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極化的世界,軟實力如何拯救美國世紀?紀念學者約瑟夫.奈伊(1937-2025)

聯合新聞網 徐子軒
發明「軟實力」(soft power)而廣為人知的美國哈佛大學榮譽教授奈伊(Joseph S. Nye)已於2025年5月6日逝世。奈伊生於二戰、長於冷戰,和平...

繼季辛吉之後,國際關係學界又一巨星殞落——發明「軟實力」(soft power,又譯「柔性權力」)而廣為人知的美國哈佛大學榮譽教授奈伊(Joseph S. Nye)於2025年5月6日逝世。奈伊一生著作等身,被視為是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的代表人物,如同前輩季辛吉,奈伊也曾從政,在柯林頓政府時期擔任國防部助理部長等職務,可謂學而優則仕。

先來簡短回顧奈伊的政治哲學,以及他如何影響世局。新自由主義學派認為當今世界是一個複雜的相互依存(complex interdependence)體系,各種跨國行為體與公民社會存在多種互動管道,產生了將各國連結在一起的網絡,處於相互合作和依賴的狀態,不必再依賴軍事力量和強權政治。

在這個複雜相互依存的世界裡,軍事手段不再是國際關係的常見特徵,因此「軟實力」將逐漸取代硬實力。硬實力指的是使他國採取違背偏好和策略的能力,像是透過脅迫或利誘實現目標,與之相反,軟實力指的是透過吸引對方以獲得理想結果,這種能力源自於一國的文化、政策和意識形態。

奈伊於2025年5月6日逝世,享壽88歲。圖為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發出的追悼紀念專文。 圖/美聯社

奈伊的著作豐富,也有不少作品在台灣有翻譯出版。

奈伊於1990年提出軟實力的概念,當時美蘇兩極體系正瀕臨崩潰,兩極體系信奉硬實力,而軍備競賽最終導致蘇聯垮台。奈伊設想結束兩極對峙的後冷戰世界將以合作為主,各國需要面對共同的挑戰(例如恐怖主義),需要共同的解決方案(例如反恐行動),再加上科技進步,世界也將變得更加相互依存。

在此前提下,奈伊主張軟實力是一種更明智的方針:

如果一國的意識形態具有吸引力,盟友自然會願意跟隨、如果一國在國際舞台運用權力並得到他國的認可,那麼其外交政策就會遭遇較少的阻力,因此軟實力比硬實力更有效,也無須如硬實力花費大量代價。

對新自由主義與軟實力的批評已是汗牛充棟,不再贅述,僅舉一例說明。像是敘利亞在2011年爆發阿拉伯之春的民主運動,乃是受到西方民主主義等思潮影響,但美國未能透過軟實力成功讓敘利亞轉型,反倒是俄國充分運用硬實力保護專制阿薩德政權,且後來美國也必須以軍事介入對抗伊斯蘭國等恐怖份子。

奈伊主張軟實力是一種更明智的方針:如果一國的意識形態具有吸引力,盟友自然會願意跟隨。 圖/路透社

敘利亞在2011年爆發阿拉伯之春的民主運動,乃是受到西方民主主義等思潮影響,但美國未能透過軟實力成功讓敘利亞轉型。 圖/美聯社

事實上奈伊非常了解理論和現實的差距,在1995年擔任國防部助理部長任內,他主導美國的東亞-太平洋戰略(因此又被稱為奈伊報告),該報告強調亞太地區對美國經濟的重要性,主張美國應維持強大的軍事存在。批評者認為這份報告完全是現實主義,與奈伊強調相互依存與軟實力的理念有所矛盾。

奈伊則表示,現實主義與自由主義在政策制定中各有適用時機與價值,在當時的東亞局勢下,現實主義的策略有其必要性,當國家安全受到威脅,無可避免得靠軍事力量,美國軍隊更是穩定全球局勢的關鍵。如此可知,奈伊並不是象牙塔中的蛋頭學者,而是懂得換了位置就換腦袋的識時務者。

離開政壇後,奈伊修正自己的理論,提出所謂的「巧實力」(smart power),在硬實力與軟實力取得平衡,戰略性結合強制性手段與吸引性手段達到目的。這一思路深刻影響歐巴馬政府,強調利用外交、發展和文化手段來推進美國利益,而不是僅僅依靠軍事力量。

然而,歐巴馬的中東政策卻凸顯軟實力的實際限制。反恐戰爭後美國對中東進行了眾多投資,包括文化交流和公民外交等計畫,打算以軟實力嘗試接觸當地種族宗派,也打擊極端恐怖份子,但中東等地的反美情緒仍然高漲,足見美國縱有強大的軟實力,也不足以贏得穆斯林世界的心。

奈伊曾強調亞太地區對美國經濟的重要性,主張美國應維持強大的軍事存在。圖為2015年時任日本首相的安倍晉三訪問哈佛大學,在奈伊(圖左)的陪同下,於甘迺迪學院的論壇...

歐巴馬的中東政策卻凸顯軟實力的實際限制。美國縱有強大的軟實力,也不足以贏得穆斯林世界的心。圖為2016年伊朗的抗議民眾,焚燒歐巴馬與以色列總理納坦亞胡的肖像。 ...

在美國國內孤立氣氛漸熾、川普贏得總統大選後,奈伊也不再成為華府的諮詢對象。在奈伊看來,川普強調單邊主義、蔑視聯盟等行為,會削弱美國的軟實力,不僅損害美國的信譽和盟友,也破壞美國的影響力,這種刻意忽視與放棄軟實力的行為,絕非明智的戰略。

直到川普2.0,美國向全球發動貿易戰並劍指中國,奈伊認為在安全問題上可以和中國部分脫鉤,但完全的經濟脫鉤將付出高昂的代價,且沒有盟友會跟進,而應對中國的挑戰卻需要盟友和聯盟體系。雖然奈伊言者諄諄,但在只看重硬實力的川普政府眼裡,不過是老人的喃喃自語。

但事物總有表裡兩面,現實世界比理論更為複雜。一個貶低民主價值與國際規範、甚至不在乎公開說謊的總統,可能不符合美國國家利益,但他的外交政策方針不應被全面否定。奈伊也曾表示美國這麼多屆政府以來,唯有川普成功地迫使歐洲增加自衛軍費,儘管他認為這是一種惡劣(nastiness)的手段。

最後,要知道奈伊生於二戰、長於冷戰,和平對他們一代人來說既是不能承受之輕,更是無法捨棄之重。好不容易見到蘇聯崩解,為了迎接美國新世界,奈伊設想的美國,是一個願意和盟友共同行使權力,而非獨斷的享有凌駕於他國之上的權力,這才是他提倡軟實力的真意。

在奈伊看來,川普強調單邊主義、蔑視聯盟等行為,會削弱美國的軟實力。圖為2018年6月9日,於加拿大魁北克省舉行的G7峰會。當時為川普第一個任期,非典型的外交風格...

雖然事與願違,奈伊仍持續推動他的理念,不斷寫文章警醒世人。在奈伊最後一本書、也是他的回憶錄《活在美國世紀》(A Life in The American Century)中,他這麼寫道

「我們面臨的最大危險,不是中國將超越我們,而是權力的分散將產生熵(entropy),也就是無法完成任何事的狀態。」

這可說是給美國的重要遺言。要稍微解釋一下奈伊的用語,他提到的「熵」是熱力學的概念,原意是指系統混亂程度的量度,也就是說一旦系統的混亂程度增加,能量就會變得分散而難以利用。奈伊將之比喻為國際與國內政治系統當前遭遇的問題:現今世界因為參與者太多導致權力分散,增加形成有效共識的難度,這就是熵。

在國際層面,權力不再集中在少數幾個超級大國手中,而是擴散到更多行為者,包括中型國家、跨國企業等。在國家層面,民粹與民族主義盛行,在多方協調失敗的情況下,各國傾向內縮,推行本國優先政策,讓決策者的行動變得更無效且無序,進一步侵蝕全球治理結構。

奈伊始終認為美國並未衰落,卻會因為內部極化而失去吸引力,也將削弱軟實力與影響力。更嚴重的是,國內政治的熵增使政府失能,恐怕無法充分應對科技、環境等全球議題帶來的巨大風險,真正的敵人不是中國等外部競爭對手,而是內部系統的失序,這才是後代子孫最大的危機。

奈伊始終認為美國並未衰落,卻會因為內部極化而失去吸引力,也將削弱軟實力與影響力。圖為2021年1月6日美國國會山莊暴亂事件。 圖/路透社

編輯/林齊晧

徐子軒

amor fati,覺得魯莽是一生至少一次、誰都不可或缺的美德;amo...

深度專欄 美國 訃聞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