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完美配對?日本「AI婚活」的增產報國矛盾考驗

聯合新聞網 轉角說
「新垣結衣有沒有可能是我老婆?」這樣的問題拿來問AI,有機會嗎? 圖/《逃避雖可...

主持人/編輯七號、編輯佳琦

「用 AI 幫我配對結婚?其實更想和 AI 結婚啊!」日本政府規劃在明年度的預算中,推出「AI婚活」服務,補助地方政府導入AI人工智慧技術,來替找不到對象的民眾「高科技智慧配對」。根據政府的初步研擬,這是一套嶄新而且精準的方式,讓想結婚的日本人可以更快更精準找到適合對象。而政府的計畫目標,實際上除了要改善日本低迷的結婚率之外,最終是寄望結婚的夫婦可以生小孩、進而解決少子化困境。

然而「AI婚活」的預算構想曝光後,引起了社會正反兩極的討論。日本內閣府提出的AI婚活究竟是怎麼樣一個AI法?社會早已有AI配對交友和婚活服務之下,為何還需要花將近20億預算來給官方推動?而官方設想的「結婚下一步直接就是生孩子」,這種宛如昭和舊思維的邏輯,又怎樣能對少子化的問題對症下藥?21世紀的婚活時代,還能有什麼解決問題的「現代手段」?

▌請點閱下方收聽

轉角國際.重磅廣播 · 重磅廣播 – 203.人工智慧完美配對?日本「AI婚活」的增產報國矛盾考驗

在「AI就是潮」的當今,從近期報導也不難看出,內閣府的「AI婚活」的理想,仍說得有些模稜兩可。內閣府表示,希望透過預算來支援男女媒合,借助AI之力,將年齡、學歷、年收入、興趣或價值觀等來進行有效配對,企圖提升男女約會、進而結婚的願景。

事實上過去埼玉縣愛媛縣等超過10個縣,都已導入AI系統。像是埼玉縣在2018年,約有1,500萬使用在AI系統整備上,而2019年,有38組成功結婚的案例,其中就有超過21組是使用AI提案的成功案例。

所以在此脈絡下,內閣府希望明年預算撥出20億來補助各地方政府「地域少子化對策重點推進交付金」來支援AI婚活,以期解決少子化問題。當然,這個邏輯的前提,也在於政府似乎仍將對「少子化」的現象,歸因於「低結婚率」、「晚婚」。

內閣府希望明年預算撥出20億來補助各地方政府「地域少子化對策重點推進交付金」來支...

▌為什麼要「婚活」?日本的婚活成因

什麼是「婚活」?簡單來說就是「結婚活動」,簡稱「婚活」(こんかつ),與日文詞彙上的「就活」(しゅうかつ,就職活動),為找到工作而衍伸參與的各式活動一樣,「要結婚也要勤於參與這些活動」。

婚活首次出現,是在雜誌《AERA》2007年11月5日號,由社會學者山田昌弘所提出。他透過「婚活」一詞,來描述2000年之後,日本社會為結婚而開始舉辦的大型結婚聯誼活動。業者為配合當時的社會趨勢,也開始提供更精緻和符合配對需求的婚配服務。

山田後來更在2008年,與研究性別議題的記者白河桃子合著《婚活時代》一書,談到當時日本所活躍的婚活運動。

圖/《逃避雖可恥但有用》劇照

從2000年所發展的社會趨勢,事實上也跟90年代後,職場婦女增加、家庭煮夫出現,這類結構性轉變有極大的關係。如果再從更久遠一點來爬梳,像是從1986年《男女僱用機會均等法》實施,就能發現後昭和時期,如《東京愛情故事》裡的辦公室戀情,許多男女相識或許是從辦公室戀情開始。

但也隨著社會文化的變遷,如就業市場流動性高(如派遣員的增加)、職場壓力、職場性騷擾等等的因素,讓人們認識未來伴侶的管道,開始往外增加。也開始有許多人希望透過外部的婚配機構來達成結婚的願望。

日本結婚率高峰,大概屬戰後嬰兒潮一代,但自此後,逐漸到80年代開始走下坡,這與日本泡沫經濟、失業和各式社會壓力有關。2019年總務省公布人口動態統計顯示,當年結婚件數是59萬8,965對,是將近1972年全日本結婚巔峰,也就是109萬9,984對的一半。

然而,能不能結婚、和想不想結婚還是有根本上的差距。像是根據2014年內閣府的統計顯示,想結婚的男女總數比例來到68.1%,其中想結婚的男性佔72.1%、女性則佔65.2%,因此,日本政府認為,雖然實際上結婚的人數節節下降,但結婚意願仍存在,重點只是差在有沒有人好好媒合!

2019年總務省公布人口動態統計顯示,當年結婚件數是59萬8,965對,是將近1...

▌用AI就能提高結婚率?

在政府提出了AI婚活補助的構想後,網路上有了許多討論。有網友表示「很像玩遊戲」、「未來世界的感覺」、「是要跟AI結婚嗎?」這些說法都反映出,還是有很多人不瞭解AI婚活究竟為何。雖然政府沒有提出更細節的執行方案,但透過AI來進行各式條件的配對,其實民間婚配團體、公司早已行之有年,也有可以直接認識異性的「相席屋」餐廳的誕生。

只是過去用人工篩選合適的配對對象,現在改用AI和大數據來進行。像是近年流行的交友APP,價格就是婚友社一半,也不受人事時地的限制,想認識朋友按個手機就能開始。但出現許多「掛羊頭賣狗肉」,假造身家資料、收入,或是長相修圖,也是交友APP讓人詬病之處,見面等於見光死,造成很多還沒戀愛就先失戀的現象。

當然,需要說明的是,婚活是以「結婚為前提的交友」,交友APP上的使用者目的又更複雜,對有單純結婚需求的使用者而言,有時也並非是最佳選擇。

2018年與虛擬角色初音未來(右)結婚的近藤顯彥,後來因此登上國際各大新聞。當時...

另外,利用技術收集用戶資訊,也並非如此完美。像是有利用AI進行資料分析的求職媒合平台,就因為男性求職錄取者較多,結果被AI研判為應該多錄取男性,造成AI嚴重的誤差。

再者,許多敏感的讀者第一時間所想到的,應該不是用不用AI這種形式的因素。考慮結婚前要面臨的社會壓力,此種更深層的社會結構問題,已經不是政府能用簡單政策所觸及的「不能說的秘密」。當政府大舉提出「婚活」構想時,社會對不婚者的壓力,「沒著手交友就很魯」又無形成為變相的社會壓力。許多輿論就提到:

民眾不結婚,跟交不交得到適合的對象無關,而是光結婚本身,就讓人有極大壓力。

圖/路透社

近藤顯彥與初音未來的2020結婚兩周年紀念。 圖/近藤顕彦IG

從總務省人口動態統計來看,1995年50歲以前未婚的女性有二十分之一;2015年後則是七分之一。另外,1995年日本男性的初婚年齡是28.5歲,女性是26.3歲,到了2014至2019後,男性初婚年齡成長到31.2歲,女性則是29.6歲。也就是已婚女性在進入社會結構中的處境,可能會是結婚與否的關鍵。

上面的數據我們可以發現,90年代女性或許在大學畢業後幾年就直接進入婚姻關係當中,而今留在職場打拚快到30歲再結婚的女性,同樣大有人在。與職場相關的「薪資」、「社會成就」、「個人生涯規劃」等因素,成為女性要不要結婚的考慮理由。而這層思考的反面就是,在日本結婚後的女性受到的社會壓力、個人自由度等,會是相當層面令人對婚姻退卻的原因。

不單單是女性,根據日本研究機構「國立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的分析,許多選擇單身的理由是「行動和生活方式自由」、「金錢較為寬裕」、「沒有撫養家人的責任」等,相對地可以想像已婚者,特別又有養育孩子的情況下,就可能會出現托育、教育金、教育責任和扶養家庭等重大責任的壓力。可見得現代人對於自由支配生活的嚮往和重視,想要結婚是一回事,但實際上會遇到的社會期待和社會壓力又是另一回事。

東京的青年男女婚活。 圖/路透社

▌疫情下的婚活?交友軟體,恐成最大贏家

日本趨勢分析網站PR TIMES曾以問卷方式,調查武漢肺炎發生後對婚活的影響。根據問卷結果,其中,有85%的人認為疫情影響婚活的參與,尤其是因為各地場所限制聚集人數,使得出門參與活動較為困難。另外在疫情期間,使用婚配網站的人36.3%,其次才是交友APP(27%)。福岡縣往年都會舉辦的婚活,也因為疫情衝擊減少7成

回看因為疫情,反而聲勢看漲、「大發疫情財」的產業,或許其中一個就屬交友APP了。在疫情期間,許多軟體紛紛祭出各種吸引使用者的手段,像是提高配對率、拉長送禮時效、放寬配對人數上限等,都讓疫情期間想認識新對象的人,有了不同於過去的管道。交友APP的趨勢不僅在日本,也在全球發酵。

以Tinder為例,去年已經是成長營收最快的APP之一,其母公司Match Group,更在第三季營收上漲18%,而且疫情期間的付費會員人數也成長了20%。但正如前述提到,交友APP上的用戶心思各個南轅北轍,有多少人是抱著以結婚為前提的交友?也是真心想婚活的人會認真考慮的重點之一。

回到政府是否真有機會帶動「婚育」提升的議題,台北市長柯文哲日前提出未來可能執行的「結婚補助」政策,他的理由就是「結婚就會生了」,當時也引發台灣各界輿論熱議。而今這個邏輯將要直接落實在日本政策上,到底能不能成功,相信全世界許多國家都在看。就像乙武洋匡所說的:

「無論婚姻數如何增加,不能解消關於育兒的經濟疑慮的話,就不是正本清源的少子化對策。仍然還是處在結婚=生產這種昭和印象的政策思維吧。」

圖/美聯社

▌轉角編輯台每周的深度國際閒聊

• 用 Spotify 收聽:https://goo.gl/48CruJ

• 用 iTunes 收聽: https://goo.gl/o06EBG

• 用SoundCloud收聽:https://goo.gl/WSho3A

轉角說

轉角國際編輯台:「在國際新聞之後,讀懂新聞;世界趨勢之前,掌握趨勢。」

重磅廣播 深度專欄 日本 性別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