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名人的祖宗十八代之謎:W for WDYTYA

聯合新聞網 倫敦生活A to Z
你知道「甘道夫」的身世之謎嗎? 圖/美聯社

你以為你算老幾?

這句話可不是鬥毆時的挑釁問句,而是BBC製播的家族史紀錄片《你以為你是誰?》。自2004年開播至今,《你以為你是誰?》每季邀請十位名人,探索自身的家族史。參與過的主人翁多屬螢光幕前為人熟知的面孔,例如《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 《廚房女神》奈潔拉(Nigella Lawson),飾演「華生」的費里曼(Martin Freeman),以及《英國烘培大賽》的兩位評審瑪莉.貝利(Mary Berry)和保羅.郝萊伍(Paul Hollywood)等。

節目的敘事手法往往從當集主角目前的生活出發,談談他們想追溯家族史的動機,有的參與者因為有了子女甚至孫兒,希望能對他們訴說更多自己的家族故事,進而引發想尋根的念頭;有的名人曾經聽聞某位未謀面的祖先的事蹟,因此想瞭解更多。因為戰亂、移民,製作單位有時還需要去到加拿大或是歐洲其他地方,非常用心。

《你以為你是誰?——甘道夫身世?伊恩·麥克連》

 

十多年來,已經有上百位名人上過此節目,在風潮帶領之下,甚至有了十七國先後製播的版本,雖然製作的集數不一,卻可見到探索、尋找家族故事的共通性。自己從何而來,為何成為今日的「我」?又將如何把這樣的個人及家族史傳遞下去,顯然是相當值得思考的事。甚至帶起英國大眾追溯家族史的風潮。

無怪乎先前去聽大英圖書館導覽,館員建議我們復活節盡量不要過去,因為「獨立研究者」很多,那些獨立研究者通常感興趣的都是家族史,另有專門的課程在教人如何撰寫家族史。配合《你以為你是誰?》節目出版的雜誌,其網站上還提供資源,讓有興趣追本溯源的觀眾如何開啟一段尋根之旅。

尋根的第一步,常是從主角家中的舊照片、手足和親戚開始,繪製家族樹;若想進一步得知特定先人的生平,則往往可以從出生、結婚、死亡證明中找到下一步的蛛絲馬跡,這些資料為個人的生命歷程留下足跡,卻也與教會緊密連結——受洗、婚禮、喪禮,保留完整而詳盡的紀錄可回溯至數百年。

那些獨立研究者通常感興趣的都是家族史,另有專門的課程在教人如何撰寫家族史。 ...

配合《你》節目出版的雜誌,網站上還提供資源,讓有興趣追本溯源的觀眾如何開啟一段尋...

除此之外,英國自1801年以來每十年舉行的戶口普查,除了反映社會變遷之外,已達年限而得以公開的原始資料中,完整記載個人年齡、職業以及家中人口;透過普查資料,得以追蹤個人的生涯的變化。例如十年前本來做生意做得好好的,十年後卻進了專門收容窮人的濟貧院,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樣的變化?

隨著節目推展,觀眾也跟著抽絲剝繭。濟貧院的生活是什麼樣子?透過專門研究的學者(一集下來可能需要四五個不同專長的博士)淺顯易懂地說明,和走訪遺留下來的建築,不僅填補了想像的空白,也讓保留下來的文化資產重新產生意義。

作為紀錄片,《你以為你是誰?》的敘事手法並不沉悶,可能多半主人翁就習慣上鏡頭,在攝影機前顯得比較自然,另一方面則是吸引觀眾一同揭秘的趣味。儘管製作單位在拍攝前已經對當事人的家族做了研究,卻常對其三緘其口,等待拍攝時才揭曉。例如演員派翠克.史都華(Sir Patrick Stewart)所接到的指示只有:

打包六天份的衣服,到帝國戰爭博物館碰面。

「打包六天份的衣服,到帝國戰爭博物館碰面。」 圖/歐新社

派翠克.史都華的父親在二戰時服役於前線,參與盟軍發動的「龍騎兵行動」(Opera...

若是祖先曾經逃避戰亂,或是移民,節目也常上山下海,走訪八千里路。此番尋根的旅程,會有什麼樣的發現,往往出人意表,你以為的「自己」,聽說的那段「家族史」,未必與已知或預期的結果相同,當然,也可能意外發現某些家族中較為隱晦的秘密,例如婚外情、犯罪紀錄等等。

有時候,還會發現家族中的相似性。例如寫作《哈利波特》時為單親媽媽的J.K. 羅琳意外發現自己家族中有多位單親媽媽;以甘道夫一角名享國際的伊恩.麥克連(Sir Ian McKellen)發現自己家族祖先中也有職業演員;或是《英國烘培大賽》名廚瑪莉貝利意外得知先人也曾是烘培師,種種因緣與巧合,也透過如此過程一一浮現。

在這個回溯家族史的節目中,瞭解名人軼事當然可以是收看理由,但我認為最吸引人的是看個人家族史如何鑲嵌進歷史社會脈絡中,從中常能學到許多英國文化史,尤其是維多利亞時期和一、二戰時期的眾多歐洲歷史。

例如曾任倫敦市長、現任外相的鮑里斯.強森(Boris Johnson),其曾祖父Ali Kemal,曾是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記者及政治家,最後死於暗殺。往上追溯的祖先在不同時空有著不同奮鬥,時代、家族與個人的興衰在節目中有了完整的連結,人也在其中更能體會自己的位置與根源。好幾集都看得讓人淚眼汪汪,每次都在想這明明是別人的故事啊,為什麼這麼好看。或許令人感動的並非旁觀他人的生活,而是在不同軌道中,面對與承擔自己命運的勇氣與掙扎,

《你以為你是誰?——鮑里斯·強森》

曾任倫敦市長、現任外相的強森,其曾祖父曾是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記者及政治家,最後死...

歷史並不是陳舊資訊與乏味事實的堆砌背誦,而是一個又一個的真實故事。曾演出《新世紀福爾摩斯》中華生醫生的馬丁.費里曼,便發現祖父曾經參與二次大戰,但卻在敦克爾克大撤退數日前陣亡。

一般史書上,敦克爾克大撤退奇蹟似地讓34萬盟軍離開歐陸戰場,為日後盟軍的勝利奠定基石;但遲來的奇蹟,卻給了費里曼的祖父另一種結局。對觀眾而言,這提供了新的角度認識戰爭——在名列青史的戰爭英雄、領袖之外,那戰死沙場的陣亡將士們,不僅僅是數字或列冊上的名字,背後都有他們各自的故事。除此之外,透過挖掘歷史文物,主角們也更能瞭解祖先曾經的步履。

影片中,費里曼得以閱讀祖父受訓時使用的教材、找到祖父陣亡時的相關記錄,還能看到刻有祖父名字的紀念碑,他在節目中感嘆地說:

原來這些資訊一直都在這裡,我卻不知道。

《你以為你是誰?——馬丁·費里曼》

費里曼在節目中感嘆:「原來這些資訊一直都在這裡,我卻不知道。」 圖/《Who D...

費里曼的爺爺曾是困在敦克爾克的英軍醫護兵,但比起34萬「奇蹟」撤離的同袍,他卻在...

對於尋訪先人腳步的後代子孫,透過專家協助及對史料的挖掘,讓不起眼的線索重新產生意義。不同於小說,歷史必須建立於可徵信的材料上,並演繹出相對合理一致的推論。很難有一種史觀是「完全正確」的,但這也絕非暗示什麼都是權力下的便宜詮釋。理想上,歷史應該是認識這個世界的起點:自己是誰,跟周遭的關係是什麼,為何會身處今天這樣的情境。當然,這些問題可能永遠不會有清楚容易的答案,但在真誠追尋的過程中,也許才能抵擋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

從另一方面來說,若非完整儲存的大量史料,和妥善保存的歷史建築,這樣的尋根節目不會精彩,甚至可能在蒐集資料之時便成了不可能的任務。如何看待歷史?當然它可以是宏觀知興替之鏡,卻也可以充滿對常民、個人生命史的關懷。回首過去,對自己從何而來的探索,也讓那些改變世界的大事件變得立體。

學歷史所為何事?我想《你以為你是誰?》正提供了一個好答案。而節目好看的關鍵在於即使意識型態在所難免,仍然能用比較宏觀的角度,如實看待這些零碎單一的事件,連結展開成一幅有意義的圖像。如果說什麼是文化與社會的底蘊,這底蘊,不正是歷史的縱深與各種真實故事的連結嗎?好的壞的,都是我們之所以為我們的祕密啊!

若非完整儲存的大量史料,和妥善保存的歷史建築,這樣的尋根節目不會精彩,甚至可能在...

倫敦生活A to Z

白舜羽和魏君穎,一對夫妻,兩個不小心都念過哲學的解釋狂,喜愛漫步、劇場、藝文與博物館,尤其著迷於各式各樣與倫敦和英國歷史文化相關的冷知識。從二〇一三年一起蒐羅旅居中的關鍵字,企圖考據與思索其背後的來由。除了共筆臉書粉絲頁《倫敦生活A to Z》之外,另有作品《倫敦腔:兩個解釋狂的英國文化索引》《倫敦眼:兩個解釋狂的英國文化透鏡》(紅桌文化出版)。

英國 文化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