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從法國加萊到英國:最漫長的移民路

2015/11/10 李筱雯

2015年8月9日,為了抗議法國政府對加萊難民的強制遣返,滯留難民與人權團體共同...
2015年8月9日,為了抗議法國政府對加萊難民的強制遣返,滯留難民與人權團體共同在加萊海灘舉行和平示威。 圖/路透社

法國加萊(Calais)與英國的多佛港(Dover)距離只有21英里,是英國與歐陸之間的最短距離,氣候佳時,可以遠眺彼此。臨海的加萊,也是從歐陸進入歐洲海底隧道,通往不列顛島的最後一站。但如今,上千名難民正滯留在加萊,等著「渡海」入英,大大小小的難民營棧也讓加萊有了新的媒體代名詞們授予——「叢林」(the Jungle)。

▎加萊:英國家門口的悲劇

如果你搭「歐洲之星」列車從巴黎前往倫敦,中途火車會在加萊短暫停留,讓法國移民官員下車,此時你若往窗外一看,還會看見荷槍的法國外籍兵團在那裡站崗;儘管「戒備森嚴」,一旦火車慢下來,試圖闖關的移民總能趁機跳上火車。

停滯在加萊的移民多來自敘利亞、阿富汗,以及厄立垂亞,是政治難民、也有經濟移民,滯留人數預估超過三千人。白晝時他們在帳篷「叢林』內蟄伏,等待夜幕低垂後,再利用夜色掩護,伺機攀上巴士、貨車或火車等,任何你想像得到的交通工具,他們日復一日地賭上身家性命冒險,為的只是尋求庇護、入境英國。

但冒險總會出事。近期最嚴重的一次事件,就發生在十月初,大約一百廿名移民衝破藩籬,闖入歐洲隧道的月台;七月份則有一千五百名移民企圖闖進歐洲隧道,並造成一人死亡。這樣的悲劇至今還在繼續,七月以來,加萊邊界的難民已至少有十三人因此喪命。

對於家門口不斷發生的悲劇,英國的保守黨政府卻強硬依舊。首相卡麥隆再三強調:

英國絕不會是這些移民者的天堂。

七月的闖關危機後,英國更「加碼投資」要求法國政府在加萊設置更高、更難突破的邊境藩籬,全面封死「偷渡之路」。雖然卡麥隆表示,未來五年內英國將接納兩萬名敘利亞難民,但英國捨近求遠、將移民貼上負面標籤的印象,卻還是深植人心。

將移民貼上負面標籤的印象,卻還是深植英國人心。 圖/美聯社
將移民貼上負面標籤的印象,卻還是深植英國人心。 圖/美聯社

▎媒體:不歡迎罪犯與福利掠奪者

配合保守黨的動作,部分媒體也隨之起舞,不斷強調難民的「罪犯」、「安定破壞者」的形像。例如,右翼小報《每日郵報》(Daily Mail),大篇幅地「說明」移民如何攀牆流竄、趁黑夜偷渡、或徒步軌道上等等負面畫面;這些報導甚至指責加萊的難民阻礙了英法交通,因此造成長途貨車大塞車、火車停駛,甚至司機罷工,使得每日英國工業巨額虧損等等。

刻板印象的加深,還包括把移民當作「要來爭搶社會福利的依賴者」,將之視為國家的負擔(the burden of the State)。例如以報導聲譽聞名國際的BBC,其資深政治線記者羅賓森(Nick Robinson)就曾在自己2014年的報導節目《移民的真相》(The Truth about Immigration)中,強調外來移民對英國社會經濟的衝擊。

報導認為,英國政府過去十年的「移民政策錯誤」,門戶洞開之下每年讓超過百萬民移民進入英國,破壞了本土經濟的供需平衡。都市擁擠、住房短缺、失業率攀升通通都與移民、難民、外來者的湧入直接相關。

這樣「資源掠奪者」的形象,也加深了社會大眾對移民的恐懼與偏見。由政府資助的「英國移民觀察組織」(Migration Watch UK)就對外強調,如果對移民數量加以控制,十五年之後,英國的人口總數就會超過七千三百萬人——比現在多了八百萬人口——住房短缺,公共服務負擔沈重的問題將愈發嚴重。

移民報導的過度扭曲,或者是過度集中對停滯在加萊的移民的負面報導,使得《衛報》的專欄作家Greenslade諷刺地說:「直到三歲小童亞蘭(Aylan Kurdi )陳屍海灘的照片被刊登出來後,之前各種扭曲製造的新聞突然一轟而散,因為終於有了真正的新聞登上版面。」換言之,這些人是飽受戰火摧殘的受害者,是需要人道救援的難民,而不是要偷渡來吃社會福利的犯罪嫌疑犯。

不過,即使難民男童的照片短暫地佔據了《太陽報》與《每日郵報》的當日頭版,沒過兩天,抨擊移民的文章與報導卻又再度「復活」。只不過右翼的砲火,這回轉向了新的目標——新當選的工黨黨魁柯賓(Jeremy Corbyn)。

右翼的砲火,這回轉向了新的目標——新當選的工黨黨魁,傑瑞米.柯賓。 圖/美聯社
右翼的砲火,這回轉向了新的目標——新當選的工黨黨魁,傑瑞米.柯賓。 圖/美聯社

▎人道問題內政化

色彩鮮明的工黨新黨魁柯賓(Jeremy Corbyn),一向被視為是左翼托派主義者。他的移民政策以及對加萊問題的看法,不僅迥異于保守黨,與黨內多數議員同僚也大不相同。

柯賓對移民問題的看法是:

這根本就不是個問題。

柯賓表示,政府目前最應關切、且亟待解決的是英國的教育、住宅與醫療不足的問題,而不是將施政責任轉而推諉到移民頭上、或與移民問題掛鈎;相反地,柯賓還將移民視為能幫助英國經濟成長的一大「利多」,事實上,英國的醫療、教育服務與工業發展,絕大部分是靠移民的努力。他們認真工作,按時繳稅,使得英國成為一個國際化社會。而對於加萊的問題,柯賓也支持英國加入歐洲計劃,在絕境之前,伸出援手幫助敘利亞與其他國家的大批難民。

不過,柯賓的論點顯然受到嚴峻地挑戰,因為就連他的影子內閣、內政部長伯翰(Andy Burnham)都不支持柯賓的論調。伯翰認為,自由遷徙只有利於私人企業,不利於人民與社區,更甚者,自由遷徙將使得社會的不平等加劇,移民只會對經濟力量強大的大都會有幫助,卻讓貧窮的社區更艱困。

在移民/難民的收容政策上,左派的柯賓雖然以黨魁身份釋出善意,但承受的壓力卻不僅謹來自對手的保守黨政府,工黨黨內對這位新黨魁的疾呼更也沉默以對註1。政界冷眼以待,也讓加萊問題僵持迄今,除了志願團體主動號召志工、透過網路蒐集救濟物資、前往接濟移民與難民之外,主流媒體與右翼小報依然充斥對移民的敵視,無視於加萊危機下的人道觀點。

無法坐視各國政府的毫無作為,歐洲的NGO團體也自主行動,向加萊難民伸出援手(圖為...
無法坐視各國政府的毫無作為,歐洲的NGO團體也自主行動,向加萊難民伸出援手(圖為無國界醫生)。 圖/美聯社

▎救救加萊

難民叢林之外,加萊其實是法國北部重要的貿易城市。

由於稅率與匯率的差異,許多英國人會特地「渡海」前往購物——其中,酒精飲品的銷路最是熱門(法國境內的酒類管制遠比英國來得寬鬆)。在歐洲海底隧道尚未貫通前,英法間的航運本是熱門路線,因此有所謂的「痛飲之旅」(Booze cruise),就是指從英國多佛港搭船到加萊買酒,從登船開始,可以一路喝個痛快!

海底隧道開通後,航運生意受到很大的影響,于是在淡季時,船運公司也推出「一英鎊之旅」,配合競爭激烈的英國小報,以買報紙、積點數、換一英鎊船票為口號,在觀光淡季主打異業結盟。

但出乎商家意料之外,沒吸引到多少酒國英雄的「一英鎊之旅」,反而為加萊招來了大批志工與NGO團體。去年開始,許多英國的民間志工團體也發起「集點運動」,蒐集一英鎊船票來運送物資給滯留加萊的難民。

首先發起的是無政府主義者的雜誌《Strike!》的編輯群,在臉書上發文,呼籲大家利用《每日郵報》的優惠券去協助加萊移民。右翼的《每日郵報》報導一向對移民充滿偏見與歧視,運用該報的一英鎊船票輸送物資服務移民的點子,不僅充滿英式幽默,反將一軍的妙招也讓許多人拍手叫好。

其它的還有一些在地的草根團體先是透過網路集結與募款,搜集二手衣與物資,定期到加萊去,又或者也有人透過拍攝紀錄片方式,揭露他們的真實處境與面貌,以協助他們並為其打氣,充分展現公民團體對抗主流媒體與政治的力量。

不過,對於甚至可以冒死闖關的移民來說,在加萊叢林的帳篷生活,其實是沒有尊嚴又十分絕望的,以致於連死都不怕了,英法之間最短的距離,對他們來說卻是艱辛而漫長。

一海之隔,英法之間最短的距離,對加萊滯留民來說卻是艱辛而漫長。 圖/美聯社
一海之隔,英法之間最短的距離,對加萊滯留民來說卻是艱辛而漫長。 圖/美聯社

▎備註

註1:

面對黨內的異議,2015年10月20日柯賓正式任命與他立場一致的左翼記者——BBC前總監阿拉斯戴爾.邁恩(Alasdair Milne)之子,更是著名的馬克思主義者——時任衛報專欄作家與言論版編輯的謝馬斯.邁恩(Seumas Milne)擔任工黨的政治公關顧問。然而此舉卻引來一陣風暴,各種攻擊與爆料隨之而來,一說指責邁恩是為法西斯主義與恐怖主義辯護的打手,又諷刺他是百萬富翁,孩子就讀頂的菁英學校。而前工黨的政治公關顧問曼德森(Peter Mandelson),也是塑造新工黨路線的關鍵人物,不久之後立刻在BBC新聞夜線(Newsnight)的專訪中,質疑柯賓根本不瞭解政治公關的任務與重要性何在,他抨擊邁恩跟其他主流媒體完全沒有往來與交集,如何把工作做好。對於所有的爭議,邁恩強調,柯賓的當選,立刻有25萬人加入工黨,表示他的路線是受人民支持的。

移民問題、歐洲極右主義與改革契機 | 政經角力 |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李筱雯

政大新聞所碩士, 英國西敏寺大學新聞與大眾傳播博士, 倫敦城市大學法律專業文憑。研究興趣:媒體與文化政策,媒體產製研究,新聞與人權。譯作:《隱形性產業:英國移民性工作者》

作者文章

大量外資掌控了倫敦的摩天大樓,近年來又以中國最為積極搶攻倫敦房地產市場。42大廈...

在一帶一路盡頭:碰壁「倫敦之巔」的中國炒房大隊

2018/08/29
租屋的問題,還真的很令倫敦人困擾。 圖/路透社

倫敦租屋地獄:史上最惡房東的「黑屋帝國」

2018/08/14
最初希望防空洞在戰後可以快速改建成為地下鐵,沒想到人算不如天算,變成了都市中的小...

深入倫敦地心:二戰防空洞的華麗再生

2018/01/11
短短數日,我的感受是英國國會議員候選人的拜票日常,果真也是一步一腳印。 圖/路透...

英國大選:親身體驗,國會議員的拜票日常

2017/06/02
三位策展人曾熙凱、吳雅筑、張雅筑,以「食托邦」的創意回應倫敦設計雙年展的主題「烏...

設計倫敦,策展英國:文化外交的展演舞台

2016/10/13
被外界喻為鐵娘子二號的英國新任首相梅伊,是不是叮咚,巫婆回來了? photo c...

叮咚,巫婆來了!細數英國首相梅伊的出包往事

2016/07/27

最新文章

加薩被封鎖圍攻近一年,醫療資源極為缺乏。圖為9月17日,醫護人員走在被摧毀的希法...

戰火之下我願同行:專訪在加薩的台灣無國界醫生 ft. 許彥鈞、鄔逸群

2024/10/04
賀錦麗接手拜登對中國來說也是一個意外,相對拜登和川普,中方不確定賀錦麗擔任總統後...

戰略清晰或模糊?檢視賀錦麗的美中台關係立場

2024/10/02
10月1日,石破茂正式成為日本第102代首相,新內閣上路。 圖/路透社

殺出重圍的石破茂:日本新內閣上路,未來有哪些挑戰?

2024/10/01
159人死亡、195人受傷的南韓梨泰院慘案一審判決,在9月30日揭曉:兩名龍山警...

南韓梨泰院慘案一審判決:輕判與無罪?「人災」背後的量刑基準

2024/10/01
中國與菲律賓南海爭端持續擴大。圖為8月6日,菲律賓與美國、加拿大、澳洲首次在南海...

中菲南海爭端白熱化?小馬可仕「透明戰略」與美攜手,加劇中國壓力

2024/09/27
烏克蘭在2024年8月獲得北約盟國提供的首批F-16戰鬥機,然而其武器使用權仍被...

烏克蘭的殷鑑:如果中國侵略台灣,美國沒說清楚的戰爭反擊限度

2024/09/27

回應

Top