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者無一死:大宰相吉田茂...戰後日本的總設計師
編按:日本前首相吉田茂(1878-1967)是戰後1946年的首相。日本經過戰敗之後,面臨國際局勢的重整、又有國內百廢待興和各種政治社會壓力;外交官出身的吉田茂,「緊急登板」成為戰後的首相,一方面與美國勢力周旋、另一方面設計戰後日本的未來走向,領導日本走出一條復興之路。本文將分為上下篇,上篇以「敗者無一死」為起頭,意旨敗戰之國並未死透,大難不死後仍有一線生機,而號稱戰後大宰相的吉田茂,又是如何設計他心目中的日本國?
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9月27日即將舉行的國葬,是戰後天皇與皇后以外的第二次的國葬。
第一次的國葬,是1967年前首相吉田茂的國葬。談到戰後的日本政治,很多人的印象是1955年自由黨與民主黨結為自由民主黨之後,將近半世紀的長期執政。戰後日本的政治與經濟發展,看似在一個穩定的狀態下前行,其實不然。從1945年到1952年GHQ(同盟國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統治的這段期間,正是冷戰對抗開始興起的年代,從GHQ的角度來說,統治日本初期,原本以非軍事化與民主化的日本為目標,不過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日本也依美國之願成為反共基地。
對日本來說,GHQ的統治有著高度的不確定性,所謂的非軍事化與民主化將讓日本走向何處?天皇又是否能夠存在?以什麼樣的方式存在?
自民黨政權1955年啟航前夜,吉田茂歷任5回總理,共計2,616日,是戰後的新紀錄(安倍晉三則是4回,3,188日)。吉田茂原是外交官,戰後意外接任黨魁,開始政治之路,從投身選舉到成為首相、歷經在野的苦澀,重新再獲政權。吉田茂的傳奇並不僅在於個人競逐權利的過程,更包括他如何在GHQ乃至華府的壓力下,提出日本的立場。
這位喜歡穿著羽織袴腳著白襪、抽著葉捲菸草的首相,政治思想核心是「重經濟」與「輕武裝」,然而這條路線如何在他與GHQ、乃至美國之間不斷的談判協商當中完成?不僅如此,吉田茂在初次體驗在野的苦澀之際,重組政黨的他,深知必須育成人才,為此他成立「吉田學校」,日後成為首相的佐藤榮作、池田勇人等,都是吉田學校的學生。
吉田茂可以說是戰後日本的設計者。他的傳奇,是如何開展的呢?
▌三位父親身上的日本近代史
吉田茂的三位「父親們」——生父竹內綱、養父吉田健三、岳父牧野伸顯,代表著明治維新以來有識之士的不同路線,這些對吉田茂的政治性格都有一定的影響。
生父竹內綱出身土佐藩,年輕時效命土佐藩,明治維新之後短暫當官後投入礦產經營獲致相當的利益。不過,1877年西南戰爭爆發之後,竹內綱被指暗通西鄉隆盛,有顛覆政府之企圖,1878年被送往新潟監獄。吉田茂也就是這一年出生。
1879年出獄後,竹內綱隨即加入板垣退助主導的自由民權運動行列中。曾經因政治下獄,出獄後又從事自由民權運動,或許感到政治運動的坎坷,於是竹內綱在1881年將吉田茂送給自由民權運動的金主——吉田健三——撫養。自由民權運動漸成風潮,1890年日本進行第一次的眾議院議員選舉,竹內綱在老家高知縣當選,而後也分別在東京與高知都有當選紀錄。
養父吉田健三出身福井藩,不過年輕時就脫藩到長崎學習英國學問,而後甚至不顧禁令偷渡到英國。在英國兩年期間,他學習各種新知識,回國後先在英國著名的怡和洋行橫濱分店擔任主管,該洋行在日本最大的客戶就是日本政府。而後吉田健一也自行創業,既經營醬油釀造,也以熟悉的貿易進口啤酒、法蘭絨等物件。他的英國經驗,讓他以貿易起家成為富豪,英國的民主制度,也讓這位英國通成為自由民權運動的金主。
岳父牧野伸顯則是明治維新重要功臣大久保利通的次男。為什麼牧野伸顯沒有冠上大久保的姓?1861年牧野伸顯出生之際,名為大久保伸熊,不久父親就將他就送給親戚牧野吉之丞當養子,易名牧野伸顯。然而1868年牧野吉之丞在戊辰戰爭中身亡,於是就大久保利通就將牧野伸顯帶回撫養,並未再更動姓名。回到大久保家的牧野伸顯,人生的運命很快地出現變化。
1871年特命全權大臣岩倉使節團啟程,這個使節團是明治政府集合了年輕的幹才,與各國政府交流之外,也考察各國的實況。41歲的大久保利通擔任副使官,值得注意的是,使節團也帶上28位準備赴美國、英國、德國等國家留學的少年,10歲的牧野伸顯正是其中一人,他的留學國是美國。
經過費城的中學三年的學習後,回到日本就讀專事西洋知識的開成學校,1877年東京帝國大學成立,再進入就讀。1880年,29歲的牧野伸顯進入日本駐英大使館工作,開起他的外交事務生涯。這段期間,恰好伊藤博文為了日本憲法赴德國、英國等國進行考察,在英國的時候,牧野伸顯協助伊藤博文,這對年輕的牧野伸顯來說,也多了參贊國事的視野。而後他便在外交乃至宮中體系活躍。
生父竹內綱追求民主、養父吉田健三則是務實的貿易路線,岳父則是活躍的外交官,對後來的吉田茂而言,都有著重要的人生影響。
▌緊急登板成首相
對吉田茂來說,影響最大的首先是養父吉田健三。吉田茂抽葉捲菸的形象讓人想起英國紳士,其實他英國風的教養不僅止於表象,個人主義、帶有機鋒的談話等都是吉田茂鮮明的特徵。這些都是從養父那裡潛移默化形成。不過吉田茂11歲時養父過世,在養母的支持下得以繼續求學,1906年東京帝國大學畢業的這一年,吉田茂考上了外交官。
吉田茂的外交生涯,起點是中國奉天,一年之後調往倫敦。1909年31歲時,與牧野伸顯的長女雪子結婚。從牧野伸顯的成長過程來看,他對英美相當熟悉,也被政壇視為親英美派。牧野伸顯看中吉田茂這個女婿,或許是因為在他身上看到自小耳濡目染的英國氣味。
這對外交官出身的翁婿,1919年的巴黎和會或許是他們外交官生涯的頂點,牧野伸顯是日本代表,吉田茂則作為使節團一員前往。然而在此之後,日本政治逐漸變色,軍部力量開始抬頭,他們的世界觀,把野心放在能夠汲取物產資源的中國,而非明治維新以來致力交流的歐美諸國。在軍部力量崛起的年代,翁婿兩人命運多舛。大久保利通雖是明治維新的功臣之一,但受衝擊的士族有所不滿,1878年大久保利通就死於6個不滿士族的行刺。牧野伸顯承受跟父親相同的運命,1936年的二二六事件,是受皇道派影響的青年軍官率領士兵的叛變,其間作為政壇親英美派代表的牧野伸顯,也遭受刺殺,幸好無礙逃過一劫。
至於吉田茂,從1912年到1935年退休之間,幾乎多在中國的濟南、天津等地任職。有著自由主義色彩的他,與軍部勢力一向不合,1936年有機會擔任外務大臣,但為軍部勢力所阻止,改任重要性日漸下滑的駐英大使。三年後辭官回日本。1941年日本襲擊珍珠港前,吉田茂試圖與日本的外務大臣以及美國駐日大使交換訊息,希望避免一戰,這也是吉田茂外交官本色的發揮。然而此舉失敗,美國加入戰局。而吉田茂的居中斡旋活動,已被憲兵盯上,1945年日本戰敗前夕,遭憲兵逮捕囚禁40多天。
然而吉田茂被軍部勢力逮捕的經歷,卻意外讓他真正踏入日本政壇,外交官搖身一變為黨魁,進而成為首相。
1945年GHQ統治日本之初,由東久邇宮稔彥王組閣,他是歷任內閣唯一由皇室出身者。之所以由他在戰後組閣,一方面在於皇室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威信,另一方面則是戰前他是宮中的和平派。然而東久邇宮內閣的外務大臣重光葵,因與GHQ不睦辭任,於是吉田茂緊急登板救援。透過這個事件,可以看到這個時代外務大臣的根本條件——能被GHQ接受。吉田茂長期主張對話協商的外交,這似乎是外交官吉田茂大顯身手的時代。東久邇宮內閣僅維持短短54天,緊接著幣原喜重郎內閣1945年10月上路,吉田茂依舊是外務大臣。
GHQ統治日本,旨在建立民主化的日本,包括教育的自由化、經濟機構的民主化、女性擁有更公平的地位等。此時幣原內閣的重要工作,就是根據GHQ的要求擬定一部符合民主原則的憲法。此時,日本的政黨政治也重新再起。主要政黨接續在1945年11月成立,依序是社會黨、日本自由黨以及日本進步黨。幣原內閣並不長命,半年之後的1946年4月,日本舉行戰後第一次眾議員選舉,因為新憲法尚未頒行,仍依戰前的帝國憲法為法源舉行。這次選舉當中,應選466名,日本自由黨當選141名議員,日本進步黨94名,社會黨93名。日本自由黨與日本進步黨兩個意識形態偏向保守的政黨加起來恰好過半,日本自由黨可獲得組閣主導權。
自由黨黨魁鳩山一郎是律師出身的政治家,戰前已有文部大臣的經歷,而今63歲之齡終於得以在新時代一躍成為首相。不料就在組閣前夕,鳩山一郎卻被GHQ列為軍國主義者者的公職追放名單當中,因而無法組閣。在此情形下,鳩山一郎推出吉田茂擔任黨總裁代為組閣,其因在於吉田茂於戰後的內閣當過兩任的外務大臣,可以得到GHQ的認可。吉田茂與鳩山一郎之間,有政治約定,吉田茂提出的條件是:
一、不籌措政黨資金。
二、鳩山不插手內閣人事。
三、不高興隨時走人。
鳩山的要求則是,一旦追放身份解除,吉田茂應還回黨總裁一職。而後的發展是,鳩山一郎直到1951年才被解除追放,就在準備重回政壇之際卻中風,1952年眾議院選舉當選後才正式回到國會。不過,吉田茂未能兌現交回總裁之約定,兩人對立因此檯面化。
▌第一次吉田內閣的挑戰
第一次的吉田內閣在1946年5月成立,約維持一年左右。這段期間,吉田茂的挑戰不小,壓力重重。一方面,戰後GHQ致力日本的非軍事化與民主化,日本也以此為目標廣納意見。不過,GHQ的上司遠東委員會(Far Eastern Commission)開始給予更大壓力。遠東委員會的成立,包括中、美、英、蘇、澳等11個國家。其中,中國、蘇聯與澳洲有意追究天皇的戰爭責任。遠東委員會的意見,也對GHQ與日本帶來壓力。
另一方面,日本國內也是問題重重,從糧食不足的問題、到左派勢力興盛、勞動者醞釀大罷工等。從第一次的吉田內閣開始,作為總理的吉田茂與麥克阿瑟正式打交道;吉田茂強調談判協商,因而也強調運用策略,麥克阿瑟則是直爽的軍人風格,兩人打交道,擦出什麼樣的火花?
糧食不足問題是吉田內閣的燃眉之急,吉田茂與麥帥就此問題的互動,可以看到兩人的立場與策略。吉田茂上任之初,就遇到30萬人抗議糧食問題的大遊行。GHQ的人要求吉田茂下令禁止示威遊行,他拒絕並強調,「等全日本被紅旗飄揚,美國就會送來糧食」——亦即吉田茂借力使力,利用國內大規模的示威,轉頭向美國要求糧食資源。麥帥一方面提出禁止遊行的告誡,另一方面則私下與吉田茂磋商美國提供糧食事宜。日本需要的是糧食,美國需要的是安定的日本,雙方各有所需。
第一次吉田內閣,吉田茂從外交官轉為控制全局的首相,得到麥克阿瑟的理解與諸多幫忙。
在憲法問題方面,面對遠東委員會的壓力,麥克阿瑟也提出著名的三原則:
一是「肯定天皇就是國家元首的地位」、二是「放棄戰爭」、三是「廢除封建制度」。
第一點對日本尤其重要。1946年1月天皇的「人間宣言」,降低了中國、蘇聯與澳洲追究天皇戰爭責任的聲浪,麥帥的立場既讓日本人免於失去天皇的憂慮,也增加對GHQ的信任感。戰後的日本新憲法,也就是在此原則下草擬,並於第一次吉田內閣中於國會通過。
在糧食與罷工問題方面,雖然麥帥從美國找來糧食解決燃眉之急,但是日本卻也隨之面對通貨膨脹的問題。這使得戰後新起的勞工運動更加興盛,星星之火,準備於1947年2月1日舉行足以燎原的大罷工。在GHQ的介入下,大罷工被迫中止。可以看到,第一次吉田內閣裡,初登場的吉田得到麥帥的諸多幫忙。
——▌下篇接續:〈將來富如山:吉田茂「戰後日本復興」的政治遺產〉
編輯/林齊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