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台海輿論戰(上):為何美國「克制論」反造成中國統戰效果?

倪世傑
2025年10月30日於南韓釜山的川習會,在美國白宮釋出的系列照片中,有一幕川普拿出一張紙條給習近平看,習在閱後露出笑容。沒有任何官方消息透露川普到底給習看了什...

文攻:一個不利於台灣的國際輿論環境

最近半個月的國際政治發展令人目不暇給。10月30日,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將在韓國釜山舉行的第2025年APEC峰會前舉行100分鐘的雙邊會談。根據川普的說法,雙方討論了芬太尼、稀土、輝達晶片出口以及俄烏戰爭等議題,但特別提到並未提及台灣問題。而在會議前一天,川普在停機坪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台灣就是台灣(Taiwan is Taiwan)」,翌日(30日)成為聯合與中時兩大報的頭版頭

川習會2025所做成的決議效力能維持多久,依據川普多變的個性,我們並不得而知。然而,回顧「川習會2025」的前兩週確實可謂波濤洶湧。從時序來看,在趙少康指控中共介入國民黨主席選舉的喧囂聲中,鄭麗文於10月16日當選國民黨主席,現任主席朱立倫隨即宣布黨工總辭,鄭即將於11月1日走馬上任。

在中國方面,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召開前三天,中國國防部於2025年10月17日公佈了包括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何衛東、軍委政治工作部主任苗華等九名上將開除黨籍、軍籍的決定,部分論者見獵心喜,認為中國高階將領紛紛落馬,攻台機瞬時降低。

在這段期間,美國一些智庫與學界人士對台灣,或者說,對賴清德總統展現出不信任的態度。10月14日,美國蘭德公司(Rand)公佈了一份名為〈穩定美國—中國的敵對關係〉(Stabilizing the U.S.-China Rivalry)報告,在這份長達101頁的報告中,第77頁直接點名賴清德總統多次宣示「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與推動反制中國滲透措施,導致北京軍事與言辭升溫。

三位蘭德的研究員 Michael J. Mazar、Amanda Kerrigan、Benjamin Lenain 因而主張,美國既要嚇阻中國動武,也應防止賴清德藉美方支持採取挑釁行為。華府可利用其軍事援助與政治支持作為槓桿,要求台灣為維護台海穩定負責,並對賴清德等官員的言行設下支持界限。

這三位學者並非親中派,而是屬於務實地「管控分歧以降低風險」,其論點主張通過制定規範、防護柵欄與大國之間的相互理解來降低風險,對中國具有敵意、掠奪性的行徑保持警惕,反對把壓力無限上調的對中鷹派觀點。

10天之後,美國《時代》雜誌(Time)刊出一系列「台灣—中國問題」的投書與深度報導。台灣媒體所關注的是美國布朗大學華生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中國倡議主任 Lyle J. Goldstein 所撰寫名為〈美國必須防範魯莽台灣領導人〉(The U.S. Must Beware of Taiwan’s Reckless Leader)這一篇。賴清德之所以在文中被描繪為「魯莽」,在於激進的台獨言論,與前任蔡英文的謹慎態度不同;賴在團結國家系列講話中發表一系列演說主張台灣是獨立國家,這被北京視為「改變現狀」。他沒有低調處理台灣獨立地位的主張,反而採取激進立場,這被北京視為將兩岸關係和台灣發展推向更多衝突和風險的邊緣;而賴一再挑釁中國,在兩岸關係本已緊張的情況下必將進一步激怒北京從而增加了衝突風險。

美國一些智庫與學界人士對台灣,或者說,對賴清德總統展現出不信任的態度。 圖/歐新社

作者Goldstein對美國政府提出的政策選單,包括私下警告賴清德以約束台灣領導人,並將太平洋防衛重點放在真正的條約盟友:澳洲、日本、菲律賓與南韓身上,並坦言台灣並非美國的重要國家安全利益,各種地緣戰略或經濟理由都不足以冒著「潛在災難性大國戰爭」的風險去保衛台灣。

《時代》雜誌採用的第二篇投書是由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大校、現為北京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員周波(Zhou Bo)所撰寫〈川普如何能避免因台灣與中國開戰〉(How Trump Can Avoid a War Over Taiwan)一文。他採取恐嚇性的語言提醒美國,中國實力不斷增強且地理位置接近台灣,對美國介入台海是不利的,且台灣是唯一可能讓中、美兩個大國陷入全面衝突的議題。

周波對川普提出五項緩解台海局勢的解方:

(1)管控美國政府人員,如戰爭部長中國對台攻擊「迫在眉睫」等不當言論;

(2)直接警告賴清德注意言辭;

(3)禁止賴清德再過境美國重要城市;

(4)撤回在台美軍訓練人員;

(5)鼓勵台灣當局承認「九二共識」。

周波採取恐嚇性的語言提醒美國,中國實力不斷增強且地理位置接近台灣,對美國介入台海是不利的。 圖/歐新社

曾擔任《時代》雜誌中國分社社長、現為該雜誌特約編輯的 Charlie Campbell 所著〈在戰爭陰影下的台灣〉(Taiwan in the Shadow of War),採取同理台灣在中國威脅下處境的立場。他提出了幾項不利於台灣的因素:

(1)即便川普總統要重新建立美國產能滯後的美國武器生產系統,如果預期建成時間在2030年,這幾年的空窗期該怎麼辦?

(2)一些美國高階將領不滿川普總統的施政自請辭職或遭解職,多名美國國家安全會議(NSC)成員也遭解職,中國/台灣事務專業團隊的縮減影響聯盟協調與危機決策速度,增加美國總統決策時的風險;

(3)關稅戰對中國的恐嚇阻有限。因為北京、主要是習近平,願意承受經濟上的重擊,以換取奪取台灣這個象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目標。

這四篇文章各自代表三種不同的立場:蘭德公司與Goldstein的報告是典型的美國克制論,周波的言論代表一種期待美國能夠安撫北京的立場,投射出中國希望川普政府能夠「克制」,表達對美國克制論的偏好。Campbell則是立足威懾強化的現實主義立場,警示美國若不增強美國的國防投資,將喪失對未來嚇阻中國嚇阻的實力。

Campbell警示美國若不增強美國的國防投資,將喪失對未來嚇阻中國嚇阻的實力。 圖/U.S. 7th Fleet

美國的「克制論」(restraint),川普會買單嗎?

美國「克制論」(restraint)在美國國際關係的理論與政策研究擁有諸多變體,但其主要論點身在台灣的我們其實並不陌生。其一是「棄台論」:為避免美國與中國的潛在競爭傷害美國國家安全,美國不應對台軍售,美國駐軍撤退到讓中國不再感受到威脅的地理位置;其二是近些年來的「反轉尼克森論」(Reverse Nixon),主張美國應同俄羅斯聯手對抗中國。

從歷史紀錄來看,克制論絕非如某些論者所言是「邊緣」論述,像是在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中,甘迺迪總統展現克制、並通過「深喉嚨」避免一觸即發的核戰;2009年美國總統歐巴馬對俄羅斯的開放政策使美俄展開對話,並促成《新戰略武器裁減條約》雙邊裁軍計畫(Strategic Arms Reduction Treaty, New START),以及其後在阿富汗反恐議題上合作,在2014年俄入侵克里米亞之前的美俄關係建立互信基礎。然而當代政治史上,克制論也是劣跡斑斑。當中最著名者莫過於英國首相張伯倫對希特勒的綏靖主義,以及1950年的韓戰。

1945–1948年間,二戰後韓半島以「北緯38度線」分治,1949年美軍基本撤出韓半島,只留少量顧問團。但韓國裝備薄弱,缺乏重型坦克與長距離火砲,1950年1月12日,美國國務卿艾奇遜(Dean Acheson) 在華府國家記者俱樂部發表演說,描述美國在西太平洋的「防禦周邊(Acheson line)」——從阿留申群島、經日本與琉球至菲律賓;是的,韓國與台灣並不在其內。金日成見機不可失,多次向史達林請求南侵許可,史達林最後同意計畫,並要求中共毛澤東支援,6月25日,北韓跨越38度線全面進攻,3日後漢城(後來改名的首爾)陷落。

下一個問題是,川普是否會支持克制論?從表面上看來,川普的一些外交政策方案符合克制論的期待,像是避免大型地面戰爭/反對無止境戰爭這一點,與提升介入門檻、偏好不直接派出地面部隊與克制論的「慎用武力」相合。要求盟友分攤防務成本,對同盟「搭便車」不耐,與克制論的縮減過度承諾出現交集。最後,提高參與遠方戰事的門檻,像是對烏克蘭、台海的直接軍事承諾持保留態度,都接近克制論的「聚焦核心利益」。

先說結論:川普不會是克制論的買家。川普並不吝於展現浮誇式、絲毫不克制的個人施政風格,基本上就與「克制」一詞的精神背道而馳。

首先,川普大幅擴增國防預算,強化導彈、無人機系統等威懾工具,並表示要重啟核試,更不消說他在2017年4月動用59枚戰斧巡弋飛彈襲擊敘利亞、2025年6月以多架B-2、B-52轟炸機轟炸伊朗核設施。此種以硬實力壓制的風格,包括以關稅戰、出口管制等強硬的經濟手段皆與克制論的「收縮」方針不符。川普的「不可預測性」,反而與克制論著重可預測性以降低風險的危機管理大相徑庭,川普自己往往就是不可預期下風險的主要來源。

與美國政府在拜登時期趨向戰略清晰、四度明言「保台」的表態一致,克制論同樣傾向「戰略清晰」,只是方向相反,明確表示「不保台」。艾奇遜劃定安全範圍的戰略清晰導致韓戰爆發,同理,克制論的戰略清晰同樣存在重蹈韓戰覆轍的潛在風險。另一方面,克制論形同為中國聯盟加薪添柴。這只會讓中國國台辦與國民黨主席鄭麗文批評賴清德是「麻煩製造者」的訴求更加地「擲地有聲」,這是克制論大放送後所必然引發的政治效果。

——下篇接續:〈解析台海輿論戰(下):「鍾台文」對台統戰文字的話語迷宮〉

川普不會是克制論的買家。川普並不吝於展現浮誇式、絲毫不克制的個人施政風格,基本上就與「克制」一詞的精神背道而馳。 圖/路透社

倪世傑

倪世傑,1990年代受到後學運與後解嚴影響,對馬克思主義以及工人階級運...

深度專欄 中國 習近平 川普 美國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