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索上的韓中關係:建交30年...南韓對中國的依賴與反感

聯合新聞網 楊虔豪
國際局勢丕變、美中對立加深,當今的南韓,無論是選邊站或維持外交平衡,都面臨著嚴峻...

韓、中建交屆滿30年,相較過去20與25週年的盛大排場與喜悅氣氛,這回顯得分外冷清。各家民調顯示,南韓民眾對中國觀感大幅惡化,「非好感度」甚至超越日本。經濟面上,近年中國積極扶植國產製品,使韓貨優勢不再,南韓對中國原物料依賴則持續增加。相隔30年,南韓連續3個月對中貿易出現赤字。未來雙邊關係該如何發展,陷入尷尬局面。

▌建交30年 韓中各說各話

「我們希望往後,韓中兩國能以相互尊重之精神為基礎,尋求新的合作方向,進一步拓展更成熟與健康的關係…活化高層人士交流、強化包括供應網在內的經濟安保問題、環境、氣候變遷等多種領域的實質合作,達成讓兩國國民都能感受到的具體成果…也期待兩國為解決北核問題,有更緊密合作,希望中方扮演具建設性的角色。」

在首爾市中心的四季飯店、由中國駐韓大使館舉行的紀念儀式上,南韓總統尹錫悅遞交了賀信,並經由外交部長朴振公開誦讀。尹總統更在信中提到,為強化韓、中未來另一個30年發展,並「期待能直接見到習主席」。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也對尹總統傳遞賀信表示:

「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世界進入新的動盪變革期…中韓要做好鄰居、好朋友、好夥伴。我高度重視中韓關係發展,願同尹錫悅總統加強戰略溝通,引領中韓雙方以建交30周年為新起點,把握大勢、排除干擾、夯實友好、聚焦合作,共創兩國關係更加美好的未來。」

南韓總統尹錫悅(左)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右)。 圖/美聯社、路透社

2022年8月25日,中國外長王毅與南韓駐華大使鄭在浩(左)出席中韓建交30周年...

在傳遞給彼此充滿官式外交辭令的賀信中,南韓提到的關鍵字是「相互尊重」、「供應網」、「北韓核武問題」與「希望當面會晤習近平」,暗示此間中國採取的強硬外交姿態讓韓方苦惱的同時,仍希望當前的經濟交流,南韓企業在中國的生產與進出口,特別是半導體製造能不受影響,並透過中國說服強硬的北韓,在態度上有所轉變。

中方的華麗詞藻則佔更多篇幅,受關注的是「強化戰略溝通」與「排除干擾」。在當前美、中對抗漸趨深化的局面下,一方面頗有拉攏南韓的意味,一方面則持續展現一貫的強勢風格,要求消弭各種中國認定的「阻礙」,暗示北京當局仍關切美國在南韓的影響力,會對自己造成威脅,而抱持警戒,希望南韓「維持自主」、「勿受美國擺布」。

才不過幾年的時間,國際時局與外交生態劇變,合作多時、從單純的合作夥伴進展到戰略夥伴的韓中兩國,近年來陷入前所未有的矛盾,而南韓對中國的經濟優勢正在崩解,取而代之的是中國大力扶植本國產品,使韓企「風光不再」,卻同時對在原物料取得上,對中國有更大幅度依賴,使得中國能更有效施展政治上的影響力。

中韓建交30周年紀念招待會。 圖/南韓政府提供  

圖為2014年習近平訪問南韓。 圖/美聯社

▌建交30年 從開始→蜜月→冰凍期

1992年8月24日,時任南韓外長李相玉與中國外長錢其琛,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簽署聯合公報,正式宣布大韓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全程實況轉播,成為歷史上的關鍵時刻。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則宣布斷交,結束這個長期以來在亞洲的「親美反共」盟友的情誼。

韓中開始逐步擴大各種領域往來。特別是在南韓度過90年代末期的亞洲金融風暴、而中國也於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經濟互動更為熱絡,包括三星、現代在內的南韓企業,大舉在中國投資與設廠,中國則供應廉價勞力與原物料。至2003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南韓最大貿易國。

至保守派的朴槿惠總統上任後,韓中關係更步上最親近的「蜜月期」,不僅兩國元首與高層官員互訪,還締結了FTA。但沒過多久,南韓宣布為抵禦北韓飛彈攻擊,將在美軍基地佈署終端高空區域防禦系統(THAAD,即「薩德」)。北京當局認為薩德偵測雷達涵蓋中國領土,觸及敏感神經,事前強力反對並警告。

最後在薩德確定拍板後,中方開始對南韓祭出連串報復措施,南韓媒體、娛樂、文創公司無法再於中國展開活動,各種電視節目與電影也不能在中國上映,這樣的「限韓令」對原在中國大幅搶攻市場韓流影視產業,造成衝擊。而包括對美軍提供佈署薩德土地的樂天集團在內,許多韓企和中小型韓商,在中國也遭逢強烈抵制與刁難。

樂天超市(中國稱「樂天瑪特」)在中國的74家店面,先後關店或出售,而原本在中國有5家分店的樂天百貨,在歷經薩德風波後,剩下的四川成都分店,也在2022年8月中宣布脫售,等同宣告全面撤離中國的流通業市場。事實上,自今年3月起,南韓業界就已傳出,樂天將清算設在上海的法人總部,近幾個月也積極為轉攻東南亞市場準備。

1992年8月24日,時任南韓外長李相玉(左)與中國外長錢其琛(右),在北京釣魚...

北京當局認為薩德偵測雷達涵蓋中國領土,觸及敏感神經,事前強力反對並警告。 圖/歐...

2016年7月21日,南韓民眾對美國的導彈防禦系統(THAAD)表示抗議。 圖/...

▌韓中矛盾持續惡化

直至進步派的文在寅總統上任後,雖然韓中關係已未如朴槿惠執政末期時緊張,但因薩德仍按原定計劃部署,使得積極對韓中關係的修復,未如預期來得有成果,反而還一度發生中國刻意「冷落」的爭議。

文總統於2017年底訪中,抵達北京後的第2天,青瓦台公布的照片,文總統和妻子金正淑與官員坐在北京釣魚台引賓館附近的一家餐廳桌前吃豆漿油條當早餐,在場卻無任何中國高層官員陪同,而引發南韓輿論責難。

青瓦台表示,文總統是想「體驗中國百姓的早晨生活」,但對比過往造訪的總統,都有中方事先安排接待,當時文總統抵達北京後,已有兩天是在無中方接待下「自行用餐」,因而招致「委曲求全不惜遭中國羞辱」的抨擊。

事後,不少現場的韓方相關人士也透露,早在兩國協調文總統的行程上,中方一直採取不願合作或刁難的態度,接待規格和先前朴槿惠前總統訪中時,落差甚大。直到2019年底的第2度訪中,這樣的情況則未再出現,但「外交獨餐」的黑歷史,至今仍時常在媒體界被提及。

韓、中民間的社會矛盾,也不斷出現。早在2016年初的台灣總統大選,偶像團體TWICE成員子瑜在電視節目中揮舞中華民國國旗後,被迫錄下道歉的影片,就開始南韓輿論的困惑與同情。

周子瑜因於節目中揮舞台灣國旗被迫錄下道歉影片。 圖/JYP Entertainm...

南韓Samsung 三星電子中國天津廠。 圖/美聯社  

而薩德問題於同年底爆發,中國出現民眾抵制南韓後,2019年年中,香港爆發反送中示威,南韓大學內出現連儂牆遭中生毀損,在韓港生與聲援香港的南韓學生,也在集會現場與中生爆發口角衝突,中、韓之間的價值差異與摩擦,在年輕族群中蔓延。

接著,泡菜、韓服等文化正統該「歸屬何方」的爭執,還有中國網友因特定議題大舉前往藝人或網紅的社交帳戶「出征」,都激起南韓民眾反感。

美國智庫與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從今年2月至6月對所實施的民調顯示,有8成南韓民眾對中國持有負面印象,2002年的同份調查,對中國持否定態度者只有31%,隨後連年不斷升高。20年來,對中國不滿者已成長逾兩倍。

《東亞日報》在建交30週年前,委託成均館大學中國研究所與韓國國際交流基金會,針對20與30歲青年世代實施的民調顯示,對周遭國家的好感度中評分中(滿分10分),美國獲得分數最高,為6.76分,其次為日本(3.98分)、北韓(2.89分),中國則墊底,僅獲2.73分,打破世人原先認定「南韓最討厭日本」的刻板印象。

圖/楊虔豪製圖

圖/楊虔豪製圖

▌ 美中對立加劇…當今南韓宛如走鋼索

韓、中建交30年之際,經濟貿易相關數據上,已能看到南韓影響力大幅衰退,取而代之的是南韓對中國的依賴加深,導致中國更能施展影響力,也讓南韓政府在外交上盡可能保持克制,特別是在美、中對立局面漸強的情況下,更不敢直接發聲與表態。

今年5月,南韓對中國貿易數字首度出現赤字,並持續至今。事實上,兩國自1992年8月建交後3個月南韓就一直對中國呈現出超,如今卻出現了反轉。

主因在美中貿易戰後,中國開始大幅強化對半導體產業與對各種國產品牌的扶植,同時鼓勵消費國貨,加上中國經濟成長放緩、疫情封成也導致生產與運輸出現問題,韓製產品在中國開始走向衰退。

中國德邦證券於今年7月公布的研究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半導體整體設備國產化比率為21%,至今上半年為止,成長至32%;而南韓在生產半導體與汽車等原物料上,幾乎仰賴中國供應,特別是今年,韓廠大力擴充電動汽車的產製與外銷,上半期自中國採購的氫氧化鋰,較去年同期大增4倍。

韓國貿易協會去年對各種進出口項目的統計數據中,南韓生產電動汽車所需的氫氧化鋰、蓄電池前驅物及半導體所需的三氧化鎢等原料,8成以上皆來自中國,而生產汽車會用到的鎂合金錠,幾乎全數倚靠中國。若中國對南韓在半導體或汽車產業上實施報復,將使生產鏈受到衝擊。

而同期,南韓減產了LCD製品,對中國的汽車零組件輸出也持續大幅降低,韓製產品則在中國市場上大幅衰退。而國產品牌不斷崛起的結果,使得2013年在中國市占率一度逼近20%的三星手機,至去年已衰退至0.6%;現代汽車的中國市占率,也從2016年最高峰的7.3%,跌落至去年的2.4%。

南韓國內輿論對中國的「非好感」程度大增,經營多時的中國市場也面臨衰退,卻又得在原物料上倚靠,又擔心招致新的報復,而得不時看中國臉色。

而國際局勢丕變、美中對立加深,當今的南韓,無論是選邊站或維持外交平衡,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與中國建交30週年的南韓希望建立有原則的往來、恢復過往的兩國榮景,但當前的每一步,都宛如走在鋼索上。

南韓國內輿論對中國的「非好感」程度大增,經營多時的中國市場也面臨衰退,卻又得在原...

楊虔豪

定居首爾過著採訪與寫稿生活的駐韓獨立記者。畢業於成功大學政治系,總是被誤認為是韓國學生,實際上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目前經營韓半島新聞平台,並將南北韓報導與評論供應給BBC中文網、公視、端傳媒等華文媒體。2023年以南韓梨泰院慘案新聞報導,獲得SOPA亞洲卓越新聞獎。▎FB:韓半島新聞平台

深度專欄 中國 韓國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