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蛇女」自信歸來:美國女星的地獄年代末尾,泰勒絲如何甩掉輿論泥淖?

聯合新聞網 謝達文
2018年 Taylor Swift Reputation Stadium To...

曾經,泰勒絲的社群媒體被網友用蛇的emoji洗版。毒蛇代表陰險,呼應了她當時遭受的指控:裝可憐的做作女,不斷以受害者自居,陷害並「反咬」別人。說自己因為一個男人的欺侮而受傷?根本只是利用大家的同情......

在這樣的指控下,2016年的泰勒絲曾消失數個月,直到2017年下半發行專輯《Reputation》才重返舞台,還選用蛇作為專輯的重要代表符號。只不過,倘若這件事再早發生幾年,泰勒絲恐怕翻身無望。畢竟在10多年前,諸如布蘭妮(Britney Spears)等女星被輿論「撕下面具」後,職業生涯從此進入死巷,人們最享受的就是看她們被懲罰,圍觀她們崩潰,永世不得翻身。

泰勒絲是第一批走出這種困局的女星。她不是靠一個人改變上述文化,但她也沒有坐享其成、被動等待他人開路。2017年前後,泰勒絲和同時代的人一起參與了一場性別文化變遷。在那個時間點終於有更多人理解:女人出來談論受傷經歷、談論自己面對的衝突,並不是在裝可憐,或者說,並非以眼淚為武器操縱他人。「踩在受害者的位置」並不可恥——尤其對女明星來說,不見得是在炒作,因為這個位置也有重要的故事可說。

泰勒絲受到強烈批評後隱遁數月,2017年下半發行的專輯《Reputation》轉...

▌她們面對的指控:都得到關注了,還想「裝無辜」?

泰勒絲被洗版的10多年前,名歌手珍娜.傑克森(Janet Jackson)和名媛芭黎絲.希爾頓(Paris Hilton)也曾在遭遇不公後,還被質疑「不就是想搏版面嗎?噁心!」。無巧不巧,她們的遭遇都涉及性、涉及另一個男人,以及一則不該出現的影片。

泰勒絲被洗版的起因是2016年2月起,她和肯伊.威斯特(Kanye West)的爭端。威斯特當時發表新曲〈Famous〉,歌詞唱到「我覺得我跟泰勒絲還能來一炮/為什麼?因為是我讓這個bitch成名的」,並在MV中對著很像泰勒絲的假人做出性行為動作。泰勒絲公開表示不滿,但威斯特當時的妻子、實境節目名人金卡戴珊(Kim Kardashian)立刻公布側錄通話,「證實」威斯特發表歌曲前曾徵求泰勒絲同意。

儘管幾年後,當駭客竊取了卡戴珊的資料,意外揭露當年那支錄音檔經過剪輯——其實在泰勒絲同意之前,威斯特並未告知完整歌詞包含「是我讓這個bitch成名的」。但這對夫妻檔設下的局已經造成傷害,當時酸民大舉批評泰勒絲,以代表狡詐的「蛇」符號諷刺她:做作女終於被揭穿了吧,居然想反咬威斯特!

2009年肯伊威斯特「奪麥事件」,後續成為多年話題。 圖/路透社

威斯特之所以宣稱「我讓泰勒絲成名」,則是因為2009年MTV音樂錄影帶大獎典禮上的風波,當時泰勒絲獲得年度最佳女性MV獎,威斯特卻衝上台搶走她的麥克風,喝斥她「碧昂絲的MV才是史上最好的」,讓未滿20歲的泰勒絲不知所措。儘管泰勒絲在此後7年間都不曾公開指責威斯特,但她仍經常被用同一道陷阱題檢視:妳敢抱怨嗎?妳是不是想博取同情?

反倒是威斯特,他不但辯稱自己的無禮是為了提醒大眾關注非裔歌手,他還不斷提起此事、宣稱自己是受害者,比如在演唱會上高喊:「泰勒絲從來沒在任何一場採訪中幫我辯護,她就只是蹭著這波聲浪,一直蹭!」——其實,當時泰勒絲已是葛萊美獎得主,多首歌曲盤據排行榜,根本不需要、也不曾「蹭」威斯特什麼。

英國文化評論人Sarah Ditum在2023年出版《Toxic》一書,分析2000年代幾位女星的心酸遭遇,書中分析流行文化如何懷疑女人「既要博取注意又要裝無辜」。例如,珍娜.傑克森在2004年超級盃演出時露出乳房明明是起意外,但政治人物、保守家長團體乃至整個娛樂工業為了展現道德高度,竟然一起指責珍娜,不相信她是無心的,她從此被多家媒體列為拒絕往來戶。

同一年,當名媛芭黎絲.希爾頓遭偷拍性愛片並外流,卻沒人相信她是受害者,也沒人相信她不是「炒新聞」,芭黎絲乾脆弄假成真,談出更高的權利金並鼓勵綜藝節目延續外流話題,以爭議女王之姿榨取風波的殘餘價值。那是女明星唯一能「贏回」一些什麼的方式——畢竟當時的輿論風向往往是,妳都得到「關注」了再說自己無辜,誰相信呀?

這也是泰勒絲經常被批評的罪狀:愛裝可憐、操縱大眾的蛇蠍女。事實上,金卡戴珊「公布」錄音檔時就鄙夷地說:「她又要扮演受害者了,反正上一次很有用。」但泰勒絲是否真的受傷?威斯特拍那樣的影片像話嗎?對許多人而言這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拆穿」泰勒絲的做作。

希爾頓企業千金、女企業家芭黎絲希爾頓,曾因性影像外流而遭非議,但她選擇利用此話題...

▌她們「應得」的懲罰:身敗名裂

被拆穿的女性就該被懲罰,而公開處刑就是大家最享受的劇碼。

在泰勒絲被蛇洗版的14年前,觀眾最樂於懲罰的是巨星布蘭妮——她的故事也涉及性、男人,及一則不該出現的影片。2002年11月,大賈斯汀(Justin Timberlake)發表單曲〈Cry Me A River〉,MV中男主角幻想自己跟蹤變心的前女友,偷窺她在家洗澡,MV女主角頂著金髮及報童帽,正是大賈斯汀前女友布蘭妮的招牌打扮。布蘭妮事後表示,唱片公司有告訴她會以類似題材創作,但沒有讓她知道情節多嚴重。

評論人Dictum指出,這首歌是大賈斯汀和布蘭妮生涯的分水嶺:大眾相信了歌曲的暗示,認定是布蘭妮出軌導致二人分手。大賈斯汀自此從青少年形象畢業,成了傷心大男孩;他也順水推舟,不曾為布蘭妮辯解,反而在受訪時公開承認兩人有性關係,備受羨慕且沒被質疑「炒作」。

相反地,布蘭妮是以羅莉塔、可人兒形象出道,她不能公開承認自己有性生活,但否認也沒人相信。某場訪問直播中,知名主持人Diane Sawyer就追問布蘭妮跟幾個男人上過床,讓她現場崩潰大哭。這就是那年代最賣座的「娛樂」:妳的純潔是裝的吧?還想裝成受害者?只是為了炒作吧?

大賈斯汀與小甜甜布蘭妮曾是人人看好的偶像情侶。布蘭妮2023年在個人回憶錄《真我...

除了女明星之外,影視作家Anna Bogutskaya在2024年新書《Unlikeable Female Characters》指出,虛構作品也常見這類劇碼。比如1940年代起熱門的女性角色典型是「蛇蠍美人」(femme fatale),她們會用女性特質誘惑男人,劇情高潮也是她們被拆穿,自取滅亡。而在80、90年代的青少年影劇中,校園風雲人物都是善於操縱人的心機女,角色必須面臨社會性死亡,帶給觀眾的高潮就是她們發現自己被同學們看穿、即將失去一切時的慢動作臉部特寫。

當時大眾為了「賜死」泰勒絲,她的人格也曾被全面檢視。她的慈善捐款被批為高調博眼球,她得獎時的驚訝表情也被視為虛偽的證明。在2016年總統大選之前,泰勒絲在極化氣氛中選擇不表態、只發文鼓勵大家去投票,還引起自由派陣營指責,懷疑她是否秘密支持川普。又有極右翼製造出新納粹份子把泰勒絲視為女神的假新聞,而泰勒絲團隊選擇提告,反而讓此問題更受矚目。

泰勒絲和威斯特的爭端中,還恰好遇到Black Lives Matter運動興起、新一世代重新練習談論種族問題的時代,不少以進步派自居的人也掉入偏見,將泰勒絲定罪為「那種最危險的白種女人」——相較於黑人女性總被說太憤怒,白人女性則經常被指控用眼淚煽動他人,恰恰強化了「裝無辜」的形象。

2015年泰勒絲與肯伊威斯特又在MTV獎同台,看似盡釋前嫌,不料後來又爆出錄音風...

▌#MeToo與新一代女歌手:談論負面經驗的空間

所幸,到了2017年前後,對女性受害者的偏見框架恰好處於鬆動時刻:女人談衝突、談被欺侮的經驗是一件合理有價值的事,不見得是裝可憐。談論這些經驗的女人未必就是有所圖謀的蛇蠍,未必需要被揭穿、被公開處刑。

最關鍵的是,2017年年末爆發的 #MeToo運動,讓更多人開始面對「女性談論受害經驗」,也學習到不該立刻質疑女性受害者「博取同情」。泰勒絲被攻擊後能重返舞台,無疑受益於這波文化轉變,但必須指出,她也不是坐享其成:當第一波 #MeToo 控訴於10月爆發,而早在同年8月泰勒絲就控訴電台DJ對她性騷擾,親自出庭迎戰辯方律師。

針對這起2013年發生的案件,泰勒絲團隊本來不打算公開,但該名DJ在2015年控訴泰勒絲「打小報告」害他丟了工作,她才選擇反告。這起案件恰好在2017年8月公開審判。審判當週,美國性暴力熱線(RAINN)報案數增長超過三分之一,顯示許多受害者可能受到她的鼓舞,這一次泰勒絲終於不再被質疑炒作。正因為審判發生在 #Metoo運動期間,泰勒絲受到更公平的報導,她在年底也和另外4名站出來的女性登上《時代》雜誌封面,集體被選為年度人物。

同時,流行樂壇也有越來越多女性音樂人專注談論衝突、憤怒與混亂,集體證明女明星就算不是「完美女神」,也不必然是「陰毒bitch」。文化雜誌《紐約客》對《Reputation》的評論曾認為,同世代女歌手如 Halsey、Lorde和Lana Del Rey等都擅長呈現自身混亂和對世界的不滿,還說泰勒絲這張專輯「終於趕上」她們。其實這樣評論並不公允,泰勒絲早期作品已充滿無力、挫折與和解的主題。不過在公關宣傳上,泰勒絲2009年的確還維持健康鄉村女孩形象,2014年更常與女性友人組成「閨密軍團」,呼應當時流行的 #GirlBoss,而這些形象在2016年爭議之後都難以為繼。泰勒絲之所以能重新出發,也是受益於同代女藝人打開的空間。

在這個逐漸被撐開、願意傾聽女性複雜心聲的空間裡,《Reputation》清楚展現談論衝突未必等於博關注。有些音樂評論人原先擔心此專輯太過膚淺、僅止於炒作,因為專輯首波主打〈Look What You Made Me Do〉不斷重複:不要怪我想復仇。向來推崇泰勒絲的樂評人Rob Sheffield當時曾說「全世界都預期《Reputation》會淪為名人的自憐自溺」。MV裡不斷出現的巨蛇意象,更讓人誤會泰勒絲在反嗆金卡戴珊。

但在聽完整張專輯後,這位《滾石雜誌》樂評人慶幸:「《Reputation》沒有其他任何歌長成那樣(真是鬆一口氣)。」相反地,專輯主題是她如何面對不被相信、自己的畏首畏尾,又該如何重新理解自己,並繼續追求自己在乎的真實的愛——「我有一種不好的預感/但我們在跳舞/手被綁著也在跳舞」,專輯內〈Dancing with Our Hands Tied〉如此比喻。聽完整張專輯就能發現,泰勒絲戴上蛇形耳環時並不是反嗆敵人,而是在說:即使被懷疑、即使被人所恐懼,我這條蛇就在這裡。

維護名聲是重要的,但無關乎博眼球、裝可憐,也無關反咬及復仇。比如,〈Delicate〉首要處理的是面對愛慾的故作鎮定跟不知所措,因為名聲被毀也為建立新關係帶來難處:「這實在不理想/我的名聲從未曾這麼糟過/要愛我的話,你也只能愛真正的我了。」這不只是炒作八卦,而是指向一種更為普世的主題,關於人要如何「災後重建」,如何在讚數與洗版之外重新找到自我——不同時代的人們都需要面對外界的眼光甚至敵意,而在世界開始正視社群平台負面影響的2010年代後半,這類主題又格外具有時代意義。

▌回歸自我的巢穴,被討厭也沒關係的蛇女

抵抗壞論述的最好作法,是讓人們聽到更多好論述。走過2000年代至2010年代、從對女星格外殘忍的娛樂八卦文化當中倖存,泰勒絲和幾位同代歌手努力撐起更大的空間,來細膩談論衝突與傷害,挑戰大眾喜愛「讓做作女身敗名裂」等淺薄想像。泰勒絲即是透過《Reputation》宣告,她接受了自己是一條蛇的評價,而身為一條蛇就不用忌諱有人害怕自己,反而要建立自己的巢穴。

2018年演唱會開場時,泰勒絲的造型也貫徹主題:她不再扮演光鮮亮麗的女神,表演服的紋路和亮片閃爍彷若鱗片,如同一尾黑蛇。她不用垂降或抬升出場,而是獨自站在台上一扇巨大閘門後方。閘門打開時,她一個人安穩站在那裡——那是她的棲地,是她的巢穴,是她好好養傷的所在。

《Reputation》還有很多首歌是關於這樣的巢穴。比如,同張專輯的〈New Year’s Day〉中,巢穴是新年派對隔天,她要和愛人一起安靜整理的、屬於他們的家(「我要你的午夜/我也要在新年那天與你一起撿拾空酒瓶」)。而〈Call It What You Want〉中,巢穴就是她的被窩,在此重新整頓自己之後,她可以跟愛人說:「你不需要拯救我/但你願意跟我一起逃走嗎?」

蛇是許多人懼怕的生物、陰毒的化身,但泰勒絲轉化偏見的敘事,用蛇的意象持續訴說,她們——被不公評價苛待的女性——如何在巢穴裡學著保護自己,重新發現自身花紋之美,甚至練習使用自己的尖牙——到了準備好的時候,她們就可以探出頭來,自在地向前爬行。

泰勒絲在《Reputation》充分運用蛇的意象,卻不是著重於復仇,而是自我照顧...

責任編輯/王穎芝

謝達文

自由撰稿人,寫作主題包含政治、社會、國際、科技、影劇,喜歡跑數據,也喜歡跑採訪

深度專欄 美國 新年 蛇年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