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稅單怎麼了?美國大選首場辯論前引爆的「總統債」風暴
「原來小學老師繳的聯邦所得稅...高達總統川普的10倍?」2020美國總統大選已進入最後35天的倒數計時,一向遭川普視為仇寇的大報《紐約時報》27日卻發出了重量級的調查報導〈總統的稅單〉,逕行揭露了川普一直拒絕公開揭示、最早從2000年開始連續18年的「聯邦稅單」。報導發現,川普本人的投資與財團事業長期累積嚴重虧損,過去18年中就有11年「賠到聯邦所得稅不需繳交一毛錢」,甚至在參選與當選的2016、2017財政年裡,川普的聯邦個人所得稅也只上繳了750美金(新台幣2萬1,825元)。對此,川普本人與競選團隊卻是憤怒地譴責《紐時》又作「假新聞」,但川普的稅單為何重要?而報導內容的「真正問題」,究竟又是什麼?
《紐約時報》周日發布的長篇調查報導,主要針對川普本人自2000年開始、總計18年的聯邦報稅資料。儘管過去的川普「破產成性」,川普集團的財務與獲利能力,也一直是外界質疑、或不看好的虧損錢坑,但在2016年當選總統之後,川普卻是自1970年以來,第一個打破歷任總統的政治默契、堅持拒絕公開個人財務與稅務資料的美國總統。因此過往的種種說法與推測,都不比本回《紐時》的細節指控更加具體。
但極為微妙的是,《紐時》雖然取得了川普的個人稅單資料,但27日刊出的長篇報導卻以資料解讀為主,並公開把「稅單本人」上傳公開——此舉,《紐時》強調是為了保護爆料線人的安全;但川普與其團隊在索取資料副本以供「當事人澄清回應」的要求,卻也遭到《紐時》拒絕。因此,川普與競選團隊才會對熟悉的大本營媒體《Fox News》,再度大罵《紐時》虛構「假新聞」。
根據川普本人從政以來的說法,他非常樂意「但不太適合『現在』公開稅單資料」,原因是他自2009年開始就與美國國稅局(IRS)因退稅糾紛而糾纏不清,因此他至今仍與IRS持續進行審計程序,「等到審計過程落幕了,我就會公告所有資料,公開透明!」儘管根據國稅局以及美國法律的再三說法,國稅局的審計程序完全不會限制、或影響川普是否可以公開自己的稅務資料。
簡言之,美國並沒有法律規定,身為總統的川普必須自動公告稅務資料;但美國國稅局的程序與法律,同時也沒有限制川普不能主動揭露自家的報稅狀況。因此全案最終成為模糊的黑洞,自2016年選前至今,各說各話的政治指控並不曾中斷。
那麼長篇的《紐時》報導裡,究竟揭發了怎樣的訊息呢?深入的細節龐雜,必須自行訂閱《紐時》的付費牆會員。但引發美國其他媒體關注的「關鍵亮點」,主要集中在:
(1)川普集團無法控制地在賠錢:川普的房產開發投資,自2000年之後就一直無法賺錢、虧損破口更是「逐年擴大...直到今天都還在賠錢」,像是川普頻繁渡假、招待國賓的佛羅里達「海湖莊園」,與遍布各地的「川普高爾夫球俱樂部」,更都是毫無報酬可言的錢坑——這也是川普幾乎不用繳交聯邦所得稅、甚至還能拿回大筆退稅的原因,因為虧損破口大過巨大。
(2)川普是靠真人秀《誰是接班人》系列的「娛樂圈收入」,來補貼賠到脫褲的房產開發本業;
(3)《誰是接班人》後期的商業價值劇烈減低,到了2015年已無法有效承擔川普的本業虧損,因此報導認為「川普參選總統的決定」,起初完全是品牌商業的行銷考量,在參選聲勢節節進擊的同時,集團也藉此取得更多資金借貸,之中「海外投資」的比例更高於美國本地的融資。
(4)但川普本人超過4億美金的債務中,有超過3億元即將到期。換言之,如果川普連任失敗,債務壓力很可能會讓川普集團又一次、或更徹底地宣布破產;但如果川普連任成功,債主該如何找上門來處理這「必須償還的3億美金」?具體的細節與狀況則可能會引爆另一波的利益衝突風暴,因此無論如何都該必須有更加透明的財政與國會監管。
相關討論在美國政治新聞圈的社群網路裡,引爆成了最熱話題。像是麻省理工學院的戰略教授納蘭(Vipin Narang)以及《華盛頓郵報》曾受普立茲獎肯定的資深記者米勒(Greg Miller)都認為:《紐時》的報導內容,目前「並無川普涉及不法逃稅」的指控,但其中因總統資訊保密所留下來的倫理真空,卻潛藏了不安的危機——其中,又以即將到期的債務與債主身份問題為甚。
「這份報導的重點,不在於川普繳了多少稅。如果他不是美國總統,這也大概只是一個普通的地產富翁,為了節稅而路走偏鋒的資產風波。」納蘭表示:「真正的調查重點,是川普不斷暴增的債務——誰持有這些『總統債』?那些債權人將來討債?以及這些債務對於川普有什麼威脅或影響...如果他繼續連任,欠下巨債的美國總統,又可能會碰觸到怎樣的倫理問題,可受人民監管與制衡嗎?」
相關爭議,預計將在美國時間9月29日的第一次大選總統辯論會上,在互相指控對方「家族資產申報不透明」的川普與拜登之間,進入真槍實彈的「政治互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