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黎巴嫩的國中之國:「武裝政黨」真主黨,與錯綜難解的內外衝突

2024/08/27 陳彥婷

真主黨在黎巴嫩社會的勢力與形象錯綜複雜。圖為一名真主黨成員悼念死去的成員。 圖/...
真主黨在黎巴嫩社會的勢力與形象錯綜複雜。圖為一名真主黨成員悼念死去的成員。 圖/陳彥婷攝

▌接續上篇:〈教室裡的一家人:以黎衝突升溫,黎巴嫩「國內流離失所者」的避難生活〉

黎巴嫩現場採訪、攝影/陳彥婷(獨立記者)

前言:以色列鄰國黎巴嫩,由伊朗資助成立的什葉派伊斯蘭政治和軍事組織真主黨長年與以色列交火,戰火更隨近日地緣局勢加劇,黎南邊境的城鎮首當其衝。為什麼黎巴嫩會讓這個被西方國家定性為「恐怖組織」的武裝部隊在國內滋長?獨立記者陳彥婷到黎國南部與邊境的居民、維和部隊對話,又看看歷史,嘗試了解背後原因。


黎巴嫩南部Bint Jbeil地區的小鎮Hanin,距離邊境只有約6公里,有別於砲火聲,當天鎮上響起陣陣哀號,Rana與村內的婦女一身全黑罩袍,沿路頌唱禱文,並用右手拳頭隨旋律反覆敲打自己的胸口,多人攙扶靈柩,其女兒Sarah的遺容印製成巨大的海報。

Sarah Hussein Qashqash住的家,四月時被以色列戰機用導彈擊中,11歲的她與50歲親戚Maryam Qashqash當場死亡,至少6人受傷。兩人的喪禮接近數百人參與,靈柩來到廣場一處空地,兩旁放置了真主黨的旗幟,亦有一些黎巴嫩國旗。穿著禮服的人整齊走過,伊瑪目主持儀式,靈柩移送並入土為安。

「我的女兒夢想會成名,現在她終於有名了,因為你們(外國媒體)在這裡,因為以軍令她成名。」Rana道別女兒後說,「你(以軍)永遠不能趕走我們。我的女兒,我們把她埋葬在此,我永遠不會與你握手言和。」

從市中心開大約5分鐘車程,便來到被擊中的房子,2層高的樓房被壓成一團,四周大樹上的果實亦被灰燼蓋成灰白色,Sarah的親人在破碎的瓦礫旁,說就算要睡在帳篷過活,也不會遷走。Rana說,「(以方)他們不能打倒我們,我們會持續成為他們的眼中釘,我們不會倒下,我們是打不倒的,就算是犧牲孩子們。」儘管屋頂被炸至歪倒一邊,仍插著一面沒有破損的真主黨旗幟。

Sarah的母親Rana(中)舉手向天,與一群婦女一起悼念女兒。 圖/陳彥婷攝
Sarah的母親Rana(中)舉手向天,與一群婦女一起悼念女兒。 圖/陳彥婷攝

黎巴嫩南部是真主黨所屬據點,公路兩旁、小鎮大街小巷都插滿真主黨的綠黃旗幟。根據真主黨領䄂納斯拿拉(Hassan Nasrallah)說法,該組織有10萬名成員,但外界推測數字較少。以哈戰事至今已造成黎巴嫩500人死亡,死者大多是真主黨武裝份子。

有學者估算,真主黨現在擁有約12萬至20萬枚沒有導航的地對地飛彈與火箭砲,主要由伊朗、中國、俄羅斯製造, 他們近日更罕見公開自己的地下隧道網絡,隧道系統大到可以放置火箭發射器,目的是向以軍展現該組織的抵禦能力。

真主黨被西方國家如美國、德國等視為恐怖組織,亦曾向平民發動襲擊,但為什麼仍在黎巴嫩有聲勢浩大的支持者,有屬於自己的電視台,更有「戰爭博物館」(Mleeta),展示與以色列衝突中的另一視角,甚至被美國的外交機構形容它有全面的政制、安全、社福網絡,在黎巴嫩堪稱是「國中之國」。

11歲Sarah與50歲親戚Maryam被以軍空襲擊中,當場死亡。喪禮上滿是真主...
11歲Sarah與50歲親戚Maryam被以軍空襲擊中,當場死亡。喪禮上滿是真主黨的旗幟。 圖/陳彥婷攝

▌發跡與崛起:以巴衝突和黎巴嫩內戰

真主黨與黎巴嫩千絲萬縷關係要追溯到以巴衝突,1948年以色列立國後引發的以巴戰事,巴勒斯坦人又稱為「大災難」(Nakba),不少巴勒斯坦人逃至鄰國黎巴嫩,數十年間,難民人數超過數十萬,其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被逐至黎巴嫩,並在南部崛起,形成據點。

黎巴嫩國內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勢力原先大致平衡,當時政府本為基督教派主導,但因應巴勒斯坦難民倍增,穆斯林群體、特別是遜尼派大獲支持,族群派系政治開始失衡,基督教團體和巴勒斯坦武裝派別在1975年爆發武裝衝突,觸發長達15年基督教與穆斯林遜尼派、什葉派與其他派別的內戰。內戰期間,敘利亞、以色列先後攻入黎巴嫩,前者試圖奪取所屬領土,繼以攻打以色列來取回被佔的戈蘭高地,後者則是為了報復巴勒斯坦組織犯下的海濱公路大屠殺,獲黎巴嫩國內右翼基督教派系的武裝分子協助,事件造成上千名黎巴嫩與巴勒斯坦人死亡,近25萬黎巴嫩人無家可歸。

黎巴嫩慘烈的內戰過去30多年,許多房屋外牆還留有當年的彈孔。 圖/美聯社
黎巴嫩慘烈的內戰過去30多年,許多房屋外牆還留有當年的彈孔。 圖/美聯社

黎巴嫩陷入一片混亂,黎巴嫩政府在1978年向聯合國提出訴求,指自己沒有參與襲擊,卻無故被入侵,事後聯合國安理會介入,提出《第425號》與《第426號決議》要求以軍馬上撤出黎巴嫩,又成立聯合國黎巴嫩臨時部隊(United Nations Interim Force in Lebanon),派遣部隊前往黎巴嫩南部地區執行維和任務。

後至1982年,以軍用巴解組織嘗試刺殺以色列駐英大使為由,8萬大軍再次攻入黎巴嫩,並包圍貝魯特,臨時部隊在提供人道支援、保護的角色受限下無法干預,兵臨城下,巴解組織撤至黎巴嫩北面,以軍又趕走敘利亞軍,為第一次以黎戰事,造成以色列數百人身亡、上千名巴解成員被殺、上萬名黎巴嫩人喪生。以軍在1985年撤至黎巴嫩南部,反以色列的什葉派在該段時間便組織真主黨,敘利亞自此遙距協助真主黨壯大,真主黨亦開始靠攏敘利亞盟友、什葉派大國伊朗,並宣言消滅以色列為目的、趕走黎巴嫩的西方主義、與伊朗結盟。

長達15年的黎巴嫩內戰至1990年結束,翌年解散所有持械武裝組織,僅餘真主黨與少數什葉派武裝份子成為例外。以軍持續與什葉派武裝份子在南部交火,至2000年撤出黎巴嫩。2004年,聯合國再嘗試要求所有黎巴嫩境內武裝組織放棄持械,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更指:「外國軍隊撤離,加上武裝組織解除武裝,會最終為黎巴嫩歷史慘痛的一頁畫上句號。」最終無疾而終,2006年以色列與真主黨再度爆發長達34天的第二次以黎戰爭,聯合國安理會最終提出《第1701號決議案》來結束,並再次呼籲所有非國家的武裝組織解除武裝(disarmament)但不果。

解除武裝的議題在黎巴嫩國內也掀起爭議,真主黨議員以其有能力抵禦以軍來遊說國會,加上敘利亞有伊斯蘭國興起,黎巴嫩當時國力衰弱,無法再經歷戰事,最終在2009年,黎巴嫩國會以壓倒性比數通過讓真主黨持有武裝,雖然黎巴嫩軍隊在內戰後,逐漸擴大成為唯一代表國內的軍隊,但一直因宗教、政局等緣故,與真主黨共存,美方曾嘗試插手干預強化黎巴嫩軍隊,但遭美國國內批評,束手無策下,演變至現時畸形的政治處境。

黎巴嫩南部經常成為以軍襲擊的地點,但無阻群眾的支持度。 圖/陳彥婷攝
黎巴嫩南部經常成為以軍襲擊的地點,但無阻群眾的支持度。 圖/陳彥婷攝

▌政黨化後複雜情勢

真主黨大約在1992年進入黎巴嫩國會,納斯拿拉在同年取代被殺的穆薩維(Abbas al-Musawi)成為領䄂至今,並以他冗長、誇張的演說聞名,帶領真主黨支持度大增,目前在黎巴嫩國內逾6成人口為穆斯林,當中32%為什葉派,31.2%為遜尼派,代表什葉派真主黨的政黨「忠於反抗區」(Loyalty to the Resistance Bloc)持有15席成為第3大黨,僅次於基督教政黨「黎巴嫩力量」(Lebanese Force)以及與反移民右翼政黨「自由愛國運動」(Free Patriotic Movement)。

當前黎巴嫩政府內的公共工程局局長與勞工局局長亦是由真主黨的政治人物擔任,真主黨參政後,逐步改變舊有風氣,鼓吹「民主」並提供一系列社會服務,修橋築路,為主要屬什葉派的人民提供教育、醫療等,深得民心。有些人甚至視納斯拿拉如「救世主」,把他的頭像印成海報、鑰匙扣,未知是畏懼或是尊敬,採訪時遇見的南部居民都說,可以為真主黨領導人納斯拿拉犧牲。

另一邊廂,黎巴嫩幾乎自1943年脫離法國政府統治後,只有短暫數十年的安穩,自70年代後便不曾離開過衝突旋渦,此外政府內多個派別有分歧,貪腐問題嚴重等,經濟災難在2019年浮現,被國際銀行形容為自1850年來三大最嚴重的國際危機。後來2020年疫情,與造成 200人死亡的貝魯特港口倉庫大爆炸事件,平民曾經起來反抗但被鎮壓。財困令國營發電廠虧損嚴重,斷電情況已成日常,還有國內的難民問題、自2022年便出現總統空缺⋯⋯這些都是黎巴嫩政府千瘡百孔的一部份。

有部份黎巴嫩人,如基督教派別不滿國內長期受伊朗干預,捲入以色列的衝突。以色列亦看準有黎巴嫩人民對真主黨的不滿,以色列國防部長加蘭特(Yoav Gallant)在8月8日向黎巴嫩市民稱,「伊朗代表的什葉派,透過真主黨領導,把黎巴嫩的人民與國家當成他們的人質,來滿足他們狹縊的派別利益。」

黎巴嫩群眾在一名真主黨成員的喪禮上高喊口號。 圖/陳彥婷攝
黎巴嫩群眾在一名真主黨成員的喪禮上高喊口號。 圖/陳彥婷攝

▌駐紮46年的維和部隊

真主黨與以色列的鬥爭,夾在中間的是黎巴嫩人民,還有另一持份者。黎巴嫩南部沿邊境城市Kfarkela,大街上已空無一人,街上的房屋、商戶亦有不同形式的損壞,「這就是重擊,這曾是一所很大的房子。」聯合國黎巴嫩臨時部隊的士兵在裝甲車內說。

有別於各國有自己的軍隊看守邊境,黎巴嫩南部與以色列兩地,有一條連綿120公里的「藍線」——這條以軍在2000年戰事後撤離黎巴嫩的邊界,使用超過270個藍桶作為識別,與實際邊界形成「緩衝區」,聯合國黎巴嫩臨時部隊現在派駐了10,272名維和部隊成員,駐守這條分割黎南與以色列的界線,其任務便是在此區域和「藍線」以北約24公里的利塔尼河一帶,建立只有臨時部隊與黎巴嫩軍隊持械的地方。

記者坐在印有大型「UN」字眼,醒目的白色巡邏隊裝甲車內,一幀幀風景是被毀的房屋,沿路亦沒有大型爆炸聲,但異常的寧靜並不代表危機不存在。前往西班牙臨時部隊的外站,沿路1公里左右已經是以色列市鎮Metula,肉眼還可以看得到路上揚起藍白色的大衛之星旗幟,但局勢緊張下,巡邏期間沒有人可以下車。

連綿120公里的「藍綫」,矗立超過 270個藍桶作為識別。 圖/陳彥婷攝
連綿120公里的「藍綫」,矗立超過 270個藍桶作為識別。 圖/陳彥婷攝

每天從這條「藍線」的各個方向,軍隊也會見到至少一次交火,有時空襲砲火激烈到他們得前往防空洞暫避,這一切都發生在聯合國的眼底下。維和任務已來到46年之久,但以色列與真主黨雙方交火從不曾真的停止,當問及聯合國黎巴嫩臨時部隊是否未能達成任務,部隊東部新聞主任Juan Antonio García Martínez中校官腔地表示,「黎巴嫩政府請聯合國來這邊駐守,我們也加強了地區巡邏,確保我們清晰了解這邊發生的事,再匯報給聯合國。」

聯合國主管維和行動副秘書長拉克魯瓦(Jean-Pierre Lacroix)在本月訪黎巴嫩時,同樣一貫口吻,表示必須加強以黎雙方溝通,停止敵對行動,重新執行第1701號決議,才可實現長期外交解決方案。

中東局勢未明,有人認為以哈的停火協議是唯一暫緩真主黨反擊的原因,以色列若能接受美方版本的初步停火協議,才可能扭轉事態,但在8月25日雙方短暫互轟之後,稍有轉機的態勢似乎再度令人失望,黎巴嫩這場超過數十年的內外衝突究竟能否告一段落,抑或繼續纏鬥?種種可能性仍視乎多方的下一步。

聯合國黎巴嫩臨時部隊,現時近10,272名維和部隊成員駐守。 圖/陳彥婷攝
聯合國黎巴嫩臨時部隊,現時近10,272名維和部隊成員駐守。 圖/陳彥婷攝

責任編輯/王穎芝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推薦閱讀

破滅之國黎巴嫩:國會大選也救不了的無望改革?

真主黨不倒,黎巴嫩不會好?宗派主義撕碎的「失敗國家」

陳彥婷

獨立記者,曾在香港多間媒體從事全職記者工作,現時放眼國際,希望以文字與影像,記錄世界不同角落的人與事,揭示社會不公。

作者文章

國內流離失所的黎巴嫩人Zamzam在臨時收容所內與3歲半女兒Layla相擁。 圖...

教室裡的一家人:以黎衝突升溫,黎巴嫩「國內流離失所者」的避難生活

2024/08/27
真主黨在黎巴嫩社會的勢力與形象錯綜複雜。圖為一名真主黨成員悼念死去的成員。 圖/...

黎巴嫩的國中之國:「武裝政黨」真主黨,與錯綜難解的內外衝突

2024/08/27
傑寧市內四處張貼有死去的武裝份子照片。圖為有武裝分子的照片被毀。 圖/陳彥婷攝

英雄或恐怖分子?以巴衝突如何成為極端主義的熔爐

2024/06/13
巴勒斯坦西岸,傑寧市內的墓園,有人在墳前悼念逝去的親友。 圖/陳彥婷攝

新墳、突襲與被迫共存的人:加薩戰事下,西岸傑寧市的生活紀實

2024/06/13
筆者跟隨其他記者,離開以軍與巴勒斯坦伊斯蘭聖戰組織(PIJ)武裝成員交火重心的難...

我與死亡擦身而過:半島電視台女記者之死,如何影響以哈採訪

2024/05/22
2023年9月19日,亞塞拜然以剿滅區內分離份子為由,向納卡區展開「反恐」行動。...

被消失的國度:納卡區最後一批亞美尼亞人撤離,未來何去何從?

2023/11/03

最新文章

加薩被封鎖圍攻近一年,醫療資源極為缺乏。圖為9月17日,醫護人員走在被摧毀的希法...

戰火之下我願同行:專訪在加薩的台灣無國界醫生 ft. 許彥鈞、鄔逸群

2024/10/04
賀錦麗接手拜登對中國來說也是一個意外,相對拜登和川普,中方不確定賀錦麗擔任總統後...

戰略清晰或模糊?檢視賀錦麗的美中台關係立場

2024/10/02
10月1日,石破茂正式成為日本第102代首相,新內閣上路。 圖/路透社

殺出重圍的石破茂:日本新內閣上路,未來有哪些挑戰?

2024/10/01
159人死亡、195人受傷的南韓梨泰院慘案一審判決,在9月30日揭曉:兩名龍山警...

南韓梨泰院慘案一審判決:輕判與無罪?「人災」背後的量刑基準

2024/10/01
中國與菲律賓南海爭端持續擴大。圖為8月6日,菲律賓與美國、加拿大、澳洲首次在南海...

中菲南海爭端白熱化?小馬可仕「透明戰略」與美攜手,加劇中國壓力

2024/09/27
烏克蘭在2024年8月獲得北約盟國提供的首批F-16戰鬥機,然而其武器使用權仍被...

烏克蘭的殷鑑:如果中國侵略台灣,美國沒說清楚的戰爭反擊限度

2024/09/27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