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一頁書/無人在意的環保冷門書?氣候危機時代「全球閱讀溫差」
比爾.蓋茲睽違多年的新作《如何避免氣候災難》(How to Avoid a Climate Disaster)在今年2月中於美國上市,旋即登上亞馬遜和《紐約時報》暢銷榜冠軍。據了解,此書的版權銷售成績驚人,至今已售出30多國版權,繁中版也已在3月初推出。氣候和環境議題書籍近年在歐美十分火紅,尤其在2019年,隨著美國政壇熱議的「綠色新政」(Green New Deal)、瑞典環保少女葛莉塔.通貝里(Greta Thunberg)的高度曝光達到最高峰。
然而相較於歐美書市的熱烈回應,相關議題書籍在台灣和中國卻始終未特別受讀者青睞——兩岸書市共同冷感的背後,各自的脈絡為何?為了召喚讀者共感,台灣出版社如何包裝氣候議題?從「生態文明」入憲、到去年底習近平在聯合國發表「碳中和」承諾,中國官方幾度對環境保護積極表態,為何相關翻譯書依舊稀少?冷淡的主流風向在未來可能出現轉變嗎?
▌請點閱下方收聽
▌遙遠的威脅?經濟趨勢當文眼的台灣書市
截至目前為止,《如何避免氣候災難》仍在博客來暢銷榜上,但受惠於「比爾.蓋茲光環」的本書,其實無法反應氣候議題書籍在台灣書市的普遍寫照。儘管歐美陸續有大量相關書籍上市,但台灣引進的數量不僅不多,銷售表現也差強人意。近年,美國西岸頻傳野火災情,上個月也有多州遭雪災侵襲,民眾在直接面臨極端氣候衝擊的情況下,並不難想像會因此產生高度的閱讀需求。
不過弔詭的是,事實上台灣也一再出現破紀錄高溫、暴雨等現象,但氣候議題卻始終未佔據輿論中心。以歐美最熱烈討論環境議題的2019年為例,彼時台灣正聚焦於總統大選和香港反送中事件,又適逢天安門事件30週年。
回看當年的書市,相關議題的書籍果然令讀者格外關注,如《世界大局.地圖全解讀》(Mapping the World)、《紅色滲透》、《無聲的入侵》(Silent Invasion)、《重返天安門》(The People’s Republic of Amnesia)等。與屢屢成為論戰核心的「紅色威脅」相比,氣候危機顯得相對遙遠,討論熱度不高,書市自然跟著冷感。
除此之外,《如何避免氣候災難》一書的繁中版在台灣被歸為商業財經類書籍;無獨有偶,在美創下銷售佳績,入選各大媒體年度好書的《氣候緊急時代來了》(The Uninhabitable Earth)亦同。
由於多數讀者對氣候議題無感,台灣出版社便多以「經濟」、「科技」、「趨勢」等關鍵字為重點文眼來包裝,強調氣候危機對現有經濟模式的衝擊、產業經綠色轉型後的全新型態、因應氣候變遷而生的新興科技發明等,或偏向出版以經濟和產業為論述重點的書籍,如《氣候賭局》(The Climate Casino)、《全球綠色經濟新政策》(The Global Green New Deal)等。
主打商業趨勢的行銷策略,和歐美直接高舉環保大旗形成有趣對比,也印證議題在台灣面臨的「溫差」,催生了和原版市場截然不同的行銷策略。
與此同時,還是能觀察到突破以上路線的嘗試,如去年出版的《刻不容緩》(On Fire)便以涵蓋社福政策、反省資本社會的綠色新政為主題,而冰島知名作家Andri Snær Magnason揉合個人經歷、神話故事和與環境科學家的訪談,以抒情筆法寫下的《On Time and Water》也將推出繁中版本,屆時的市場反應有待觀察。
▌有感的實在不好說:中國書市的氣候安全牌
2018年,兩會通過「生態文明」入憲,中共當局高調推動環境保護,書市亦不乏呼應中央政策的相關書籍,如《學習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問答》和各類學術書,但針對大眾讀者的氣候/環境議題書籍則為數不多,翻譯書更是少之又少。
其中有分析氣候變化如何影響過往人類文明更迭的《氣候改變世界》(The Great Warming)、介紹氣候相關名詞和現象的百科式書籍《氣候之書》(Das Klimabuch)等,皆採取較「安全」的分析角度。縱覽歐美的氣候變遷書籍,其中常見大篇幅針對政策面的建議和呼籲、談及中國的污染問題,也不時會在預測全球未來危機時針對中國提出警告,而以上這些論述,皆觸及與官方不同調的紅線,也增加了此類書籍在中國出版的難度。
不過,能通過當前審查的,其實還有以自身經驗為主軸、兼論環境議題的自然書寫,如海倫.麥克唐納(Helen Macdonald)、貝瑞.羅培茲(Barry Lopez)的作品。這類環保書寫未直接涉及敏感議題,較容易問世,估計也會是中國出版社未來將繼續經營的類型。
儘管官方幾度帶頭宣示對環境議題的關注,中國書市反應卻始終平淡,讀者普遍冷感的背後,恐怕還有「真正有感的沒法談」的無奈——2013年,大規模霧霾污染引爆嚴重民怨,當局也隨即宣示「鐵腕治污」的決心,但交差意味濃厚的閃電整治導致大小爭議。2015年,中國知名媒體人柴靜推出紀錄片《穹頂之下》探討霧霾問題,影片一發布立即引發全國熱議,點閱數高達近兩億,官方態度卻在短短幾天內從肯定轉為封殺,影片最終遭全面下架。
從至今未解的霧霾沉痾,到去年6月釀成嚴重洪災的長江大暴雨,再到3月15日的北京沙塵暴之亂,這些民間切身有感的關鍵議題,話語權卻始終把握在當局手中,遑論近一步付梓議論。
近期藻礁公投在台灣引發能源轉型和環境保育的論戰,今年8月也將進行核四商轉公投,2021儼然有環保議題年之勢,台灣書市是否會回應時事、順勢推出一波相關書籍,值得繼續觀察;去年底,習近平在聯合國發表「碳中和」承諾,與川普政府拉開對比的意味濃厚,但在拜登入主白宮的今日,中國當局大打環保牌的優勢已不再,未來官方若因應拜登政策調整環境論述,也勢必將影響書市走向。
▌轉角編輯台每周的深度國際閒聊
• 用 Spotify 收聽:https://goo.gl/48CruJ
• 用 iTunes 收聽: https://goo.gl/o06EBG
• 用SoundCloud收聽:https://goo.gl/WSho3A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