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邦鋼琴大賽:亞裔參賽者壟斷的音樂鬥琴盛會
自1927年創辦以來,蕭邦國際鋼琴大賽(Chopin Competition)便被視為浪漫主義鋼琴藝術的最高殿堂。這項以蕭邦作品為唯一競賽曲目的國際賽事,不僅是年輕鋼琴家邁向世界舞台的重要跳板,更在近百年間形塑出「蕭邦詮釋」的標準與傳統。
戰後恢復舉辦後,歷屆首獎得主如波里尼(Maurizio Pollini)、阿格麗希(Martha Argerich)、歐爾頌(Garrick Ohlsson)、齊瑪曼(Krystian Zimerman)與鄧泰山(Đặng Thái Sơn)等,皆成為當代樂壇的代表人物。
然而,蕭邦大賽的歷史並非毫無爭議——從1955年波蘭鋼琴家哈拉雪維奇(Adam Harasiewicz)獲獎的評審分歧,到1980年克羅埃西亞鋼琴家波哥雷利奇克(Ivo Pogorelić )遭淘汰引發的風暴,都顯示出「藝術創新」與「傳統標準」,甚至「民族情緒」和「文化政治」之間的拉鋸。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越來越多亞裔音樂家在國際舞台的崛起,蕭邦大賽更出現亞裔選手比例節節攀升的現象。隨著2025年新任首獎由27歲台裔美籍鋼琴家陸逸軒(Eric Lu)拿下,本文將帶領讀者回顧蕭邦鋼琴大賽近百年來的發展脈絡,並探討其歷史上關鍵的評審爭議與亞裔崛起等當代現象。
蕭邦鋼琴大賽的歷史與重要性
蕭邦鋼琴大賽的歷史可以上溯自1927年,每隔五年舉辦一次。20世紀蘇聯知名作曲家蕭斯塔高維奇也曾以鋼琴家的身分參與第一屆賽事,但卻未能得獎。這個結果可能也影響蕭斯塔高維奇後續決定專攻作曲,而非尋求成為一位職業鋼琴家的生涯發展。
1937年賽事舉辦過後,因為二戰的原因,直到1949年才又舉辦下一次蕭邦鋼琴大賽,並於1955年後恢復每隔五年舉辦一次的周期,直到2020年因為疫情,而將賽事延期到2021年,但2025年的第19屆大賽依然維持五年一次的周期。
從20世紀直到今日的許多著名鋼琴家均與蕭邦鋼琴大賽有著深厚的淵源。歷屆首獎得主包括波里尼(1960)、阿格麗希(1965)、歐爾頌(1970,也是2025年的評審主席,同時也是賽史上第一位非波蘭籍的評審主席)、齊瑪曼(1975)、鄧泰山(1980)等當代鋼琴大師;21世紀歷屆賽事的首獎得主們,也均為目前活躍於國際舞台上的知名鋼琴家。豐富的賽事履歷讓蕭邦鋼琴大賽與俄國的柴可夫斯基鋼琴大賽、比利時的伊莉莎白女王鋼琴大賽和美國的范・克萊本鋼琴大賽並稱為音樂界的四大鋼琴賽事。
評審的爭議:尋找風格獨特的鋼琴家?波蘭鋼琴家更能詮釋蕭邦?
雖然賽史上大多數的首獎得主都有著璀璨的演奏家生涯,但蕭邦大賽史上卻也不乏爭議性的成果。1955年,第五屆蕭邦鋼琴大賽的首獎頒給哈拉雪維奇,即為其中一例。當年的第二和第三獎得主分別為冰島籍俄羅斯裔鋼琴家阿胥肯納吉(Vladimir Ashkenazy)和華裔英國鋼琴家傅聰,以事後論觀之,哈拉雪維奇雖然也曾在之後的賽事中擔任評審,卻鮮少有人認為其演奏生涯足以比擬當年的第二、三獎得主。有人認為哈拉雪維奇的演奏四平八穩,縱然缺乏戲劇性張力,卻讓評審容易給予中上的評分;相較之下,當年部分評審特別鍾愛阿胥肯納吉;另一部分評審特青睞傅聰,兩相抵銷的結果,反而造成最不容易得罪評審的哈拉雪維奇獲獎。
又有另一部分聲音認為,在前幾屆首獎均為蘇聯鋼琴家的前提下(第四屆首獎由蘇聯鋼琴家達多維奇和波蘭鋼琴家徹爾尼-斯特凡斯卡並列),第五屆特別需要單獨頒給一位波蘭鋼琴家。換言之,民族主義成為了最終的評選標準。
另一次著名的爭議事件是1980年的第十屆賽事。來自克羅埃西亞的青年鋼琴家波哥雷利奇在第三輪止步,未能晉級決賽。這樣的結果引發了巨大的爭議,身為評審之一的阿格麗希甚至宣布退出評審團,來表達自己對這個結果的不滿。這個結果同樣可以歸因於評審制度和政治考量。評審制度方面,波哥雷利奇的演奏風格被視為「特立獨行」,劍走偏鋒的青年鋼琴家當然容易招來極端的反應。支持者認為他的風格才符合具備創造力的藝術家、反對者則認為這種演繹方式悖離傳統,因此與第五屆大賽的結果類似,兩造極端意見對沖後,導致波哥雷利奇最終沒有入圍決賽。
波哥雷利奇認為當屆賽事首獎早已因為政治因素內定,在蘇聯的指導下需要由亞洲鋼琴家拿下,這種說法明顯影射當屆首獎得主,來自北越的鄧泰山。同樣從事後觀之,阿格麗希的退席讓波哥雷利奇聲名大噪,至今依然帶著其充滿爭議的演奏與個人行事風格活躍於舞台上;而鄧泰山的演奏家生涯發展同樣相當成功,無愧於當年首獎的肯定。
亞裔參賽者壟斷的蕭邦鋼琴大賽
本屆蕭邦鋼琴大賽另一個受到矚目的現象是亞裔參賽者的佔比相當驚人。第一輪84位參賽者中,亞裔參賽者的比例大約佔60%。晉級決賽的11位參賽者雖然來自7個國家,但除了來自喬治亞的David Khrikuli和波蘭本地鋼琴家Piotr Alexewicz之外,其他鋼琴家不是來自東亞國家,就是擁有亞裔血統。相較而言,其他三大鋼琴賽事雖然也都有為數不少的亞裔參賽者,比例上卻沒有蕭邦大賽如此懸殊。
亞裔參賽者居多其中一個原因,可能與蕭邦鋼琴大賽的性質有關。蕭邦鋼琴大賽參賽者只需要專注於練習一位作曲家的曲目,若想征戰其他鋼琴大賽,則需要同時熟悉橫跨巴洛克到現代、風格南轅北轍的作品。在東亞的學習環境中,許多年輕鋼琴家對於蕭邦和浪漫時期的炫技風格鋼琴作品通常有較深入的了解,但往往在面對巴哈、莫札特、貝多芬等巴洛克和古典時期的作品時顯得較為陌生,難以掌握其作品中的精隨。
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和其他鋼琴大賽相比,蕭邦大賽有著較多亞裔鋼琴家奪魁的先例。例如1980年來自北越的鄧泰山、2000年的中國鋼琴家李雲迪、2015年的趙成珍來自南韓,以及2021年的加拿大華裔劉曉禹,均是在賽事中獲得首獎的亞裔人士。相對而言,柴可夫斯基鋼琴大賽首度有亞裔參賽者掄元是到2002年,由日本鋼琴家上原彩子拿下;范・克萊本鋼琴大賽直到2009年才產生第一位亞裔首獎得主張昊辰;而伊莉莎白王后鋼琴大賽至今則尚未有亞裔鋼琴家獲得首獎的紀錄。在這個背景下,青年亞裔鋼琴家更傾向參加蕭邦鋼琴大賽,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邁向職業演奏家生涯的基石
對於年輕鋼琴家而言,蕭邦鋼琴大賽不僅是一場國際性的競技,更是一張通往職業音樂生涯的入場券。能在這項歷史悠久、競爭激烈的比賽中脫穎而出,代表著技術、音樂性與舞台魅力的綜合肯定,也往往意味著「藝術家」的起點。許多歷屆首獎得主,都從此開啟了璀璨的國際演奏生涯。
然而,能在蕭邦大賽掄元固然可喜,陸逸軒真正的考驗將在隨後登場。如何持續開拓曲目、建立獨樹一幟的音樂風格才是挑戰,畢竟蕭邦的曲目雖然是鋼琴文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對一位年紀不到三十歲的青年鋼琴家而言,只能夠演奏蕭邦的曲目依然遠遠不足。另一方面,如何讓身心狀態適應繁忙的演奏行程,以世界各地五星級旅館為家的密集演出行程,乍聽之下很浪漫,實則是對身體與心理的巨大考驗。這些都是開展職業演奏家生涯的長遠課題。
比賽的榮耀能讓一位青年一夜成名,但唯有不斷深化的藝術修養與時間的磨練,才能讓音樂生命歷久彌新。蕭邦大賽因此不只是榮譽的象徵,更是通往成熟藝術之路的起點;真正的勝利與考驗,往往在聚光燈散去之後,才悄然開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