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哥華首位「華裔市長」:選擇自由或親中的未來?
10月15日那天晚上,具有香港背景的沈觀健(Ken Sim)當選為溫哥華歷史上首位的「華裔」市長,即將於11月7日上任;在上次(2018年)市選以不到一千票的些微差距結果落選後,沈觀健用了四年多的時間蹲點,終於在拿下勝利果實——溫哥華是加拿大著名的「華裔」大城,直至如今才產生第一位「華裔市長」,可謂意義重大,而這個「華裔」市長對加拿大、中國、香港、台灣或是整個華語世界的意義何在?前任市長預計與台灣高雄締結友誼城市的政策,是否會隨之生變?沈觀健的政見和族裔身分,對溫哥華來說,又代表了什麼樣的未來?
溫哥華是加拿大在多倫多之外,另一個有眾多華裔移民居住的大城市,華裔人口佔城市居民的高比例,或許可以從當地居民使用的語言種類來觀察——根據加拿大的語言普查統計,Mandarin(漢語)在2021年首次超越法語,成為多倫多市除英語之外,居民最常使用的語言;而在溫哥華,有超過26%的人口在家不用官方語言(法語及英文),而其中又有大約五分之一的人使用Mandarin,在各種語言中佔第一位。Mandarin在溫哥華的頻繁使用,亦可看出當地華裔社群仍屬活絡。
然而從溫哥華的歷史來看,所謂華裔社區在溫哥華的影響力,似乎到如今才正式抵達了另一個里程碑。在沈觀健發表勝選感言的10月16日,他一開場便強調了這個歷史時刻:在135年前,加拿大開始向來此興建鐵路的華人徵收了人頭稅;直到超過一個多世紀後,溫哥華才首次產生了一位「華裔」市長。
▌溫哥華的「華人選票」與「華人參政」
沈觀健亦將自己的勝選,歸功先前曾經當選市議員的其他「華裔」參政鋪路;像沈觀健這樣,以政治人物的身分,如此的高調談他的「身分認同」,在加拿大算是很少數的。
雖然沈觀健並非加拿大的首位華人背景市長——位於卑詩省內陸的小城市甘露市(Kamloops)在1966年,選出廣東移民二代的吳榮添(Peter Wing),是加拿大第一位華人市長——但因溫哥華的城市規模與地位,沈觀健當選後,他的「華裔」身分仍成為了新聞的焦點,因為對溫哥華而言,這是歷史上首位「有色人種」(People of Colour)要帶領這個城市。
其實,在溫哥華,主要的政黨都非常的關注「華人選票」的重要性,不但會有政治人物積極學習華語以拉攏社區,也有政黨開始納入「華裔」臉孔的政治人物,企圖表現該政黨的多元性。
在加拿大的選舉文化裡面,不乏有「支持華人參政」或「不要以族裔作為投票的理由」等各種不同的倡議,但部分支持華人參政的選民,在投票時仍是無視黨派政見,完全以族裔條件為考量,有些人甚至鼓勵「只要在選票上看到華人的姓氏就選」。另一種很有趣的文化,是唐人街(Chinatown)的象徵性經常出現在要爭取華人選票的選舉文宣或活動中,即便大部分所謂的「華人社區」早已不侷限唐人街,而是遍佈城市的各個角落。
弔詭的是,儘管溫哥華是許多人權運動組織發源地,堪稱是一個充滿著進步思維的城市,但當地這些「支持華人參政」的運動,實際上有許多不合乎民主政治的現象,而這些現象也多少讓某些特定力量可以用「族裔的包袱」來綁架選民,進而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沈觀健與「中國影響力」
在「第一位華裔市長」的討論之外,沈觀健當選後,旋即因為他的表哥陳智思(香港行政會議前召集人、中國人大香港區代表)的身分而掀起了一些質疑——畢竟對生活在溫哥華的大量香港移民來說,今日的香港與陳智思是脫不了關係的。
沈觀健與陳智思的聯繫之所以引起關注,原因可以追朔到上次(2021年)加拿大聯邦大選時,幾位為香港發聲的國會議員紛紛落選,而中國干預加拿大選舉的聲音卻大量的浮出檯面。即便現在留在國會裡的幾位具有香港背景的聯邦資深議員,也都因過去譴責中國政府在香港的作為,而被中國政府列入不受歡迎人物名單,成為了無法「回家」的加拿大港人。有鑑於此,如今沈觀健便受到檢視。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去年十月,沈觀健出席了第三屆溫哥華中國文化藝術節的活動,但是根據溫哥華本地媒體報導,該活動的共同主辦單位——加拿大華人社團聯合會多次被質疑與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統一戰線工作部 (United Front)關係密切。
此外,與沈觀健同場出席的唯一一位聯邦政府官員,更是具有馬來西亞背景的參議員胡元豹;在被加拿大總理任命為參議員前,胡元豹曾主持加拿大亞太基金會,為加拿大政府的亞太政策獻策長達十年之久,在其政策中,而最有爭議是他反對一項譴責中國正在對維吾爾人及其他穆斯林進行種族滅絕的動議案。加拿大有部分如胡元豹這般的華裔政治人物,一直都與中國政府保持友好的關係,與大部分其他主流的政治人物有了很大的分別。
▌保守力量的政見方針
而在市政的部分,沈觀健的主要訴求是為溫哥華市警注入一百位新的警力、及增添一百位精神科醫務人員,來解決溫哥華日漸嚴重的治安及遊民問題。這項政見似乎在此次的選舉策略上奏效了,不過就連應該支持他的華裔社區,都還是對這個議題有了嚴重的分歧。
根據《CBC》的報導,沈觀健的政見在緊鄰溫哥華東區遊民聚集地的唐人街社區,引起了世代間的分歧:年長一代在長期語言的隔閡下,對過去溫哥華政府處理毒品及遊民問題的策略完全不熟悉,一致認為警察的介入就能夠換回社區安全;而年輕的一代則是憂心,沈觀健的策略可能會導致社區更惡劣的分化,反對他治標不治本的想法。
了解溫哥華歷史的人都知道,發生在1971年的溫哥華煤氣鎮暴動(Gastown riots),起因就是警察的過度執法。然而在此次市選中,保守力量在進步力量執政近20年後,大力反撲而獲勝,而保守力量的領頭羊,正是沈觀健。將來,溫哥華在沈觀健執政下的發展,或將成為檢視「有色人種」或「華裔」政治人物領導力的標準,而就在溫哥華人以沈觀健當選佐證「多元社會進步」的同時,沈觀健與中國政府之間的互動、及這股認為「警察執法」是解決社會治安根本之道的保守勢力,會否反而變成溫哥華「退步」的開始?
▌沈觀健當選的歷史意義
一個檢視沈觀健的價值觀的指標,很有可能就是前市議會通過的友誼城市方案,該提案的焦點就是台灣高雄市與加拿大溫哥華市締結友誼城市。前任市長史都華(Kennedy Stewart)的挺台立場鮮明,他認為民主國家需要彼此支持,因此致力希望促成高雄市與溫哥華市成為友誼城市;史都華也曾拒絕接見中國領事館人員,以此向中國政府將港裔加拿大國會議員列為不受歡迎人物一事表示抗議。
在選舉過程中,沈觀健就對是否支持與高雄結為友誼城市的這項提案一直態度模糊,認為城市外交並不是他的首要任務,也提過這不是值得投注政府資源的好政策。這樣的態度,其實某種程度上會符合中國政府的期待——事實上,目前一些親近中國政府的社團,也一直遊說,企圖阻止溫哥華與高雄市結為友誼城市,並讓市府改而維護廣州市的溫哥華姊妹市地位,更重要的是用「一個國家只有一個姊妹城市」的規定來打壓台灣,既阻斷台灣的城市外交、又趁機矮化台灣地位。
回到沈觀健的當選的歷史意義來看,「華裔」社區那麼在意的、政治上的「一席之地」,是會跟著未來四年沈觀健的執政而長長久久、還是曇花一現?沈觀健在整個自由民主世界對中國處於高度警惕的狀況下,是否能夠以溫哥華第一個「華裔」市長的身分,去提升「華裔」政治人物的高度,同時捍衛加拿大及自由世界對民主自由的堅持?
「溫哥華第一位華人市長」的出現,無疑是歷史時刻,而沈觀健的未來表現,將影響的是未來世世代代在自由國度生活的「華裔」公民,是否可以免於因為自己的「華裔身分」,無奈與中國政府的價值觀產生過度的連結聯想?
以身為加拿大的市長而言,市政所面臨的挑戰,考驗的市長的政策方向及人民是否感受到生活的提升;而對沈觀健而言,在這個歷史時刻檢視他的,不只有溫哥華的市民及對中國憂心的加拿大人,還有無數必須離開香港去追求更民主自由生活的香港人,以及希望免於中國威脅的台灣人——此外當然還有許許多多希望中國可以民主改革的中國人。
加拿大才在不久前因為華為孟晚舟事件,導致兩位加拿大公民被中國強制拘留將近3年,兩國關係受到考驗;而擔任加拿大的城市首長,「加拿大人」的身份與認同更應優先於自身族裔,在此時刻,沈觀健不應以對中國政府過度言聽計從,來開啟他的市長任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