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片豪門的瘟疫重生?擺脫中國原料藥,美國戰略金援「柯達製藥」轉型
【2020. 7. 29 美國】
底片豪門的瘟疫重生?擺脫中國原料藥,美國戰略金援「柯達製藥」轉型
「從底片到虛擬貨幣...改行製藥的柯達,這次真的能夠成功轉型嗎?」美國總統川普28日正式透過《國防生產法案》,批准對昔日的底片大廠——柯達(Kodak)——的7億6,500萬美金(新台幣225億)的「戰略貸款」。根據雙方約定,柯達公司將憑藉著自己的化學專業,在美國本土重新打造原料藥的生產線,並為聯邦政府供應原料藥與學名藥的戰略儲備。白宮表示,柯達的轉型案是這波全球疫情衝擊下,美國政府學到的重要教訓,其長期目的是希望替美國拉回外移超過半世紀的原料藥生產線,以避免國家醫藥命脈再度被中國、印度掐在手上。消息曝光後,柯達的股價28日盤中一度大漲417%,但各種針對柯達「轉型無力」的質疑,卻也接踵而來。
柯達「底片轉製藥」的聯邦金援案,總金額雖然不大,全案又屬貸款性質,柯達依約必須在滿足生產線後,於25年內償還借貸。但因為撥款單位是新成立的「美國國際開發金融公司」(DFC),本質上也是川普防疫啟動《國防生產法案》後,第一個獲援以配合政府戰略轉型的民間企業——同時以攝影底片聞名的柯達,在「家道中落」之前,曾經是20世紀的超級財團——因此官民合作的再出發宣示,才特別引發投資市場與社會輿論的關注。
成立於1881年的柯達,曾經是底片攝影時代的全球領航者。在1970~80年代的「傻瓜相機」問世後,快速普及化、平民化的底片攝影風潮,也讓柯達成為了富甲天下的跨國超級財團。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回憶敘述,80~90年代的巔峰柯達,「就像是今天的Google與Apple一樣,喊水會結凍!」
然而隨著數位時代的來臨,大眾市場的需求也快速地從底片相機,轉移到了數位相機、甚至是智慧型手機,數位化投資失敗、且無法有效跟上市場劇變的柯達,於是很快地在2000年後墜入低谷,除了連年虧損、大規模裁員外,柯達甚至還在2012年申請破產重組。
儘管後來的柯達,似乎已成為了「時代的眼淚」,但透過起家的底片與化學技術,柯達仍在專業需求上佔有一席之地。唯過去幾年來,緬懷往日榮光的柯達總公司,仍試圖透過「企業轉型」來扭轉發展頹勢——而本回的「柯達製藥」策略,亦是其集團令人稱讚也頗有爭議的代表作之一。
「底片龍頭」跨足「醫藥市場」的故事,在業界並非新聞。像是昔日家喻戶曉、能與柯達一較長短的日本底片廠商——柯尼卡(Konica)與富士軟片(Fujifilm)——在底片時代退場後,都憑藉著長年累積的化學技術專業,積極轉入精密醫療儀器(例如柯尼卡的腫瘤檢測儀)或製藥(像是在今年疫情初期,富士軟片的解藥研究就一度傳出好消息)的產業領域。因此本回柯達配合川普政府的產業政策,在許多層面上也被視為一拍即合。
柯達總公司表示,早在4年前開始,轉型中的柯達就已開始生產供應藥品的化學原料,但現有生產線仍不具備「大規模生產」原料藥(病人尚無法直接服用)與學名藥(非專利藥)的能力。但有了川普政府的投資借貸,加上《國防生產法》的政策輔導,柯達預計很快就能改造生產線為製藥使用,「我們預期在不遠的將來,製藥將佔柯達集團總業務量的30~40%以上!」
然而這個「不遠的將來」究竟還有多久?柯達方面的保守估計是「至少4年」。儘管這樣的時間長度與產能預期,短期間還看不到具體獲利與戰略崛起的可能,但作為旗艦級的戰略投資案,美國聯邦政府金援柯達的消息,仍大大地振奮了柯達的市場股價,28日盤中一度大漲417%,回穩後的單日漲幅亦驚人地來到203%。
「如果在這場全球大疫中,美國學到了什麼慘痛的教訓,那就是我們終於明白:如果我們繼續依賴外國生產鏈來滿足我國醫藥需求,會是多麼危險且嚴重的戰略災難。」在白宮記者會上,川普的貿易戰愛將——納瓦羅(Peter Navarro)——如此表示。
雖然納瓦羅之所以會就柯達案對外發言,名義上是因為目前負責協調《國防生產法》的白宮窗口就是他本人。但一向對全球化深懷疑慮,且在美中貿易戰中主張強硬鷹派的他,此一時刻的發言亦透露了:白宮意圖以柯達為箭頭,重新拉回美國本土的製藥產業鏈,藉以擺脫對「中國製藥」的脆弱依賴。
《金融時報》表示,雖然美國目前仍是全球醫藥研發的技術龍頭,但基礎藥物的生產鏈早在1970年代就因成本問題而大舉外移,並以中國、印度為最大的全球生產核心。
「美國市場上90%的可服藥品都是學名藥,但它們幾乎全是進口、海外製造。」根據本回負責撥款給柯達的DFC執行長官波勒(Adam Boehler)表示:「像是世界上頭號的原料藥產地,第一名是中國,第二名是印度...但如果我們要確保供藥穩定與安全,我們就得把這條產業鏈搬回本土,我們必須修正這種戰略供需的真空問題。」
然而柯達與美國聯邦政府的官民合作,卻也引發了悲觀輿論的質疑。其中主要的反對意見有三項:一,大疫當頭的時間成本;二,川普政府開出的「約定製藥清單」;三,柯達過往令人存疑的炒股經歷。
《華爾街日報》認為,柯達與DFC簽署和合作方案,基本上以擴張既有生產線為主,對於增加就業、生產規模的要求並不高,因此從單一鼓勵到「扶起整條產業鏈」之間,仍存在著非常大的空缺。特別是原料藥的生產線外移,是從1970年代就已出現、目前也無法結構性改善的「成本考量」,因此除了政策宣示之外,如何抵銷成本落差仍是一大問題。
其次,是川普政府開出的「約定製藥清單」中,也包含了因武漢肺炎而爆紅——川普本人親自服用且推廣篤信——但具體療效遭受醫界專業質疑的「羥氯奎寧」(hydroxychloroquine)。因此全案的發展方針,究竟是通盤戰略還是短期考量?民間輿論之中也充滿了不看好的嘲諷。
除此之外,《金融時報》與《華爾街日報》都不約而同提到了柯達過往的「轉型炒股」問題。之中,包括除了整體轉型的遲鈍與營運問題外,報導也都提到了柯達在2018年搶搭「區塊鍊」與「虛擬貨幣」的概念熱潮,高調宣布要推出「柯達幣」(KODAKCoin)的故事。但全案除了讓柯達股價短暫飛漲之外,於市場策略、企業營運方面,似乎卻落入了雷聲大雨點小的不了了之困境,後續至今並沒有為市場帶來突破性的進展與革命。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