻轉。

24日當晚普里格津表示,在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Nikolai Lukashenko)斡旋下,瓦格納集團與俄羅斯總統普丁達成協議,俄羅斯撤銷對普里格津的刑事指控、承諾不追究參與「武裝叛變」的士兵,而普里格津則下令撤離羅斯托夫和沃羅涅日,以及他本人將前往白俄羅斯。

 圖/美聯社
圖/美聯社

 圖/美聯社
圖/美聯社

 圖/美聯社
圖/美聯社

隨著協議達成、局勢扭轉,瓦格納集團從24日晚間至25日陸續撤出羅斯托夫和沃羅涅日,而微妙的是,當地的居民對於瓦格納集團的到來,卻展現了熱情歡迎,相較克里姆林宮在瓦格納集團突起進攻後,指控其叛亂、普丁更在莫斯科時間24日發表全國電視廣播,直指「我們現在面臨叛國行為」,羅斯托夫居民的態度堪稱與官方截然相反。

根據俄羅斯官媒《俄新社》(RIA Novosti)發布的影片,在25日瓦格納士兵準備離開羅斯托夫時,不少當地居民與士兵們擊掌、擁抱致意,並高呼「瓦格納!瓦格納!瓦格納!」表達支持。

事實上,根據《衛報》、《華爾街日報》、《Politico》等外媒報導,瓦格納集團佔領羅斯托夫的過程中,沒有遭遇任何實際抵抗、沒有耗費一兵一卒,當地人更在接受《衛報》訪問時,直言不諱表示「歡迎瓦格納集團到來。」

一名36歲的居民葉夫根尼(Evgeny)表示自己支持烏俄戰爭、開戰後持續參與募資,以向烏克蘭的俄羅斯佔領區運送物資,他對瓦格納集團的佔領,欣喜表示:

「我們終於可以歡迎他們回家了...我希望他能贏。」

 圖/歐新社
圖/歐新社

 圖/法新社
圖/法新社

《華爾街日報》也報導,雖然羅斯托夫市政府呼籲居民留在家中以策安全,但當地媒體報導,在24日仍有許多人因擔憂佔領情況會影響物資供應,而出門搶購食品,另外當日也有眾多居民在街道上與瓦格納的士兵合影、表達支持,士兵的手臂上有瓦格納集團的標誌或是纏著膠帶,也有士兵向民眾發放部隊的旗幟。

除了口頭支持之外,還有部分羅斯托夫的居民向瓦格納士兵分發零食和飲水、向士兵高呼:「希望你們能得到正義伸張!」、「祝你好運!」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25日瓦格納集團撤出數小時之後,俄羅斯警察部隊取而代之進入羅斯托夫,居民則對警察到來表示憤怒,怒罵:「叛徒!」、「可恥!」

為何羅斯托夫居民會對待瓦格納集團如此友好、與官方的反應近乎截然相反?

 圖/美聯社
圖/美聯社

羅斯托夫民眾與瓦格納士兵合影。 圖/美聯社
羅斯托夫民眾與瓦格納士兵合影。 圖/美聯社

《衛報》引述智庫卡內基俄羅斯歐亞中心(Carnegie Russia Eurasia Center)駐莫斯科研究員科列斯尼科夫(Andrei Kolesnikov),指出:「普丁害怕普里格津,但是一般民眾很明顯不怕他...民眾對普里格津和他的士兵確實很感興趣。」

科列斯尼科夫分析,羅斯托夫居民對瓦格納集團的反應表明,普里格津「向當權者說真話」、「反菁英」的形象成功引起俄羅斯人的共鳴——自2022年末以來,俄軍在烏俄戰場連遭反攻、烏軍收回哈爾科夫和赫爾松,俄羅斯近期唯一的戰績只有瓦格納集團攻克巴赫穆特,如今對於俄軍入侵行動膠著而感到不滿的俄羅斯人,便轉向支持普里格津。

科列斯尼科夫如此形容:

「這個國家渴望改變,對一些人來說,普里格津可能可以是普丁的替代者。」

值得注意的是,在俄羅斯的政治環境下,羅斯托夫居民對普里格津的公開支持,亦有可能在事後被視為對俄羅斯當局的異議並導致長期監禁,但羅斯托夫居民卻依然直白表述。

瓦格納士兵在羅淤托夫街頭發旗幟。 圖/法新社
瓦格納士兵在羅淤托夫街頭發旗幟。 圖/法新社

羅斯托夫民眾與瓦格納士兵。 圖/法新社
羅斯托夫民眾與瓦格納士兵。 圖/法新社

 圖/法新社
圖/法新社

瓦格納集團始終否認自己「發動武裝叛變」,僅表示想要改變俄國軍方高層、也無意反對普丁本人,而在羅斯托夫,瓦格納士兵也正是如此向居民表示:「多少人英勇犧牲...但國防部不支持他們、不支持我們,我們來這裡是為了正義...國防部一直表現得好像他們有在做事,但如果他們真的有做事,我們早就在基輔了。」

《華爾街日報》另指出,烏俄戰爭加上西方制裁,使得俄羅斯生活水準大幅下滑——在遠離莫斯科、聖彼得堡等主要大城的區域,尤其受害嚴重,普里格津對外的說法,除了瞄準批評俄羅斯軍方未能提供足夠的戰場支持外,也利用生活落差這一點來批評普丁身邊的核心圈子。《華爾街日報》即報導,有一名羅斯托夫男子向瓦格納士兵叫喊:

「所有州政府官員都是小偷,但瓦格納已經站出來制止這種行為,兄弟們,堅持下去!」

相比民眾反應,地方官員則無一人表達支持瓦格納集團,羅斯托夫州長戈盧別夫(Vasily Golubev)便在Telegram表示支持普丁,他警告俄羅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曾陷分裂和內戰,他寫下:「在俄羅斯歷史上,他們曾多次試圖分裂我們的社會並煽動內戰,我們不能讓這種事再次發生。羅斯托夫與總統同在!」

隨著瓦格納集團的行動閃電開展又閃電結束,之後普里格津和瓦格納的命運如何尚屬未知,但從羅斯托夫居民的反應,似可看出在克里姆林宮大力鼓吹下,高度支持烏俄戰爭的民意,隨戰事膠著,對俄羅斯政府的態度,也產生了變化。

而俄羅斯首都莫斯科自普里格津發動「武裝叛變」之後,已宣告進入警戒狀態,莫斯科市長索比亞寧(Sergey Sobyanin)亦在Telegram上宣布週一(6月26日)為「非工作日」,並呼籲民眾儘量不要出門。

 圖/法新社
圖/法新社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推薦閱讀

#Breaking:瓦格納集團「武裝叛變」?部隊已開入俄南部城市,目標推翻俄軍高層

瓦格納集團的兇殘之路:被普丁犧牲的送死傭兵?國際能否制裁打擊?

作者文章

廣東梅州災區。 圖/法新社

中國華南極端暴雨:廣東梅州萬人疏散、至少47人死,損失58億人民幣

2024/06/24
波音737 Max型號客機已經多次發生意外。圖為波音737 MAX 7客機。 圖...

來路不明的鈦:波音、空巴使用中國公司「偽造文件」的鈦材,FAA調查中

2024/06/19
現年36歲的黃雪琴是一名獨立記者,曾任職於中國官媒《中新社》,後續又到《新快報》...

身為記者,不是犯罪:中國#MeToo推手、獨立記者黃雪琴被判刑5年

2024/06/17
白線斑蚊(又名亞洲虎蚊)已在歐洲北部落腳,氣候變遷造成的均溫升高可能是病媒蚊肆虐...

歐洲的登革熱危機:氣候暖化造成疫情升溫,法國面臨奧運防蚊難關

2024/06/12
巴黎共和廣場,在歐洲議會選舉結束、馬克宏宣告解散國會後,有大批民眾在共和廣場抗議...

2024歐洲議會大選:極右派勢力擴張,法國馬克宏敗選「解散國會」的政治豪賭

2024/06/11
輝達公司市值5日突破3兆美元大關。圖為執行長黃仁勳6月2日於台北展示NVIDIA...

AI前景無可限量?輝達市值突破3兆美元,成為全球第二大公司

2024/06/06

最新文章

維基解密創辦人朱利安亞桑傑(Julian Assange)在6月26日抵達美屬北...

【Daily Podcast】烏俄情勢:美俄雙方國防部長重新通話/維基解密創辦人亞桑傑認罪,結束14年司法纏鬥獲自由

2024/06/26
南韓京畿道華城市的Aricell鋰亞電池製造工廠在6月24日發生大火。目前已知有...

【Daily Podcast】南韓鋰亞電池工廠大火,已至少22人死亡/印度德里極端高溫/麥加朝覲千人因酷暑身亡

2024/06/25
廣東梅州災區。 圖/法新社

中國華南極端暴雨:廣東梅州萬人疏散、至少47人死,損失58億人民幣

2024/06/24
圖為瓦格納集團領導人普里格津(Yevgeny Prigozhin)死後在聖彼得堡...

【Daily Podcast】中國頒布「依法懲治台獨」意見/瓦格納兵變一年後的影響

2024/06/24
俄羅斯總統普丁和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在19日簽署「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條約」,其中規定「...

【Daily Podcast】俄羅斯與北韓關係深化/裴洛西與達賴喇嘛會面

2024/06/21
中國與菲律賓6月17日發生的南海船隻衝撞,中方有登船、使菲律賓海軍受傷的事件,菲...

【Daily Podcast】南海衝突:菲律賓要求中國賠償登船事件損失/中國愛吃榴槤造就東南亞的「榴槤富豪」

2024/06/20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