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作者群 │ 倫敦生活A to Z

倫敦生活A to Z英國/倫敦

白舜羽和魏君穎,一對夫妻,兩個不小心都念過哲學的解釋狂,喜愛漫步、劇場、藝文與博物館,尤其著迷於各式各樣與倫敦和英國歷史文化相關的冷知識。從二〇一三年一起蒐羅旅居中的關鍵字,企圖考據與思索其背後的來由。除了共筆臉書粉絲頁《倫敦生活A to Z》之外,另有作品《倫敦腔:兩個解釋狂的英國文化索引》《倫敦眼:兩個解釋狂的英國文化透鏡》(紅桌文化出版)。
最新文章
最多瀏覽
共發表 44 篇文章

英國政治啟示錄:H for Hollow Crown,《虛妄之冠》與權力的遞嬗

2017-06-12 16:14
八股的歷史課本會告訴我們,即使有天命加持,如果倒行逆施,最後還是會失去政權。現在的英國,政治權力來源已從「天命」換成「代議制度」,實質掌權者從「君主」換成了「首相」,但政治永劫回歸的循環,也不是說投完票,民主就會自動從天上掉下來,統治的「正當性」,仍時時刻刻牽動政局。...
19194

英國福利國:擊殺巨人的未竟之業,B for Beveridge Report

2018-06-04 17:39
1942年,是最黑暗的二戰時光,然而一份《貝佛里奇報告》卻成為英國重獲和平後,從斷垣殘壁和崩解的社會秩序中,重新盛開的「福利國」之花。在「福利國之父」威廉.貝佛里奇的主張下,福利體系提供人們生活最基礎的保障,並建議由政府主導,擊殺「五大巨惡」——貧窮、疾病、愚昧、骯髒和懶惰。而英國作為福利國,「從搖籃到墳墓」之說,便是在貝佛里奇的手下一一促成......
17525

這樣的贊助我不要?英國藝術圈兩難的「藝文漂白」,A for Artwash

2019-10-29 17:26
近年來針對氣候變遷的示威之火,也延燒到了藝文組織與場域上。比如在環保上素行不良的英國石油公司(BP)與大型藝文機構的贊助夥伴關係,便逐漸成為箭靶。包含英國國家肖像館、皇家歌劇院等BP贊助對象,都遭倡議者要求與BP割席絕交。今年10月,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皇家國家劇院兩間重量級劇場,也接連宣布將停止與BP以及殼牌石油的贊助夥伴關係。只是,造成污染的是石油公司,為何博物館跟劇院成為箭靶?企業贊助與「藝文漂白」的道德界線,又究竟該畫在哪裡呢?...
17397

「電視稅」不能亡?英國BBC擬訂閱制的公廣衝擊,T for TV Licence

2020-02-21 17:58
日前《週日泰晤士報》引述消息指現任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有意「取消現行的電視稅制度,改行訂閱制」。也就是說,以後在英國可不用強制付費給BBC,可以像Netflix或是其他電視頻道套餐一樣,自由選擇。事實上,大選期間強生早已放話,對於全面收取電視稅的適法性提出疑問,也在選舉期間因為對於節目立場不滿,抵制拒上BBC廣播第四台的節目。這是否為BBC與首相之間的對立升高?若採訂閱制,是否可能導致現有的電視及廣播頻道數量遭到「刪減瘦身」?...
16465

月經很正常:T for Tampon Tax,不遮掩、不納稅的英國女性生理用品

2017-11-20 16:43
即便生理用品看似不貴,「月經貧窮」(period poverty)仍在英國發生。...
16121

《我們要去捉狗熊》:英國孩子都讀過的童書大冒險,B for We’re Going on a Bear Hunt

2019-07-22 17:30
2019年是英國「國民繪本」《我們要去捉狗熊》(We’re Going on a Bear Hunt)出版30周年。有人說,如果在英國長大,25歲以下的孩子幾乎不可能沒讀過這本書。但這本全球狂銷超過九百萬本的經典童書,背後到底隱藏了什麼魔力?又是怎麼製作出來的呢?...
15805

烏鴉大師與在倫敦塔穿越的說書人:Y for Yeoman Warders

2017-09-06 10:15
名義上,這些倫敦塔衛士的職責是守衛倫敦塔,時至今日,這項工作實際上已外包給私人保全公司。衛士彷彿成了歷史遺跡,或保存歷史記憶的說書人,在歷史現場穿梭來回,講述曾經發生與不曾發生的事。...
15246

英國百貨繁華一夢(上)購物聖地的前世今生?J for John Lewis

2020-12-23 17:49
疫情之下,零售業已經不是當年的零售業,許多趨勢專家都已經在想像一個沒有實體商店的世界,從實體到虛擬 (From bricks to clicks) 的購物轉型已漸漸實現,甚至在疫情下加速進行。經濟學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曾不無揶揄之意,描述英格蘭是「小賣店商家之國」(A nation of shopkeepers),沒什麼宏大的企圖心。當代英國人則帶著自嘲的幽默,將這句話當成稱讚自己很會賣東西。尤其回顧近代英國零售百貨業歷史,1851年世界博覽會後的倫敦,各式新穎產品湧入帝國首都,中產階級崛起,正是零售革命的最佳舞台。這當中正有一位創業家,日後創造了英國百貨零售的典範:約翰路易斯百貨(John Lewis)。...
15245

《倫敦眼》:「卷福貴公子」康柏拜區的舞台人生

2018-09-14 18:09
可能是人紅是非多,班奈迪克.康柏拜區(Benedict Cumberbatch)的出身、曾上過貴族公學的背景,常被拿來做文章,討論是否今日英國戲劇圈已逐漸精英化。相對這些公學男孩而言,勞工階級的孩子能否同樣有出頭天?私立公學重視人文精神、著重莎翁作品的傳授,校內提供資源讓學生有登台演出的機會,想來是培養演員的一方沃土。只是,如何讓資源能有效分配,不讓天賦埋沒,是藝術教育和文化政策重要問題。另一方面,康柏拜區橫跨舞台、大銀幕、電視、電視劇的多重發展,也是英國演員發展的又一例證......
14775

不只是狗仔?英國「皇室記者」亦敵亦友的職業門道,R for Royal Correspondent

2020-08-31 17:29
今年8月,由兩位「皇室記者」撰寫的《尋找自由:哈利、梅根打造現代皇室》傳記出版,毫無意外地引發媒體關注。英國皇室成員向來是媒體追逐的對象,皇室需要媒體的報導,讓世人看見他們致力於改善社會、愛國愛民的舉動,進一步證成自身存在的價值。同時,媒體也代表人民檢視皇室。只是英國皇室與媒體間的愛恨糾葛,總也是罄竹難書,與皇室記者、編輯這樣獨特的媒體存在互動,亦是緊張而微妙。...
14398

莎士比亞會怎麼編《王冠》(上)英國古今宮廷劇,C for The Crown

2021-04-22 17:32
不論在戲裡戲外,英國皇室的諸多發展與《王冠》的劇情究竟有多少出入,常讓人霧裡看花。不過相比起其他歷史改編影集,《王冠》為何受歡迎,其特別之處又是什麼?...
14165

彼得兔與波特小姐:穿越120年的英國文創魅力,P for Peter Rabbit

2023-01-19 13:43
1905年3月4日,碧雅翠絲.波特(Beatrix Potter)在寫給出版商的信中說:「希望(小兔彼得)到1907年還不會絕版!」時間來到2022年,小兔彼得已問世120年,波特小姐可能很難想像一百多年過去,她口中的「小書」仍然不斷重版出來,周邊商品更是暢銷熱賣,這隻穿著藍色外套的調皮小兔,跳入好幾個世代的集體記憶中。套用當今的流行語,這個 IP究竟魅力何在?為何能在不同時空中持續虜獲眾人的目光(與荷包)呢?故事可能要從小兔的創造者,一位奇女子說起。...
13750

東倫敦火柴女工抗爭事件:M for Match Girls

2016-09-19 17:49
東倫敦(East End)在傳統上一直是貧窮的代名詞,根據十九世紀社會觀察家查爾斯•布斯的統計,當時約有35%的東倫敦人處於貧窮線下。在如此絕望的處境下,工人有口飯吃已是奢求,哪有什麼籌碼可以對抗體制,爭取對自己比較有利的工作條件呢?...
13230

英國百貨繁華一夢(下)耶誕經典的殘酷試煉?J for John Lewis

2020-12-23 17:55
網路購物時代的來臨,讓英國零售百貨最重要的兩大買點——「一應俱全」與「一次購足」迅速被取代;許多趨勢專家也已經開始在想像從實體到虛擬 (From bricks to clicks)——一個沒有實體商店的世界。這樣的趨勢在疫情衝擊之下加速前行,除了讓許多英國零售百貨吃不消,就連零售百貨典範——約翰路易斯(John Lewis)都無可避免地成了犧牲者。當零售業者利潤減少加上網路購物蠶食鯨吞之時,也讓人不禁想問:難道商業大街的衰敗已經是無法挽回的趨勢?商業大街真的會完全消失嗎?那約翰路易斯又可以怎麼應對?...
12803

疾風世代之歌(上)被母國排擠的帝國子民:W for Windrush Generation

2018-05-02 14:30
「So London, that’s the place for me...」1948年6月22日,藝名「基奇納爵士」 (Lord Kitchener) 的艾德溫.羅伯茲搭乘「帝國疾風號」(HMT Empire Windrush)抵達倫敦近郊的蒂伯里碼頭。和船上其他400多名來自加勒比海的移民一樣,英國是基奇納爵士的「母國」,這群搭乘帝國疾風號的男子們,響應英國政府的號召,前來協助重建戰後英國......
12494

無用的最經典「英國紅色電話亭」 , P for Phone Box

2022-01-21 12:36
在 007 情報員系列電影《空降危機》 中,有段新舊交替的完美隱喻:新任軍需官 Q 與飽經滄桑的龐德坐在英國浪漫主義畫家透納 (J. M. W. Turner) 的名作《即將拖去解體的戰艦無畏號》(The Fighting Temeraire) 前方的座椅上看著畫,青春氣盛的Q意有所指地感嘆:「每次看到這幅畫總有點傷感,曾不可一世的老戰艦,最後還是受盡恥辱地被拖去解體棄置。不覺得時間很殘酷嗎?你怎麼想?」龐德冷冷回應:「不就是艘該死的破船。」...
11082

好物叮咚!英國「訂閱消費」的懶人經濟,S for subscription shopping

2019-01-04 13:29
忙碌生活,待辦事項能少一樣是一樣,減去挑選決定的困難,也是不少人奉行的生活方式。不過,如果我還是偶爾想試試新東西,卻又不想陷入選擇障礙,有沒有更好的方法?這樣的需求,或許正是新一代訂閱消費興起的原因。像是點心盒服務品牌「graze」,瞄準高度接受網路消費、想嘗鮮、喜歡多一點時髦、也來點客製變化的客群,提供「訂閱消費」服務,由訂戶決定適當的送貨頻率,輕輕鬆鬆收到點心盒。...
10504

餵公子吃莎劇 !英國課綱裡的莎士比亞:N for National Curriculum

2017-10-24 17:10
學習經典還是要回到學生本身:要有意義地詮釋莎士比亞,讓他們發掘其中的主題與情感,探索角色的動機,以點燃心中的學習之火。...
10097

指尖穿梭網眼間:英國「編織男孩」,B for Knitting Boy

2022-06-02 16:22
「當手指穿梭於細微的網眼之間,必然也將靈魂裡某種極其單純的東西,編織於其間了……」在法國經典小說《編織的女孩》(La Dentellière)中,編織是女孩質樸與奉獻的象徵,女孩默默做出成品後,甚至被趾高氣昂的男人斥為庸俗。一般人對於編織的刻板印象雖不致於此,但多半認為是熟齡白人女性的專利。甚至在2000年初,曾有媒體預測這項手工藝將會慢慢走向凋零,以後見之明看來,這個預測可是大錯特錯。...
8790

敏感詞小孩不宜?英國兒童文學家達爾的修訂爭議,R for Roald Dahl

2023-03-24 14:07
一段彷彿在取笑今日曬娃父母的文字,其實來自來自1988年出版的《瑪蒂達》(Matilda)的開頭,引人發噱。以《瑪蒂達》《巧克力冒險工廠》聞名世界的羅德.達爾(Roald Dahl)可說是史上最暢銷的兒童文學作家,其童書至今在全球達成2億5千萬冊的驚人銷量。...
7888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