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諜報家家酒?遣返「北韓間諜」的韓國人道難關
——《遣返》與《第二次遣返》導演金東元
歷時12年、拍攝時間長達800多個小時,以北韓間諜為主角拍攝的南韓紀錄片《遣返》,2004年在南韓上映後引發廣大討論。在片中,主角曹昌孫因為另一名間諜變節,落入陷阱被捕,並因此經歷了30年的牢獄之災,出獄後也一度成為沒有身份的幽靈人口。直到2000年,南韓前總統金大中推動陽光政策、南北韓關係改善,如同曹昌孫一般的政治犯,才終於得以回到故土。
然而,故事並未因此劃下句點,隨著兩韓關係在盧武鉉、李明博及文在寅等政權轉移間的劇烈變化,這些關於「遣返」的故事,依舊在導演於2022年上映的續作《第二次遣返》中未完待續。
因為南派任務失敗被捕,經歷數十年的牢獄,過程中這些共產主義信徒更因為意識型態,受盡各種酷刑。縱使已經離開了牢房,他們卻仍被囚禁在國族與意識型態之中,不只返家之路困難重重,衷心期盼的統一大夢,也在時代一次次無情重擊下,變得越來越渺茫。當初這些北韓間諜到底是誰?抱著怎樣的心態前往南韓執行任務?而在任務失敗後,他們的人生如何迎來巨變?歸鄉與不歸鄉,又如何成為了他們心中永恆的難題?
▌寧死不屈、心向北韓?《遣返》間諜囚犯的返家路
在紀錄片中,這些被捕的北韓間諜又被分為「轉向」與「非轉向」,前者指的是在南韓威權政府威逼利誘下,為了出獄提筆寫下象徵改變政治信念、放棄共產主義的「轉向書」的政治犯;後者則是寧死不屈,直到最後仍信奉共產主義的信徒。
而導演的第一部作品《遣返》,則是以非轉向的長期囚犯為主軸,探討他們在獄中所受的非人道待遇、出獄後面對陌生社會彼此扶持的樣貌,及最後藉由兩韓政府的交涉下,終於在2000年順利返國的經過。
從在療養院中的初次見面,到住在同一個村子、開始頻繁交流,被尊稱為「曹老師」的非轉向長期囚犯曹昌孫,讓導演金東元看見「北韓間諜」被反共影片抹去的一面,並因此決定扛起攝影機紀錄這些長久以來被忽視的人們。
隨著影片進行,觀眾得以了解這位過去載送特務的連絡船船員,是如何遭到同伴背叛,與其他船員一起被捕,並且在國家力量的運作下被醜化的過程;而藉由導演的鏡頭與口白,那些反共影片中凶惡、奸詐、「像鬼一樣可怕」的存在,與畫面中積極參與社區事務、對於他人極為友善,就算受騙也依舊踏實過日的老實人,更是呈現極大的對比。
其中,儘管出獄後只能靠著打零工度日、心中依舊存在受暴的陰影,與曹老師一同被捕的同志金永植,對於過去曾在牢獄中遭受暴力的記憶,卻還是能夠幽默地說出「希望全世界所有的母親,都生出像南丁格爾般的孩子」、「做皮鞋的人最好把鞋尖做軟一點」等玩笑話的樣子,更是讓人既好笑又不捨。
對於他人的探問,這些(前)特務,總是多加防範,但因為長時間相處、嘗試理解,甚至因此被警方逮捕入獄,讓導演得以獲得他們的信任,進而紀錄那些外人所不易看見的一面。而在這個以「人性」為主軸的故事設定下,《遣返》本身看起來就像是一部為北韓間諜平反的作品,除了能夠感受到導演的濃厚同情,更加深了觀眾對他們的正面觀感。
長時間被關在不到一坪的房間忍受挨餓、孤獨,甚至還被下藥,以水刑、針刺逼迫轉向等,卻依舊不願意向暴力低頭,這些堅忍不屈的特務們,出獄後面對陌生的社會環境仍互相扶持,一直到最後終於贏得自由。然而,這樣看似勵志童話的劇情,卻在故事的尾聲悄悄埋下轉折的伏筆。
「根本就沒有什麼遭北綁架者!他們一直這麼說就成了政治問題!」片中,其中一位前北韓間諜如此說道。
根據國際法,不論是南北韓的特務們、或是遭綁架者,本來都應該在戰爭狀態結束後各自返回母國,但不論是南韓或北韓都沒有這麼做,而是長期違背國際法各自拘留這些特務。直到1997年開始的「陽光政策」,金大中與前北韓領導人金正日短暫的友好,讓長期囚犯終於確定能夠無條件返國,但這樣的結果卻引發「遭北綁架者」(南韓被捕間諜)家屬不滿,認為應該要求北韓釋出同等的善意,釋放南韓北派遭捕的特務。
加上當「遭北綁架者」前往陳情時,長期囚犯們拒絕溝通、否認北韓綁架南韓人民的態度,讓前面建立的人設開始崩壞。此外,北韓政府在他們歸國後英雄式的宣傳與待遇,甚至宣稱這是北韓「體制上的勝利」,更讓原本的團圓大結局蒙上了一層陰影,而觀眾對長期囚犯的同情也因此變得矛盾不已。
▌脫北後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第二次遣返》的掙扎與等待
作為《遣返》的續篇,《第二次遣返》的主軸,則是曾經因為各種理由,選擇轉向的長期囚犯。因為沒有堅持到底,讓他們的內心出現了更多掙扎,這樣複雜的心理狀態,似乎也讓他們更加積極以各種方式,利用在南韓的時間展現對於祖國的忠誠。
不論是寫詩、作曲,拉布條進行示威抗議,甚至是獨自一人冒險在地鐵上大聲宣揚驅逐美國勢力、促進南北統一的思想,與曹昌孫同時被捕、在《遣返》中的配角金永植,搖身一變成為《第二次遣返》的主角,繼續帶著製作團隊深入名為「長期囚犯」的世界。儘管最終的目的,仍是無條件的遣返歸國,但呈現的卻是與第一部迥然不同的風景。
有了前篇的經驗,《第二次遣返》不需要再花費大量的時間換取這些前情報人員的信任,也因此能夠更深層地挖掘他們的生活、行為,甚至是思想,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獄中悲慘歲月的層次。在呈現這些長期囚犯多元面貌的同時,《遣返》最終出現的「變質」,也跟著在續篇中發酵。
包含南韓政權更替、美國大選等更多的背景與因素開始被探討,長期囚犯對美國的敵視、對祖國(北韓)無條件信任的一面也開始顯現。比起《遣返》因為剛開始了解而顯得單純的「人道」紀錄片,《第二次遣返》不再是以「可憐」、同情為主要論述,並因此呈現出了更加完整的人物、群體形象——包含對於北韓(領導人)絲毫不容質疑的信仰,無法客觀評價祖國,以及在政治思想上只想說服別人卻不願意聆聽等,在在都彰顯了他們的作為,如何諷刺地讓「統一」的夢想越來越遙遠。
此外,當重點不再只是南韓威權的暴戾,在《遣返》中缺席的北韓出現了,國家、意識形態與個人間的複雜關係出現了,阻礙兩韓統一的那道高牆,也終於毫無遮掩地佇立在眾人面前。
▌他們和我們不一樣:但同樣都是「人」
如同威權時期的台灣,在南韓政府的反共宣傳下,民眾對於北韓及其人民,總是充滿著敵意與刻板印象。縱使在片中,仍偶爾會無可避免地碰觸到敏感議題,甚至出現連導演自身都無法認同的言論,但不論是《遣返》或《第二次遣返》中,最重要的意義,或許都在於呈現出在政治宣傳下,被隱而不談的人性。
包含從最一開始的《遣返》,原本除了勞動階級出身的曹昌孫外,同樣遷入村子的還有另一位負責反動南韓知識份子北韓高級特務金錫亨,但導演卻選擇了相對沈默寡言的曹,並且讓觀眾看見他與自己的家庭和睦相處的模樣。至於在呈現其他人控訴南韓威權暴力的同時,對比的也不是敵對的意識形態,而是身而為人,不屈從於暴力的堅毅。此外,《第二次遣返》的主角金永植,在他人眼中更是善良、純樸,只是有點固執的老爺爺,縱使行為有時激進,但細究其背後的模式,卻無異於你我身邊的年長者,就連「南北韓統一」的夢想,也是基於類似一家人就應該要團聚的傳統觀念。
儘管在《第二次遣返》去除了「可憐」、同情的元素,取而代之的,卻是人與人之間極為重要,卻在現代社會中逐漸被漠視的情感連結。除了藉由金永植的外人視角,點出南韓社會以功利為先的弊病,他對周遭人物的關心,就算是心已不向著祖國長期囚犯,也能本著人道精神進行探訪、確認對方是否安好,對應南韓日益嚴重的「孤獨死」議題,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儘管他們對國家與意識型態的熱衷,在影片的許多時刻,會讓人感覺這些長期囚犯已經完全成為北韓的宣傳機器,認為他們總是以黨國為先(尤其是他們將國家置於家庭之前,並甘願為此犧牲),甚至無法看見、批評北韓與其領導人的不足之處。但藉由攝影機的紀錄,反而可以發現他們似乎遠比外人想像的更加具備人性,甚至比高度工具化、標準化的現代社會組成,更能夠展現出身為「人」的價值。
▌遣返背後:遙不可及的南北韓統一大夢
同樣在《第二次遣返》才逐漸顯現的,當然還有「南北韓統一」這個最終議題。不論是一開始被南派的原因,或是當無法決定是否要被遣返時,「突破盲點」想到的最終解方(只要統一就沒有國境的阻隔),促進民族融合、停止朝鮮半島分裂,始終是這群政治犯畢生的目標。然而,除了意識形態不同造成溝通上的困難,因為南韓總統更替而反復無常的對北政策,加上以美國為首的外國干預,更讓這個夢想顯得遙不可及。
儘管在片中,金永植就像是苦勸孩子回頭的母親一般,大聲疾呼應該要相同血脈的北韓一起,拒絕美國邪惡勢力,現實中的南韓社會,卻呈現另一種景況。隨著南韓開始與社會接軌、「K-文化」傳遍全球,統計顯示在南韓希望統一的比例正在創下新低,同時也有越來越多人,將北韓視為敵對國家,而不是最終必須合而為一的兄弟之邦。
2018年時任南韓總統文在寅與北韓領導人金正恩的世紀一握,曾引發國際大量關注,並一度帶來統一的希望,但各種證據在在顯示,北韓近似情緒勒索、輔以核彈威脅的態度,已漸漸讓兩個社會間的距離漸行漸遠。隨著2022韓國大選結果出爐,保守派候選人尹錫悅確定上台,這條統一之路也就顯得更加崎嶇。
▌彼此理解的起點:因為好奇而開始對話
「入獄27年,等待遣返又花了21年⋯⋯」從影片最明顯可以感覺到的,就是這群長期囚犯們逐漸衰老的身影,縱使要求遣返、推動統一的心智依舊,卻無法阻止鬢髮變得蒼白。然而,南北韓真的有統一的一天嗎?在經過長達近30年的紀錄後,影片的尾聲也似乎出現了一道微弱的光芒。
縱使並未獲得長期囚犯們的完全理解,自身也並未全盤接受對方的觀點,但導演金東元因為好奇而開始的這趟旅程,讓「北韓間諜」的形象不再扁平,甚至撕掉了他們身上「間諜」的標籤,讓這些「爺爺」們成為一個個活生生且平凡的人。
2004年《遣返》電影上映後,韓國媒體曾以「任何意識形態都無法超越人性」作為標題介紹這部紀錄片。對於筆者而言,這句話不只完美詮釋了導演的動機與紀錄片本身,更為南北韓統一的「夢想」,下了最貼切的註腳。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