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奇觀崩壞中:51.2%壞掉的「萬里長城」,怎麼修?
【2019. 08. 04 中國】 世界奇觀崩壞中:51.2%壞掉的「萬里長城」,怎麼修?
「中國的長城,會不會全垮光?」世界遺產萬里長城,從春秋戰國時代以來至今超過2,000年,歷經不同朝代的修繕重建,現今的遺跡多半是明代所修築。歷經長年風化與人為破壞,中國國家文物局今年初表示,至少51.2%的長城正在崩壞中、以及早已經徹底消失,此外現存約6,300公里的明代長城,也有30%毀壞。除了風雨侵蝕的自然因素外,人為破壞以及為了發長城財的旅遊開發,更造成許多無法挽回的後果。各地也頻傳「古代修成現代」的修繕錯誤、甚至假造長城的亂象;中國政府搬出新的總體規劃,寄望民間社會也投入資源維護,能否緩解世界奇觀的保存危機?
萬里長城是中國著名的世界奇觀,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至今超過2,000年的歷史。現今所遺留的長城古蹟,大部分都是14世紀的明代所修築。根據中國官方統計,長城分布於15個省分、404個縣區,各類長城遺存總數有4萬3,721處。在1987年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長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包含八達嶺長城、山海關以及嘉峪關等總計三個區域。
由於長城的分布範圍廣、各處遺跡的長城段數與保存狀態不一,長久以來始終沒有統一完善的修復與保存措施。有些地處偏避的長城,也在無人管理的狀態下任其毀壞;而相反的,特定區段的長城已經變為熱門觀光景點,旅客絡繹不絕的壓力下,如何兼顧古蹟維護和觀光旅遊,是萬里長城的一大難題。
|
中國國家文物局在今年1月初發表了《長城保護總體規劃》,證實目前中國的長城總數之中,「保存現狀差、頻臨消失」以及「已經消失」的佔總數的51.2%。慕田峪以及八達嶺長城所在的北京市,官方也證實從2014年以來的調查,明代建築的約6,300公里長城,至今已有將近2,000公里毀壞,這三成崩壞的長城,多半是風化和欠缺維護所致,但也有的出於人為破壞。
長期的風雨侵蝕、地質災害都是造成長城損壞的原因,尤其是無人看管的「野長城」,更是缺乏維護資源。不過除了自然環境的影響,《長城保護總體規劃》中也坦白指出,更難解的破壞因素其實是人為造成,主要是當地旅遊開發、城鎮和基礎建設、居民活動,甚至於「不當干預」所導致。
中國各地大搶「長城觀光財」的旅遊開發,有意無意之間卻對長城造成幾乎不可逆的破壞。例如在山東省章丘市的七星台旅遊度假區,當地將原有的長城破壞後,改用水泥在舊址上修建了一座「假長城」,還在城上安裝了超越時空的金屬門框與玻璃,並物盡其用地同時在裡面開設販賣部與客房。
無獨有偶,青島的黃島開發區,原有戰國時代的土築長城和烽火台,結果都已經被毀,重建時卻是在舊址上蓋成了仿明代的石築長城。類似的「一廂情願」案例比比皆是,山西娘子關的城牆從古城被修建為現代建築、遼寧綏中縣小河口村的野長城被砂漿鋪平、遼寧虎山長城的台堡遺址,也被錯誤修繕成八達嶺式。這些不當修繕,多半和當地普遍缺乏古蹟常識、對長城只有單一想像有關。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認為,各地存在「理解偏差」,都把長城固化為八達嶺的樣式,然而長城的維護保存不能用全國制式統一的標準,依照個案應有不同的修繕保存方式。
|
雖然長城做為國家古蹟,有中央的管理和資源分配,但實務上仍有賴地方行政單位的管理。長城多分布於交通和自然環境嚴苛、或人煙罕至的山區與戈壁,在人力與金錢資源有限的情形下往往鞭長莫及。造成的結果,就是各種「長城亂象」叢生,《法新社》即指出,在在河北省盧龍縣,就有當地村民長期偷盜長城石塊,或用做居家建設、或拿去市場兜售,類似的情形在其他地區的野長城同樣時有所聞。
中國國務院早在2006年就已發布《長城保護條例》,結果來看效果相當有限,箇中原因是缺乏具體實施細則、缺乏執法監管,條例有名無實。2018年在國家文物局、中國長城學會,以及北京等長城旅遊區的組織下,成立了「長城保護聯盟」,推動官民合作的古蹟維護與相關教育;時至今年,部分區域的長城維護工程,也就有了「古法修繕」、「原狀保護」的方針。
《法新社》在7月走訪了北京響水湖長城的修繕作業,當地的修復工程僅靠簡單的人力和騾子搬運石塊,雖說是盡量以原工法修繕,但也衍生了勞工安全顧慮和低薪問題。6月時《法新社》也針對北京的箭扣長城工人報導,將原本崩塌的石塊重新搬回長城,以「恢復原貌」的方式處理,日薪約150人民幣(約新台幣683)。
「保護長城,加我一個!」有鑒於長城維護的資金和人力不足,國家文物局希望有民間社會力量的參與,由下轄的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在2016年發起群眾募資計畫「保護長城加我一個」,截至今年已募得超過4,500萬人民幣(約新台幣2億),將用於支援修繕包括北京箭扣、延慶古長城、河北喜峰口以及山西新廣武等長城段。今年7月20日,影星兼中國政協委員的成龍,也公開號召古長城保護計劃,成立基金會來維護大同長城區。
|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