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號碎片打撈上岸:發現疑似人類遺骸...安全監管責任誰管?

聯合新聞網 轉角24小時
泰坦號殘骸打撈上岸。 圖/美聯社

【2023. 6. 29 美國/加拿大】

泰坦號碎片打撈上岸:發現疑似人類遺骸...安全監管責任誰管?

「泰坦號內爆,而事故調查與監管責任釐清正要展開。」在海底內爆、5人罹難的泰坦號(Titan)潛艇,其殘骸6月28日打撈上岸,美國海岸警衛隊表示當中發現疑似人類遺骸。碎片與遺骸已運回距離事故地點以北650公里、泰坦號乘客原訂的「鐵達尼號探索之旅」出發地——加拿大紐芬蘭聖約翰斯,等待後續深入分析及調查泰坦號內爆原因。而泰坦號的安全設計問題,也成為國際關注、檢視的焦點——其結構、材料問題,以及當前此類深海探險活動不受監管的情形,皆受到廣泛質疑。

泰坦號潛艦於美國當地時間6月18日下海後約1小時45分鐘後,即與水面上失去聯繫,經過連日搜救,其後美國海岸警衛隊22日證實泰坦號在當日下水時便發生內爆,潛艇內5人全數當場死亡。上週海岸警衛隊宣布發現泰坦號碎片,位於水下約3,810公尺處,距離其本欲探索的鐵達尼號殘骸488公尺遠。

罹難者包括泰坦號所屬公司「海洋之門」(OceanGate)的創辦人拉什(Stockton Rush)、77歲法國探險家納爾喬萊(Paul-Henri Nargeolet)、58歲英國億萬富豪哈汀(Hamish Harding)、48歲英籍巴基斯坦裔商人達伍德(Shahzada Dawood)和其19歲兒子蘇爾曼(Suleman);最初美國海岸警衛隊人員對於能否打撈到殘存遺體感到悲觀,警衛隊少將莫格(John Mauger)在確認泰坦號內爆後,即表示:「海底環境是無法想像的惡劣。」

而海岸警衛隊隊長紐鮑爾(Jason Neubauer)則在當時表示,若找到人類遺骸,調查人員將「採取一切措施」進行調查,其中也包括舉行正式聽證會、邀集證人提供證詞。

街頭報紙報導泰坦號消息。 圖/美聯社

而在6月28日,泰坦號的碎片打撈上岸,海岸警衛指出其中發現疑似人類殘骸;目前打撈到的碎片由加拿大搜救船「地平線北極號」(Horizon Arctic)運回加拿大紐芬蘭聖約翰斯——該處正是泰坦號乘客本欲進行的鐵達尼號探索之旅出發地,其後碎片預計將再送往美國,由海岸警衛隊所召集的海事調查委員會進行深入調查分析,探究泰坦號內爆的具體原因。

美國專業醫療人員也將加入調查,對在事故現場找到的「假定人類遺骸」進行正式分析鑑定,紐鮑爾表示:「要了解造成泰坦號災難性損失的原因、協助確保類似的悲劇不再發生,仍有大量工作要做。」在海事調查委員會完成調查之後,預計將舉辦公開聽證會,呈上泰坦號碎片和調查結果作為證據,目前尚未確定聽證會的日期。

《BBC》報導,打撈上岸的碎片當中,包括一個鈦制端蓋、潛艇的舷窗殘骸、鈦制環、著陸架和設備艙碎片。

此外,加拿大運輸安全委員會(TSB)也同步進行調查,TSB的調查人員已將泰坦號的水面支援船「極地王子號」的航行數據記錄儀扣押,也已完成對其船員的初步詢問——6月18日事故當日,泰坦號即是由極地王子號載往紐芬蘭外海,並從極地王子號甲板下水。

泰坦號碎片的打撈工作由地平線北極號主導,當局並未透露具體的打撈方式等細節,TSB表示,在將從事故現場回收的所有殘骸移交美國之前,已先行檢查、紀錄並登記編目。

雖然美國、加拿大分別著手進行調查,然而《美聯社》指出,目前當局仍在確認釐清是哪個(或哪些)機構應該對這起悲劇負責——「海洋之門」公司總部位於美國、但泰坦號是在巴哈馬註冊、母船極地王子號來自加拿大、再加上遇難者分別來自英國、巴基斯坦、法國和美國。

值得注意的是,泰坦號並未在美國或是國際安全監管機構註冊——由於監管付之闕如,調查工作隨之變得複雜。諷刺的是,罹難的海洋之門創辦人拉什,過去曾抱怨「法規扼殺進步」。

印度孟買的學生所描繪的泰坦號及5名罹難者。 圖/法新社

自泰坦號失蹤之後,其早在2018年就被提出的安全設計問題也再次受檢視,當時海洋之門的海事營運總監洛奇里奇(David Lochridge)就撰寫報告,對泰坦號實際能夠下潛的海洋深度、以及其並無經過外部安全測試驗證提出質疑,結果遭到海洋之門解僱、與其對簿公堂。

而海洋技術協會(MTS)也在2018年3月致信海洋之門,對於該公司在潛艇上使用的「實驗性方法」提出「可能導致負面結果」的警告。

海洋之門目前仍拒絕回應洛奇里奇和MTS提出的安全問題。

《BBC》報導指出,泰坦號由碳纖維製成,配有鈦制端板和一端的小窗戶——該建造材料並不尋常,雖然碳纖維相當堅固,且要價比鋼或鈦合金(通常的潛艇打造材料)便宜,但碳纖維並未經過廣泛測試用於像泰坦號這樣的深海潛水器。

拉什在2022年受訪時,曾表示「碳纖維已成功應用於遊艇和航空領域,但尚未用於載人潛水器。」而洛奇里奇在2018年的法庭文件中,便指出泰坦號沒有經過適當的壓力測試,而在較小比例的模型壓力測試中,結果顯示了碳纖維材料的缺陷,並指出材料公司僅證明泰坦號使用的碳纖維能夠承受1,300公尺深的水壓。

另外,泰坦號的形狀也不常見——深海潛艇的船身通常是圓形的,確保其每一處、每一個點承受的壓力都相等,但泰坦號是管狀的,這意味其表面承受的壓力不均。

在2021年5月的一份法庭文件中,海洋之門表示,泰坦號已經進行了50多次深潛測試,包括在巴哈馬群島附近的深水區和壓力室內,都進行了與鐵達尼號遺骸所在處相當的深度——其宣稱的說法是否屬實、以及碳纖維打造的船身是否造成了結構弱點,都有待調查結果釐清確認。

而海事技術協會載人潛水器委員會主席柯寧(Will Kohnen)表示,他希望泰坦號事故調查能夠刺激改革;柯寧指出,包括美國在內,許多國家的海岸警衛隊都有針對旅遊潛水器的規定,但沒有涵蓋到泰坦號所欲下潛的深度;目前泰坦號實際的內爆原因雖仍處於調查中,但其安全設計所引發的關注,已然導向對於監管規範的呼籲。

泰坦號碎片。 圖/路透社

過去24小時 美國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