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瘋古蹟:「歐洲文化遺產日」如何凝聚國家文化認同?

聯合新聞網 曹寶文
法國巴黎,一名拍攝博物館內雕像的遊客。 圖/歐新社 

你有參加過每年9月份舉辦的「全國古蹟日」活動嗎?自從2001年開始,為了增進民眾對於台灣在地文化古蹟的認識,文化部參考「歐洲文化遺產日」(European Heritage Days, Journées européennes du patrimoine)的精神,串連各地方政府辦理各種圍繞著文化古蹟的活動,包括歷史建築導覽、傳統工藝展演、走讀、講座等等。

今年2023年的全國古蹟日標榜與歐洲文化遺產日同步,不僅舉辦日期相同(9月16、17日),更響應歐洲的年度主題「活的遺產」(Living Heritage),以「在生活中遇見文化資產」為題展開系列活動。

不過,歐洲文化遺產日無論是在推廣效果、活動氛圍或教育意義等各面向,都有難以媲美的優越表現,而這不只是因為源遠流長的歐洲歷史留下大量的古蹟,更是來自於人民對於「文化遺產」的深度重視與寬廣的想像。以下將以法國的情況為主,來分享筆者的觀察。

2023年9月16日,歐洲文化遺產日期間在法國皇家宮殿(Palais-Royal...

▌令人興奮的「古蹟嘉年華」

對於觀光客或短期留學生而言,歐洲文化遺產日的主要意義就是歐洲各國許多博物館會開放免費入場。以巴黎為例,博物館門票動輒台幣5、600元以上,能夠免費參觀當然非常吸引人,平常時期各大博物館就已經常見排隊人潮,遺產日2天更是人滿為患。

然而對於許多在地人而言,遺產日有比「免費參觀」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去看那些平常不會開放、有錢也看不到的古蹟。有可能是巷口那間看起來古色古香、被門前兩顆老樹埋藏起來的文藝復興式公館;有可能是已被改建成宿舍的某舊修道院裡被青苔覆蓋的一口井;有可能是某學院建築裡面,保留完好的一面浮雕、一道階梯、或一組舊式圖書館書架。

像巴黎這樣的古都,可以說是三步一小瓦、五步一大廟,各種大大小小、有名的或被遺忘的文化遺跡,在這兩天都浮出檯面向人招手。搜尋2023年遺產日官網,光是巴黎市區就有1200筆以上的參觀場所及活動。這時如果徒步走在巴黎街頭,會發現隨處都有或長或短的人龍,整個城市正在進行某種表面看起來很內斂、實質上卻令人興奮的嘉年華。

興奮之感當然主要是來自於時間的重量:當我們知道某面看起來不起眼的石牆已經屹立超過800年,或者某個寧靜的廣場曾是斷頭台示眾的場所,有時甚至會有種超越理解的暈眩之感。

2023年歐洲文化遺產日期間,參觀愛麗舍宮的人潮。 圖/法新社 

然而興奮的另一個來源則是想要一窺究竟的好奇心——由於遺產日開放參觀的遺跡多半都會配有導覽,通常是由維護單位或學術單位的人員提供,讓原本無華的古物與枯燥的歷史能相輔相成地形成鮮活的印象,這樣的安排完全打中人們想聽故事的童心。倘若又是平常不開放的遺址,一想到背後可能有著什麼不為人知的歷史,吸引力更是大增。拉丁語系的語言當中「歷史」和「故事」常常用的是同一個字,例如法文都是histoire,來自拉丁字源Historia。而法國人是出了名的愛好歷史且熱衷議論,這類高文化水準的八卦當然不能放過。

筆者曾經避開相對熱門的景點和活動,選擇比較偏門的遺址參加,包括梅第奇引水道(Aqueduc Médicis)第27號監水站的觀測員舊宿舍(la maison du fontainier)、巴黎大學藥學院巴黎皇港修道院(Abbaye du Port-Royal de Paris)的小聖堂及中庭等,仍然都需要排隊一至兩小時左右。熱門的活動(例如參觀法國電視台France TV或總統官邸愛麗舍宮)則通常有人數限制,且在2到3週前開放預約,短短幾天內名額很快就搶完,一旦錯過只能再等一年。

去年2022年法國辦理遺產日的一件大事,是法國國家圖書館(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黎塞留館區(site Richelieu)歷經12年的整修之後重新開幕。這個圖書館以具有美麗穹頂的橢圓形結構閱覽室而聞名,現在更轉型為博物館,以建築體當中幾個重要的廳堂為陳列室,展示國家圖書館最珍貴的館藏,包含薩德侯爵(le Marquis de Sade)的《索多瑪120天》的手稿古騰堡(Gutenburg)版本的四十二行聖經(B42)、大文豪雨果(Victor Hugo)的繪畫等等。

早在2週前就預約參觀的民眾,除了免費一睹這些珍貴文物與建築的風采,還能發現遺產日活動期間特別安排,舞者在圖書館空間穿梭的身影,以及時不時出現在一角的偶戲。另外,爆棚的文藝講座、中庭音樂演奏與鼓掌聲此起彼落,都精彩地為館址重新啟用盛大揭幕。黎塞留館從此也成為巴黎市中心的觀光重點項目之一。

黎塞留館區的橢圓形結構閱覽室和其館藏的《索多瑪120天》手稿。 圖/法國國家圖書...

2023年9月16日,歐洲文化遺產日期間在巴黎奧賽美術館的舞者表演。 圖/法新社...

▌對內的「文化認同」

然而事實上,發展觀光從來都不是歐洲文化遺產日的目的。

以法國為例,所有公家與私人單位的遺產日活動宣傳也從未提及觀光考量。這是因為遺產日的主要出發點是建立文化認同,是為了提升向內的凝聚力,而不是透過所謂的軟實力向外發揚光大。這當然不是因為像法國這樣的旅遊勝地不需要宣傳觀光,因為即便是在巴黎和其他法國大城市之外,各地鄉鎮也都有豐富的遺產日活動,舉辦目的也完全不是吸引外地觀光客。

根據遺產日的官網搜尋引擎,2023年總計有2萬7,000多項活動遍佈法國各地,即便是住在窮鄉僻壤,都可能在離家不遠的地方見證難得的文化盛會——或許是河邊那座廢棄的磨坊、矗立田野中的舊式葡萄榨汁槽、在地耕耘的社區劇場、私人莊園、礦場廢墟、停用的廠房、考古遺址以及數不盡的地區教堂等等。

遺產日在法國的普及程度不是任何藝術祭或文化節可以比擬,而是更類似國定節日的概念,就像在台灣端午節人人都要吃粽子一樣,在法國遺產日人人都要看古蹟、聽導覽,並瞧瞧自己所在的小地方有哪些不得了的、連巴黎天龍人都不曉得的歷史。

歐洲文化遺產日期間,在法國皇家宮(Palais-Royal)屋頂表演的舞者。 ...

▌為何歐洲文化遺產日如此成功?

歐洲文化遺產日從1991年在歐盟各國舉辦,數十年來之所以能受到如此廣大的歡迎,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首先是,可以被認定為是「遺產」的事物非常多元,所謂的「古蹟」或「遺址」當然是文化遺產的主要部份,但並非全部,因為定義何謂「遺產」最重要的目的並不是保存歷史,而是透過保存歷史來建立傳承與認同。

因此,不僅任何有形或無形的文化痕跡都是遺產(包含技藝、藝術形式、生活模式等),甚至現在仍在進行中或使用中的事物、乃至於具有放眼未來性質的設施,只要符合公共性與文化性,都可能被認定為遺產的範圍,而加入遺產日的行列進行推廣。

例如,法國鐵路公司(SNCF)每年在遺產日都會推出活動 ,不只是介紹歷史性的車站建築,甚至還邀請民眾進入各地的技術中心與號誌控制所等,讓民眾更了解鐵路運作的幕後與員工的日常。法國中央銀行(Banque de France)也是每年推出導覽與講座,不僅介紹銀行與鈔票的歷史、開放內部碧麗堂皇的廊道,也增進民眾對於歐元金融體系的認識。(雖然繞著銀行建築整整一圈的特長人龍,有8成的民眾應該是衝著可以親眼看到金磚而去的。)

此外,核電廠、水力發電廠、自來水廠等與公共服務相關的設施,也會一年一度地對外開放,讓民眾了解一個生活共同體背後的所需的產業與知識。對於遺產的寬廣定義,也反映在年度主題的詮釋上。例如2015年歐洲文化遺產日的年度主題Industrial Heritage(可翻譯為工業遺產、或產業遺產),各國的詮釋充滿極大的歧異性:瑞典以海上建造工事的歷史為主軸,塞爾維亞以傳統手工藝為導向,塞普勒斯主打都市化過程中的工業發展,至於法國則以「未來的歷史」(une histoire d'avenir)為出發點,發展「此刻共同打造未來」的建築觀點,可以說完全顛覆了「遺產」的想像。

法國中央銀行的金磚。 圖/法國中央銀行 

法國鐵路公司每年在遺產日都會推出活動 ,不只是介紹歷史性的車站建築,甚至還邀請民...

遺產日如此成功的第二個原因則在於具體的舉辦方式,而這個部分也令筆者最感訝異。原本以為遺產日的活動能如此盛大豐富,政府一定投入相當多的資源。然而事實上,遺產日的活動並不屬於公部門的「政績」,背後並沒有特定編列的預算項目。它的辦理方式比較類似「認證標章」的形式:所有參與歐洲文化公約(European Cultural Convention)的五十個國家中,任何機關、事業、社團、學校或公司等,無論是公立或私營,甚至以個人的名義,只要所管理的場址具有歷史文化價值,且計畫辦理的活動符合歐洲文化遺產日的規章,就可以申請登錄在遺產日活動官網上,並且可以在其他宣傳中使用遺產日的標章。

也就是說,主辦的歐洲理事會與歐盟執委會及承辦的各國文化部,它們的主要工作與支出僅在於協調與宣傳,創造一個集體露出的效應。活動發生的主力並不是來自於由上而下的資源挹注,民間被賦予與公部門同等的地位、被預期有同等的文化推廣能力,它的自發性馬上就被看見,也馬上展現其效率——事實上,無論是公費經營或私人所有的場址,只要有公關的需求就有加入遺產日行列的誘因,雖然辦理導覽或展演需付出相當的人事成本,但是宣傳的效益很高,等於是購買特價的廣告。

而由於在歐洲許多具有歷史價值或古蹟建築的產權在民間,因此「認證標章」的方式就造就了公共成本超低、集體效益超高(尤其是無形的文化推廣效益)、超級受歡迎的歐洲文化遺產日。這樣的榮景大概是1984年時任法國文化部長的杰克朗(Jack Lang)在推出遺產日的前身「古蹟開放日」(Journée portes ouvertes dans les monuments historiques)時,沒有料想到的結果吧。

不過話說回來,任何策略都必須建立在一定的本質基礎上,不可能有哪個策略可以到哪裡都行得通。雖然說遺產日是以促進文化認同為目標,但也是因為先有了基本的文化認同,才使遺產日得以如此風行。如果歐洲各國的人民不以自身的文化為傲,「歐洲文化遺產」的標章要如何成為推廣的誘因呢?台灣要仿效歐洲文化遺產日還有很多進步的空間,但或許最重要的還是從思考這個問題開始:台灣人,你的文化為何,是否以它為傲?

法國總統馬克宏在歐洲文化遺產日期間,參觀勃艮第古蹟布西.拉布廷城堡(Bussy-...

責任編輯/賴昀

曹寶文

巴黎第二大學法律系博士生,主修法思想史及法哲學。

深度專欄 法國 歐洲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