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梵蒂岡的「秘密會議」:天主教「在地化」與教廷的戰略考量

聯合新聞網 李貝欣
《秘密會議》劇照,講述天主教教廷選舉教宗的權力鬥爭故事。 圖/傳影互動

文/李貝欣、李政豪

近期院線電影《秘密會議》(Conclave)中,一群紅衣主教齊聚西斯汀禮拜堂,在閉門的選舉儀式中選出新任教宗。雖然劇情揭示了權力鬥爭的荒謬之處,甚至揭露出教會內部的醜聞與保守價值。但不可否認,選舉教宗的過程或教宗的角色本身依然有其神聖性,畢竟教宗的權威性是天主教的神學根基與制度中樞,其權威橫跨國界,直達全球各地信徒與神職體系,展現出宗教治理的超國性格。然而,天主教跨國、集中化的教會結構,碰上當代中國的治理架構時,就形成了結構性矛盾。作為一個高度重視主權與意識形態穩定性的國家,中國對任何超越國家體系的權力來源始終保持高度警惕。當全球天主教會以羅馬為中心運作時,北京則試圖以主權邏輯重構宗教體系,並堅持「不受外部勢力干預」的治理原則,成為中梵關係最難解的核心分歧之一。

▌接續上篇:他叫萬民服在我們以下:中國與梵蒂岡的矛盾根源,天主教「中國化」難題

在高度緊張與制度對抗的歷史背景下,中梵關係並非單純陷於衝突。近年來,雙方在有限協商中展現出接觸與調整的意願,試圖在灰色地帶內透過非正式協議緩解根本矛盾。本文將聚焦於制度夾縫中的協商現場,探討地下教會與主教任命問題、臨時協議的權力邊界,以及教廷在中國體制下如何維持其最低限度的影響力。

▌中梵臨時協議:合作與灰區並存

中梵關係的主要爭議核心在於「主教任命權」。依據《天主教會法》第377條第5項明定:不得將任何主教的選舉、任命、推薦或指定權賦予國家政權或其代表機關。教宗擁有全球教區主教的最終任命權,這不僅為神學上的神聖職責,更象徵其對普世教會的整合與最高權威。自1950年代起,中國政府始終拒絕承認教宗的任命權,堅持實行「自選自聖」制度,由中國天主教愛國會主導了主教的提名與祝聖程序,完全排除羅馬教廷參與。

為打破長期僵局,中梵雙方自2018年9月起簽署《中梵臨時協議》,首份協議為期兩年,2020年與2022年續簽兩次,各延長兩年;2024年再度續簽,期限延長至四年。儘管協議全文未曾公開,根據多方媒體與教會觀察者分析,其基本架構為「中方提名、教宗批准」:中國政府保留主教候選人推薦權,教宗則擁有最終任命或否決權,試圖在國家主權與宗教神學權威之間尋求制度性平衡。

為促成協議,教宗方濟各決定接納8位先前未經教宗任命、由中方自行祝聖的「官方」主教,使其全面融入天主教會。然而,這種合作並未建立穩定的常態,反而暴露制度設計的模糊性與信任基礎的脆弱。對忠於教廷的信徒與神職人員而言,由中國政府主導的主教任命機制難以接受;而原先那些獲教廷合法認可的地下主教,則在中國制度下被視為「非法宗教人員」,尷尬的身份進一步加劇政治張力與天主教會內部的實質衝突。

2018年協議簽署後,為推動教會整合,教廷將閩東教區正權主教郭希錦,調整為輔理主教,並承認原由中方任命、未經教宗批准的詹思祿為該教區主教。雖然郭主教公開表示順從教廷安排,但始終拒絕接受中國政府的主教註冊制度,因註冊程序要求宗教人員承認「獨立自主、自辦教會」原則,與天主教強調的教宗至上與教會合一原則相牴觸。郭主教的堅持使其長期遭遇監控與行動限制。

協商合作並未消弭中梵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反而突出了執行過程中的灰色地帶與實質困境。近年來,中方多次未經教廷事先磋商即逕行主教調任。2023年4月,沈斌主教被派任上海教區,引發廣泛關注。沈主教原任海門教區主教,調任未經教廷事先協商,還違背協議中「中方提名、教宗批准」的程序。教廷事後指責了中方違反協議,但最終仍批准沈主教的任命。

教宗方濟各已批准,由中國天主教主教團主席沈斌接任上海教區主教。圖為沈斌(左二)2023年4月主持已故主教金魯賢的感恩聖祭和追思禮儀活動。 圖/中國天主教官方網站

▌教區劃分:聖座與中國地理地圖的差異

與主教任命相關的另一議題,則是教區的劃分爭議。天主教的行政與牧靈治理以教區劃分為基礎。根據教廷的傳統設定,中國境內原有147個教區,涵蓋全國主要的主教座堂和牧靈區域。中國政府自然不會依照梵蒂岡的宗教地圖來劃分國內教區,首先他們將全國教區簡化為104個,並取消總教區與普通教區之間的階層劃分,使教區劃分與國家行政區域直接對接。

雙重教區劃分也讓中梵在主教任命上陷入困境:教廷任命的主教若未能落實於中國官方行政區內,便難以獲得國家認可。2016年,教廷任命彭衛照為江西餘江教區主教,但中國政府只承認涵蓋餘江在內的「江西教區」,迫使彭主教不得不以「江西輔理主教」的身份就職,這一爭議突顯了雙方的宗教治理權力分歧。

近年來,教廷也開始進行策略調整。在部分教區,儘管未公開承認中國的行政劃分,教廷實質上接受了某些任命與區域劃分。2023年,教廷設立了濰坊教區並任命孫文君主教,即是此種平衡策略的典型案例,顯示出教廷在維護聖統原則與適應中國現實政治之間的微妙調整。

雙軌運作導致教區編制不統一,進而引發主教任命僵局、神職人員分派混亂與神學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部分地下教區因長期缺乏國家認可的牧者,教堂無法合法運作,信徒也無法公開領受聖事,進一步強化了地下信仰群體的封閉性與自主性。

同時,地方政府與統戰部門利用教區重劃作為調控工具,透過調整教區邊界、重審教產登記、限制跨區活動等多種行政手段,進一步壓縮地下教會的生存空間。由此,教區制度不僅僅成為教會治理的工具,更演變成宗教政治博弈的前線,反映出國家在宗教問題上的深層次權力布局。

梵蒂岡承認的餘江教區主教彭衛照2022年正式就任中國江西教區輔理主教,但梵蒂岡指控這個任命有違雙方協議。 圖/中國天主教官網

▌教廷的適應策略與潛在空間

在神學論述與外交措辭方面,教廷也為了適應中國而作出相應調整。近年來,教宗方濟各多次強調「歷史進程中的逐步演進」與「在複雜情勢中尋求可能之善」,在談及中國時避免使用「壓迫」或「迫害」等字眼,而選擇「耐心對話」等語彙,意在為未來可能的制度調整創造空間。

教廷刻意避免公開指責中國的宗教政策。即使面臨主教被捕、教堂拆遷、地下信徒受到監控等挑戰,教廷反而透過內部協商、非公開施壓與外交斡旋的方式來維護自身利益,從而實現「不對抗而守住影響力」的戰略目標。讓教廷可以不輕易切斷與中國政權的接觸,又在靈性層面上持續與中國信徒保持聯繫的長期布局。

為什麼面對種種限制,教廷依然選擇跟中國政府合作,並且持續妥協?我們認為不撕破臉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梵蒂岡希望福音工作可以在中國傳播得更廣,終結地下教會的尷尬情況,讓宗教工作正常化、檯面化。

教廷2024年表示考慮在中國設立常設辦公室,作為聖座與中國各地教區之間的非正式聯繫平台。該辦公室不具備正式外交地位,卻有望促進日常事務協調、主教任命資訊的傳遞,以及牧靈文件的交流,被視為一種務實策略,試圖在避免觸及主權敏感議題的同時,維繫與地方教會的基本溝通機制。

目前,透過 《梵蒂岡新聞網》(Vatican News)、亞洲主教團網站及其他國際天主教媒體,教宗的講道、牧函與聖座訓導文件都能以多種形式傳入中國,並由信徒私下進行轉譯與分享。但重要的是,中國官方以默許的形式讓這種訊息管道得以運作。若未來中梵關係出現惡化,親梵蒂岡人士極可能被貼上「境外敵對勢力」或間諜的標籤,屆時聖座與中國信徒之間的聯繫恐怕會徹底中斷。

因此,儘管目前中方與教廷在制度安排上仍存在不對等的灰色地帶,但從長遠角度來看,中國擁有全球人數最多、尚未獲得充分牧靈關懷的天主教信徒,這個信仰場域對教廷而言具有不可忽視的戰略價值。維持現有的影響力與接觸管道,即便在現實框架不理想的情況下,也具備深遠的戰略意義。

梵蒂岡近年持續尋求與中國協商合作,但制度衝突下仍有許多問題。圖為2023年10月現任教宗方濟各在聖彼得廣場為移民和難民祈福。 圖/路透社

▌信仰與主權的長期協商

筆者們最近在研究聖座與中華民國的外交關係,因此蒐集許多資料並採訪相關專業人士。我們原本以為或許是台灣堅持宗教自由,而中共過度封閉,使得梵蒂岡持續與中華民國保持外交關係。可當我們與天主教學者專家接觸後,意外發現並非所有人都認為在中國實行的天主教制度是有害的,更多人是認同中梵這種制度協商安排。他們也提醒,不需要過度在意聖座在談判過程中的犧牲,反過來看中共,他們也做出非常多妥協,甚至給予天主教這種網開一面的行事特權。

我們不否認,比起國內其他宗教,中國對待天主教有更多的便利性以及協商空間。但,這並不是因為中國對天主教教義的認同,所以允許他們有更多自由度。而是因為相對基督新教來說,天主教就是一個層級嚴明的管理模式,更有利於中共使用統合主義來管理天主教。意思是,只要他們獲得教宗的背書,那自然就可以更輕易地讓大部分天主教信徒加入到一會一團中。

舉例來說,中國去年8月破天荒認可長期擔任地下教會主教的石鴻偵為天津教區的主教,確實不可思議。中國為了向梵蒂岡示好,也要逐一承認過去對抗政府的頑固派,從這角度不可否認中國也有政策上的調整。但同時,正式受梵蒂岡認可的中國主教之教區,轄區內的地下教會教友卻也更願意加入中國主教團,中國不可謂沒有獲得好處。

筆者們在書寫結語時,仍不免有許多困惑。從梵蒂岡的官方說詞,他們在中國的工作是在地化的,是為了適應與符合中國國情。我們也不否認,這種策略也為教廷在中國活動爭取到一定的空間。但是,當其他國家的天主教工作、主教任命都會經由聖座監督,無一例外。就我們看來,這更多是給中國許多例外和優惠。而且對地下教會的人士來說,他們就是為了捍衛教宗的權威而反對加入中國官方教會,現在教廷自我割讓主導權,那地下教會人士情何以堪

中國與梵蒂岡的交往,對於信徒而言並非全無壞處,情感更為複雜。圖為2018年,一名天主教徒在北京王府井教堂(聖若瑟教堂)閱讀《聖經》。 圖/路透社

責任編輯/王穎芝

李貝欣

國立台灣大學公事所碩班生。馬來西亞吉隆坡人,曾在北京留學。論文研究關鍵...

深度專欄 中國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