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借東風:中美合影的銀幕新帝國
今年看過電影了嗎?看過的話,你一定知道,若不計通膨,今年已經誕生了三部可晉升史上最賣座Top 10的電影:他們是第三名的《侏羅紀世界》,全球票房約16億美金、第五名的《玩命關頭7》,票房約15億、第六名的《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票房約14億。這三部片都是高投資高回收的生意(照上述排行,各自成本約1.5億美金、1.9億美金、2.79億美金),讓美國電影業的巨頭們荷包滿滿。
欣喜之外,另有隱憂。比較近三年的北美暑假票房紀錄,會發現有點慘澹復興的趨勢:2013的暑期檔總票房為47億美金,到了2014下滑至40億美金,今年好不容易又回復到43億美金。再進一步探究,會發現先進國家地區,如北美、日歐等地的市場漸趨飽和,亞太市場,特別是中國,則成為成長的動力來源。以美國電影協會的報告觀之,2014年北美的票房份額約為全球的29%,亞太為34%。
再以上述三部電影為例,《侏儸紀世界》在美國賣了6.5億美金、《玩命關頭7》賣了3.5億、《復仇者聯盟2》賣了4.59億,緊追在後的即是中國,分別為2.28億、3.9億與2.4億。更有甚者,今年二月,在中國上映電影的總票房達到6.5億美金,首度領先美國的6.4億。
如此,巨頭們將目光投向亞太與中國市場是很自然的事。問題是,和中國打交道不是件簡單的事,因為中國的政客與土豪們也都在注視著電影業這塊肥肉。讓我們設想一下:
如果《侏羅紀世界》、《玩命關頭7》、《復仇者聯盟2》不是大賺,而是慘賠,會有甚麼影響?會不會導致電影產業出現戲劇性的變化,例如跨國併購?答案目前可能是不會。
且不論這些電影背後的企業資產雄厚,一兩部片子的失利尚不至於傷筋動骨,肯不肯出售股權更是關鍵議題。回顧上世紀八零年代末,日本索尼影業(Sony Pictures)意圖併購美國哥倫比亞影業(Columbia Pictures)。由於牽涉到美國的民族自尊,一度傳出擱淺。即使後來在爭議中通過股權轉移,但此筆交易也讓索尼蒙受鉅額虧損,歷經數年才得以翻轉。
即使有了前車之鑑,中國的土豪們仍然不斷嘗試走出去。從2012年以來,廣為人所知者,包括萬達集團收購美國AMC院線、1905電影網協拍《變形金剛4:絕跡重生》、復星國際投資美國Studio 8等。就在今年,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影業投資了《不可能的任務:失控國度》、數日前,阿里巴巴數位娛樂事業部亦與迪士尼聯手,推出了一款名為「迪士尼視界」的數位娛樂平臺。
林林總總,都象徵著土豪們對美國,乃至於全球電影市場的興致盎然。這也符合全球娛樂、傳媒產業走進去的胃口,它們看的便是急速成長的中國市場。正如GDP的快速倍增,十年來,中國票房從2005的16億人民幣,到2014年的296億人民幣,暴增了18.5倍,外中合謀的電影產業亦可謂箭在弦上。
不過,在中國,若要引進外國電影有配額上的限制,即所謂的「批片」與「分帳片」——差別在於前者買斷影片,利潤風險由買斷方獨享;後者則由製片、發行及上映等單位按比例分配。在2014年的配額裡,兩者加起來大概是60多部來自各國的電影,其中以美國佔絕對多數。此外,還有所謂的「合拍片」,條件是中方出資比例不低於三分之一,且須有中國演員擔任主要角色與在中國取景。
合拍片對各國的電影工業來說,除了獲得資金挹注,更大的誘因是中國市場的拆帳比例。如果是普通的分帳片,外國投資發行者大約可拿25%,一旦成為合拍片,則可拿約43%。巨大的利益解釋了為何今年獲准同意的中外合拍片,已達到八十多部。根據2014年的統計,合拍片六成有來自香港,其他四成分配平均,來自台灣、美國、歐洲與韓國。
需注意的是,中國為保護自身電影產業,與13個國家簽有正式合拍協議,卻沒涵括台灣與美國;前者是因為服貿未過而胎死腹中,後者則基於「某些政經因素」,但絲毫不影響中國與這兩者的合拍節奏。
更重要的是,此類趨勢可能會動搖穩如泰山的好萊塢電影模式,即文化勞動的「新國際分工」(New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Culture Labour, NICL)。
多年來,好萊塢憑藉著龐大的資金與市場,磁吸各國人才和文化資源,前仆後繼的在日落大道、比佛利山之間尋夢。NICL確立了美國電影工業的霸權,同時也侵蝕了各國電影的主體性,自然也引起各國程度不同的反制,如法國、韓國都曾對美國電影做配額限制,但成果極為有限,各國電影多半都只能靠民族愛國主義宣傳,走入自我欣賞的窠臼裡,少有能行銷全球的作品,亦無法避免人力資源的外流。
但中國則截然不同,土豪們的豐沛資源、內部的蓬勃市場、再加上政府有意以政策輔助對抗好萊塢,在在都構成NICL的嚴峻挑戰。然而,這種挑戰並非零和遊戲。秉持著七分壯大的邏輯,中國政府與影人們充分了解到,若只想要賺自己人的錢,那麼中國幾大電影公司現有的架構已具相當規模,就像印度的寶萊塢,足夠養活整個電影產業;但若想要賺世界的錢,則必須與美國好萊塢合作,就如前述,雙方一拍即合。
傳統的NICL是將人力吸引至美國,加入了中國因素後,將會呈現部份分工轉至中國的場景,像是基奴李維的《太極俠》、尚-賈克·阿諾的《狼圖騰》等。
就現象觀之,中資在這種新分工裡擁有很大的決定權。比起其他的挑戰者,中國影人們顯然肩負了更多的政治、形象宣傳任務,這也直接影響到票房與口碑。例如上述《變形金剛4:絕跡重生》雖然獲得高票房回報,但惡評如潮的口碑也備受影評攻擊;《太極俠》口碑尚可,但票房開低、以慘賠坐收,足見中國與世界市場口味的難以調和。而《不可能的任務:失控國度》則較屬於純商業性質的投資,片中不見中國因素,票房與口碑取得了平衡,也讓阿里影業坐收厚利。
無論如何,中美「Chimerica」合拍電影的「奧創世紀」已經來臨。據傳,美國電影協會和中國電影集團已達成協議,自2016年起將取消批片配額限制。若消息屬實,代表著更多的美國影人即將揮軍中國,中國也將憑藉著好萊塢無遠弗屆的影響力,加速宣揚中國風、賺取世界財。
但就另一方面來說,中國本土電影亦會面對內外夾擊,以各國經驗來看,可以想見中國電影未來也將出現本土與國際化的交戰,能存活多少實在不甚樂觀。或許,這又是NICL的另一種進化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